乾隆皇帝一生对皇祖康熙尤为尊敬,即位之初便发下誓言,如果上天眷顾,在位时间绝不超过圣祖在位时间,即60年。乾隆发这个誓的时候,或许根本没有想到,自己25岁即位,居然能活到89岁,成为中国最长寿的帝王。因此,当乾隆六十年即将来临之时,乾隆帝开始纠结了。

和珅给乾隆说出最大的问题(乾隆禅不禅位群臣拿不定主意)(1)

乾隆三十年的时候,自觉身体硬朗,在位六十年不在话下。但即位时的那个誓言总是让他心神不灵,于是他又发了一个誓言,他说,如果在位60年,但是母后还健在的话,那他就不会让位。其理由是,大清以孝治天下,只要高堂还在,就必须尽孝道。

不过,乾隆帝的这个誓言有点苍白,明白的人都知道他这是留恋皇位,对于乾隆来讲,那个时候正是他施政最成熟的时候,真要把皇位给让了,他还真是舍不得。可以看出,乾隆帝这是后悔当初那句“在位不超过60年”的誓言,觉得当时太鲁莽了,可是当乾隆四十二年的时候,他的母亲去世了,要是再找借口推脱那就说不过去了,也无法向天下人交代。

和珅给乾隆说出最大的问题(乾隆禅不禅位群臣拿不定主意)(2)

话虽这么说,可乾隆自己要是不表态,哪个大臣吃了熊心豹子胆敢公开提及此事?可禅位是天大的事,乾隆六十年又是一个槛,假如乾隆要禅位,那么事先就得做好充分的准备。到底是禅位还是不禅位,这可着实难为了众大臣。

到了乾隆晚年,大清的继位人选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了,非十五皇子永琰莫属。乾隆宠臣和珅就曾偷偷送给永琰一柄玉如意,此举是向未来的皇帝示好。但当时的永琰还感到纳闷,和珅为何会巴结他?和珅当时表现得很谦恭,其实永琰自己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他不说。

后来永琰即位之后,等乾隆一死,就把这件事作为和珅的罪状之一给公布天下了。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嘉庆帝应该感谢和珅才是。乾隆禅位这事大家都知道,是和珅加快了嘉庆即位的进程,而且当时还流传着这么一个说法。

和珅给乾隆说出最大的问题(乾隆禅不禅位群臣拿不定主意)(3)

当时和珅府里办喜事,满朝文武都来巴结这位当朝第一权臣,可有一人却没去,那就是和亲王弘昼。弘昼是纯悫皇贵妃所生,弘昼基本上可以定位为“不务正业”之人,经常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来。而且,弘昼又是乾隆帝的生母孝圣宪皇后一手带大的,对弘昼偏爱有加,这让乾隆帝心生嫉妒。

而且,在早年弘历和弘时竞争皇位的时候,弘昼旗帜鲜明地站在了弘时一边,使得乾隆帝一度很厌恶他,不过弘昼其人对政事不太上心,更不想染指皇权,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兄弟俩的感情渐渐缓和。到了乾隆中年,乾隆帝就只剩下这个兄弟,对他也就更加放纵了。

据说在弘昼得病期间,乾隆帝几次到府上看望这个兄弟,弘昼去世的前一天,乾隆帝又到和亲王府探望,弘昼看乾隆来了,在家人的搀扶下面前欠了欠身子,对乾隆说了一句话。他说:“臣弟病重恐不久于人世,等不到皇上禅位的那一天了!”

和珅给乾隆说出最大的问题(乾隆禅不禅位群臣拿不定主意)(4)

弘昼这话可是犯了大忌,可他毕竟还是将这层窗户纸给捅破了,这引起了朝中的一阵骚动。这个时候,乾隆帝就不得不表态了,于是他就问大臣,弘昼提到的这件事大家有什么看法?大臣们谁也不敢说话,散朝之后,大家都想去和珅那里摸摸底。

和珅觉得,这事要是直接和皇上说不合适,于是就写了一道折子,他知道乾隆皇帝爱听什么,就挑了好多皇上爱听的话。乾隆一看和珅折子里说得话很得体,符合自己的心理,然后就表态了,要在乾隆六十年的时候,一定兑现自己的诺言,进行禅位。应该说,和珅在乾隆禅位一事上,还是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的。

和珅给乾隆说出最大的问题(乾隆禅不禅位群臣拿不定主意)(5)

乾隆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又三天的太上皇,后人多讽刺乾隆名为退位,实则禅而不退。这话说的不假,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尽管乾隆帝的禅位名不副实,但在封建君权专制社会,能禅位本身的意义已经很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