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然而其中的意味,并非人人都能真正体会。

林黛玉和刘姥姥,一个来自书香家,饱读诗书,一个来自平民家庭,大字不识一个。当她们相遇于贾府,我们便能从她们身上看到鲜明的对比,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区别,更能看到作者蕴含其中的讽刺。

读书多的林黛玉,读得移了性情,幸福感极低。

红楼中的女性众多,而且多是出口成章的才女,但要论读书多,谁也比不过林黛玉。林黛玉读书比别人多,有两个先决条件:其一是出身于书香世家,深受环境的熏陶;其二是她有着过目不忘的天赋,读书比别人快。

刘姥姥进大观园时林黛玉的性格(当读万卷书的林黛玉)(1)

经常有人问:读书有什么用?简单来说,读书有两大功用,一是学以致用,把从书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增长技能;二是丰盈内心,让内心变得丰富,从而提升幸福感。

然而,林黛玉虽然书读得多,但她却既没能从书中增长技能,又没有通过读书提升幸福感。相反,她因为读书而让自己活得更加悲苦,用宝钗的话来说就是”移了性情“。

可以说,饱读诗书的林黛玉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百无一用是书生“,什么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蹋了“。尤其是在那个书本极贵的时代,林黛玉读书,可以说是严重地浪费社会资源,严重地自我摧残。

刘姥姥进大观园时林黛玉的性格(当读万卷书的林黛玉)(2)

尤其是第三十回,当黛玉写完三首题帕诗后,作者明确指出她”病由此萌起“,写诗写出病来,岂不是读书之过?

不读书的刘姥姥,用阅历丰盈了内心,幸福感超高。

刘姥姥不读书,大字不识一个,看到贾府的”省亲别墅“,还以为是乡下经常见到的”玉皇宝殿“,倒头就要拜,把牌坊当庙门了。

但就是这么一个不识字的农村老太太,却拥有丰富的阅历,不但充满了智慧,而且有着丰盈的内心,幸福感超高。

刘姥姥进大观园时林黛玉的性格(当读万卷书的林黛玉)(3)

刘姥姥的女婿王狗儿也是读过书的,但他面对”秋尽冬初,天气冷将上来,家中冬事未办“,毫无办法,只会喝闷酒和拿妻子撒气。倒是没读过书的刘姥姥,不但懂得如何劝慰女婿,而且指出了一条解决当下困境的光明大道。

仅从这一个小小的对比,作者就告诉我们:读书人如果不懂得把书本知识转化为生活智慧,那还不如不读书。至少,读了书的王狗儿,就不如不读书的刘姥姥。

刘姥姥来自最为朴实的人情社会,乡里乡亲,互帮互助,这便是她的阅历,是她几十年累积的生活经验。

当刘姥姥带着丰富的生活经验走进贾府,见识了什么是”礼出大家“,她并没有像林黛玉初进贾府那样战战兢兢,”不敢多行一步路,多说一句话“,而是尽情地展现自己,用乡村野趣,诠释了什么是”真性情“。

刘姥姥进大观园时林黛玉的性格(当读万卷书的林黛玉)(4)

更为难得的是,她用她丰盈的内心与极高的智慧,与贾府达成了双赢:她从贾府获得了物质资源,贾府从她这里获得了情绪价值。

这正是人与人交往中最基本的以长补短:贾府物质资源多,精神资源少,正需要有人为这些太太小姐姐们提供情绪价值;而刘姥姥一家的幸福指数高,精神资源多,却缺少物质资源。这样的一种交换,双方都很有收获,而这种双嬴是由刘姥姥带来的。

对比林黛玉进贾府,是一种双输:物质上,贾府要花费大量金钱养着黛玉,黛玉却不能回报一二;精神上,黛玉长期活在哀伤悲苦中,未能从贾府获得幸福,而贾府也因有这样的一个又愁又病的长居客而经常烦忧。

作者的讽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出现在第五回的一幅对联,很多读者因为贾宝玉讨厌它而认为作者也讨厌它。

其实恰恰相反,作者正是用这对联来讽刺宝玉黛玉这样读书不明理的人

《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即为读书之道,读书的目的,第一就是明明德,也就是明世间之理,即“世事洞明,人情练达”。

读书人读书,无非是做学问写文章,但真正的学问文章,恰恰应该是“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而不是把学问和文章写在纸上。

刘姥姥进大观园时林黛玉的性格(当读万卷书的林黛玉)(5)

要论做学问写文章,无人能及林黛玉。但要说“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没人比得过刘姥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里的““是”都“的意思,””是“就是”的意思。作者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世事洞明都是学问,人情练达就是文章。林黛玉会做学问,会写文章,但她在世事人情上一窍不通,让自己的人生路越走越窄,说明她的学问文章都是虚的,假的,是纸上谈兵,不能拿到实践中去检验。

相反,刘姥姥从来不做学问不写文章,但她在世事与人情上的洞明与练达,已经是最高级的学问与最优秀的文章。因为她不但能让自己幸福,还能把幸福带给身边人。尤其是她最后以逆行者的姿态进贾府救巧姐,更是诠释了“明明德”中的大仁大义,这是大师级的读书人都难以书写的学问文章。

刘姥姥进大观园时林黛玉的性格(当读万卷书的林黛玉)(6)

相比之下,把一生都用在学问文章上的林黛玉,空读了万卷书,她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带来了什么?

这便是作者对读书不明理之人的极大讽刺,正如薛宝钗所说:“(读书读得移了性情)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林黛玉就是读书读得移了性情,刘姥姥则是耕种之人,无论是从创造社会价值上,还是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上,读万卷书的林黛玉,都远不如行万里路的刘姥姥

相关阅读:

林黛玉说刘姥姥是哪一门子的姥姥,暴露了她的浅陋无知和教养缺失

一个细节,体现了刘姥姥的高级素养,打脸自以为是的宝玉和黛玉

《红楼梦》| 民间智者刘姥姥,没落子弟王狗儿,一场精彩的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