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布利多从魔镜中看到的景象(北美票房第一烂)(1)

《哈利波特》曾经是最为鼎盛的火红IP系列,小说与电影的同步连载、同步拍摄,激起了一般改编作品所难以企及的话题效应。

因为即便你是原著书迷,在小说抢先电影完结之前,你也无法得知故事将如何收尾。

《哈利波特》不知道牵动了多少80、90的回忆。

邓布利多从魔镜中看到的景象(北美票房第一烂)(2)

可以说,自《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出版的1997年至电影版《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上映的2011年。

在这14年间,它就是那个时期人们所疯迷的漫威宇宙,它就是那个时期的“复仇者联盟”。

邓布利多从魔镜中看到的景象(北美票房第一烂)(3)

但随着《哈利波特》小说与电影相继完结,隔年的《复仇者联盟》正式揭开漫威盛世之后,流行娱乐文化的主宰者也就此轮替。

然而不出5年,J.K.罗琳又带着新的系列《神奇动物在哪里》卷土归来。

这次她将时间轴往前推移至上世纪20年代,并向观众介绍了更为成熟、也相对陌生一些的角色。

但比较尴尬的是,《神奇动物》系列仍无法全然重振《哈利波特》当年的雄风。

尤其以一套目前已发展到第三部的系列作来说,它甚至还没完全站稳脚步!

邓布利多从魔镜中看到的景象(北美票房第一烂)(4)

邓布利多从魔镜中看到的景象(北美票房第一烂)(5)

邓布利多从魔镜中看到的景象(北美票房第一烂)(6)

《邓布利多之谜》作为《魔法世界》的第11部,《神奇动物》的第3部电影。

特别加入《哈利波特》电影御用编剧史蒂夫·克洛夫斯,所以片中也有不少致敬《哈利波特》的桥段,像是霍格华兹魔法学院里的万应室、面包使用复制咒、领带其实是港口钥等小巧思,都让《哈利波特》影迷看了回忆满满。

但相对的,如果不是哈迷们可能看《邓布利多之谜》就会有点混乱。

像是为什么邓布利多的弟弟阿不福思要一直擦镜子?又为何邓布利多要送神秘的礼物给大家?这其中的意义可能会让非哈迷们看了相当混乱。

邓布利多从魔镜中看到的景象(北美票房第一烂)(7)

根据外媒报导,《邓布利多之谜》耗资2亿美元拍摄,但是全美首周上映票房仅4300万美元,不只是《神奇动物》三部曲中的最低票房记录,甚至创下魔法系列(包含《哈利波特》)的首周票房最低新纪录。

而观众对目前三部的评价相当分裂。

虽然这在《哈利波特》时代也是常有的事,但别忘了,《哈利波特》是有小说为本的,粉丝若对电影不满意,他们随时可以回去翻书,重回J.K.罗琳的字里行间找到更能满足自己想像力的细节描绘。

邓布利多从魔镜中看到的景象(北美票房第一烂)(8)

《神奇动物》系列只有电影,电影演了什么就是什么,电影如果不好看,那就是真的不好看了,没有其它更好的版本可以让你欣赏。

而《神奇动物》系列给人的观感之所以复杂,又远远不是《哈利波特》系列当年所能比拟的。

邓布利多从魔镜中看到的景象(北美票房第一烂)(9)

再回到片名,似乎大家都没有找到“邓布利多之谜”到底是什么?

因为很多年前,J·K·罗琳就证实过邓布利多和格林德沃的恋情。

并且说明道:“他们的关系非常激烈,这是充满激情的爱情关系。”

所以如果把秘密着重在于和格林德沃的感情似乎不够惊喜。

但如果秘密意味的是“魁登斯的身世”,但铺陈了整整2部最后邓布利多用几句话和魁登斯交心,再派出弟弟阿不福思用简单一个词“回家”就感化这位当了反派的心。

这似乎让电影也不够有张力,说是感人的亲情桥段也似乎不够浓厚。

这对于等了4年的死忠粉们显然是不能够接受的。

邓布利多从魔镜中看到的景象(北美票房第一烂)(10)

邓布利多从魔镜中看到的景象(北美票房第一烂)(11)

而最后结局的部分也是令许多影迷看得满脸问号。

因为最后是由怪兽“麒麟”来选出魔法界的领导者。

但是因为第一只被格林德沃施了魔法所以被认定为不准确,但是第二只出现时也没有加以验证,就认定它选出的魔法世界领导者就是有效的?

这结局可是让许多影迷都相当不能接受,虽然可以理解此部电影是想要呼吁众人要保持良善之心。

但没有制度化的选举让影迷觉得结局只是拍来给小朋友看的,并不够有说服力。

邓布利多从魔镜中看到的景象(北美票房第一烂)(12)

邓布利多从魔镜中看到的景象(北美票房第一烂)(13)

《神奇动物》系列其一棘手的,是主创人员频频制造的公关灾难。

一是约翰尼·德普的盖勒特·格林德沃换角风波,尽管他的家暴官司仍未落幕,但华纳兄弟仍事先选择切割自保,此举激怒了德普背后的大批死忠影迷。

另外一起风波,则是J.K.罗琳对于跨性别议题的争议观点。

这件公关灾难可能还比德普的家暴风波更棘手。

因为力挺罗琳的人数其实极小众,不少书迷都是毫不留情选择公开挞伐,就连《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卡司群,多半也无法认同罗琳的言论。

近几年的罗琳也因此常被讥“众叛亲离”;不过罗琳终究是魔法世界的“生母”,这个IP的生死大权全掌握在她手上,华纳兄弟再怎么样也不可能踢她出局。

邓布利多从魔镜中看到的景象(北美票房第一烂)(14)

但若连最大牌的德普都能换掉,就代表其他演员只要一出事,也能随时被取代。

而下一位最可能跟着被切割的,莫过于饰演克莱登斯·巴瑞波恩的埃兹拉·米勒。

而且比起德普和罗琳这种尚有“可议空间”的风波,米勒因多次失态对陌生人动粗而遭警方逮捕的暴力事件,是没有人可以打“公关牌”的。

即使是在内地影院上映之后,《邓布利多之谜》还额外衍生出删除六秒钟台词版本的争议。不过好莱坞迎合内地电影市场已是常态,这相对来说是规模小上很多的“负面”新闻。

邓布利多从魔镜中看到的景象(北美票房第一烂)(15)

但公关危机之外,《神奇动物》系列的核心困境仍旧是在于故事。

它的预期并不如《哈利波特》来得完善。

在类型选择和角色塑造方面,也不如《哈利波特》来得贴近青少年群体。

《神奇动物》前两部是毫无类型定位可言的。

邓布利多从魔镜中看到的景象(北美票房第一烂)(16)

作为一套商业娱乐大片,没有确立类型是危险的事,这可能会造成品牌形象不清晰,在行销上很难明确告诉观众这是什么类型的作品。

比方谈起《哈利波特》,它很明确就是以校园生活为主要取向。

主角是一群学生,自然就会吸引到大量青少年读者和影迷,这群粉丝各个抱有想要就读霍格华兹学院、化身成巫师的幻想,《哈利波特》有着清楚、具吸引力的虚构偶像可供粉丝投射情感。

邓布利多从魔镜中看到的景象(北美票房第一烂)(17)

但《神奇动物》呢?

里头的主角群大多已是20、30岁的成年人。

这个年龄层自然对青少年群体来说就相对陌生了些。

当然,或许你会说,当年从第一本《神秘的魔法石》开始入坑的粉丝现在也早就步入社会了,但这就是另一问题的所在:这些成年角色真的对当年长大后的粉丝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吗。

纽特、雅各布、奎妮、蒂娜都算是有其生命力的角色,但他们其实不太具有所谓的“主角相”。

他们身上的特质都比较像稍微抢戏一点的配角,并非扛起整部戏的“英雄”。

罗琳也没好好“包装”他们。

把他们正确地摆在故事的正中央。

第一部的主戏虽然都在这4人身上,但坦白说,他们比较算是“刚好被卷入麻烦”的路人,跟正在发生的危机并没有什么切身联系。

邓布利多从魔镜中看到的景象(北美票房第一烂)(18)

喜爱这些新角色的粉丝当然还是大有人在。

但你不得不承认,这些新角色并不具有哈利·波特、赫敏、荣恩当年风靡全世界的热度,纽特他们还没享有那般“巨星规格”的高人气。

而真正记得住他们,会投入感情崇拜他们的,多半是非常核心的哈迷们。

一般大众根本不在乎他们,也感受不到他们对流行文化的影响。

邓布利多从魔镜中看到的景象(北美票房第一烂)(19)

邓布利多从魔镜中看到的景象(北美票房第一烂)(20)

通常而言,主角和“正在发生的危机与大阴谋”会是息息相关的。

譬如哈利波特是少数逃过伏地魔掌心的幸存者。

也是将来最有机会打败这位终极魔头的救世主,这种人设会立即让观众觉得这号人物的重要性,产生“必须好好关注他”的心态。

就算是《魔戒》三部曲里的霍比特人,他们也算无端被卷入的路人甲,但整个剧情铺排有不断在暗示他们的纯洁和善良正是击溃索伦的最佳武器。

然而,前两部《神奇动物》很少再做这种铺陈(不是没有,但太少),是直到这一部《邓布利多之谜》才开始稍微比较“务实”了起来。

邓布利多从魔镜中看到的景象(北美票房第一烂)(21)

但还有另一个尴尬的问题,那就是和“正在发生的危机与大阴谋”关系更紧密的阿不思·邓布利多这次戏份加重了不少。

这也意味着,有个人气更高的配角正在篡夺主角位置,正在分食纽特、雅各布、奎妮、蒂娜的锋芒。

这四人组对观众的吸引力都还没真正建立起来,邓布利多和格林德沃的情仇纠葛就抢尽了目光。

这形成了很诡异的光景。

观众更关心的角色居然是配角,而本该让观众更关心的主角,却愈来愈边缘,两方就这样在一种很矛盾又冲突的情况下相互拉扯。

反观《哈利波特》,它完全没有陷入这样的处境,学生是主角,老师就是配角,大家分得清清楚楚,摆在该摆的位置上,永远不会失焦,剧情顺得合情合理。

邓布利多从魔镜中看到的景象(北美票房第一烂)(22)

不可否认的是,罗琳成功将《哈利波特》的角色打造成“流行文化偶像”等级的存在。

这些角色适得其所,在对的位置发挥对的功能,自然而然在特定的情节或转折主宰了自己发光发热的经典时刻。

但《神奇动物》的角色打从一开始就没有这些优势,更头痛的是,都已经拍到第三部了,这些角色还是没有被“组织”得很好。

那么接下来的剧情发展呢?

罗琳想让观众像当初追看《哈利波特》一样废寝忘食地关心进度、热情讨论、猜测后续走向的故事线吗?好像也没有。

就像纽特那群新角色一样,真的很关心剧情,真的看得很入戏的人,恐怕也只有非常核心的铁粉,比较外围一点的粉丝,乃至于一般观众,基本上早就丧失了兴致,甚至从来就没产生过这种兴致。

邓布利多从魔镜中看到的景象(北美票房第一烂)(23)

从这里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神奇动物》系列最尴尬的点就在这里。

它毫无疑问仍然是个“名牌”,但却是个缺乏买气和消费者忠诚度的“名牌”,现在人们还肯对它留意,也只因为它是个“名牌”,而不是真心喜欢它所推销给我们的产品。

因为它的产品最近频繁出劣质品,已经巨幅流失消费者对它的信任,而信任的流失也充分反映在了下滑的票房上。

它很用力想拉拢消费者,可是力气却往往用错地方,一再将消费者推得更远。

邓布利多从魔镜中看到的景象(北美票房第一烂)(24)

不过这个“名牌”已有释出诚意想要挽回消费者的信心。

《邓布利多之谜》取得的某些小进步即是证明。

前面曾提到,《神奇动物》系列的类型定位模糊,它让专门搞动物保护的主角纽特分神兼当邓布利多的专属情报员,同时又混杂了种族战争、政治算计、魔法世界望族的认亲大考验等庞大格局的情节;无法被归类在特定类型不见得是坏事。

现在“类型混搭”正风行。

但《神奇动物》系列的“无法归类”已然对其内容产生了不良冲击,导致《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剧情破碎、架构笨重、复杂得毫无必要。

而《邓布利多之谜》已经开始修正这些错误了。

邓布利多从魔镜中看到的景象(北美票房第一烂)(25)

邓布利多从魔镜中看到的景象(北美票房第一烂)(26)

《邓布利多之谜》定调自己是一部魔法版的谍报电影。

这一设定让邓布利多领军他的盟友展开欺敌又调包的偷天换日行动,借此打击格林德沃的阴谋诡计。

既像在上演《虎胆妙算》,也犹如X教授和万磁王两方阵营为了实现各自的人权理想而争锋相对。

谍报类型的框架被勾勒出来后,焦点也就凝聚了不少。

但《邓布利多的秘密》仍有此系列先天上的“拖戏”体质。

邓布利多从魔镜中看到的景象(北美票房第一烂)(27)

罗琳刻意设计了很多额外的关卡去延长这整个《神奇动物》五部曲的篇幅(总共有5部,拍到了第3部)。

实际上,《神奇动物》系列可以是个三部曲就能完结的概念。

但不知为何,罗琳偏要在这中间频频绕远路,追加大量“可有可无”的小规模危机。

使得每一部的进度都只有一点点,太过拖沓,但明明很多环节其实都可以省略,直接切入正题也无妨。

而且“电焊大赛”早已是烂梗,如每次重头戏都仍用次做特效,估计票房会惨败。

邓布利多从魔镜中看到的景象(北美票房第一烂)(28)

尽管看得出《邓布利多之谜》稍有改进,但就外界目前的反响来看,不买帐的人依旧不在少数。

这对于一套已经拍了三部,还剩两部要收尾的系列电影而言并非好预兆!

这代表此系列都已经拍到中间段落了,居然连地基都还没扎稳。

大部分的观众依然是不感兴趣,搞得好像华纳兄弟是在强迫推销一个我们不怎么想看的电影似的。

邓布利多从魔镜中看到的景象(北美票房第一烂)(29)

在主创团队原封不动的前提下,第四部、第五部还能再改进多少,又能重燃粉丝多少热情?在这里实在不敢抱太高的期望。

华纳兄弟估计也只能打碎牙往肚子里咽,咽完之后,再想想未来看是改拍其他人气角色的独立外传,开设其它支线,或是直接回头重拍《哈利波特》。

《神奇动物》系列自一开端便规划不周,导致后期只能一边犯错一边改良,但在本系列的最终章来临的那天,能改良到何种程度,又会有多少观众愿意给予肯定,就要看华纳兄弟与其制作团队的造化了。

邓布利多从魔镜中看到的景象(北美票房第一烂)(30)

老实说,当第四部出来的时候,我绝不会买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