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尧曰》学习之九十三

学习《论语》后记:

小子遵循:第一不希望孔老夫子的每一句话,就都洋洋洒洒写上万余字,因为人的生命是由时间累积的,珍爱自己生命,也同时珍爱他人生命。

第二经文的传承、传播必须是简约而能切实可行的。每一个人所说都只是“讲述”,不能喧宾夺主。这样后嗣可用最短的时间,学会横跨几千年的东西,这样传承才有意义,推广才会水到渠成。

第三学问不是从书本到书本,而是您知道一点就照做一点,这样自然会融会贯通的。也是最快速的学习方法。

第四用同时代经文能解释清楚的,不格外引用他说。

论语大学篇十三章解读(尧曰学习之九十三)(1)

《北京——孔庙》照片有头条提供,敬谢!

《论语》到此全部讲述完毕,心履薄冰。《论语》本来就是大经,我们不应该把它读小了,应还归它本来面目。

《论语·尧曰》这篇是章节的高潮,先从“知言、知礼、知命”为抓手,成就了一个敢于向皇天厚地诉说的尧帝:“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尚书·周书·泰誓中》周武王掷地有声的话:“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一个有如此胸怀之担当,方是民之大幸,国之大幸。这是《论语》的华章,也是孔子尊称为帝师的源头。

论语大学篇十三章解读(尧曰学习之九十三)(2)

《北京——孔庙大成殿》照片有头条提供,敬谢!

那如何才能“知言、知礼、知命”呢,就从《论语·学而》起学,方知《论语·为政(正)》之道,才能辨别《论语·八佾》:“是可忍,孰不可忍?”的能力。

知《论语·里仁》之善地,见《论语·公冶长》仁、贤、之别,方知《论语·雍也》:“雍也可使南面。”要何种的胸怀与坦荡。

《论语·述而》所有的发见,孔子仅仅是一个讲述者,一个传承者。子四教:文、行、忠、信。子四不语:怪、力、乱、神。子慎齐、战、疾。

《论语·泰伯》:赞泰伯“三以天下让”。盛赞尧、舜、禹三代杰出领袖及周朝在“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这是王天下的说明。

《论语·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才成就“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之状态。

在《论语·乡党》三个“鞠躬如也” 深深之敬意,一是入公门,公正、公允之门;二是登华(朝)堂,民之信仰之福地;三是执权力之圭,兆民福禄之权炳,孔老夫子的“行教”表明一切。《论语·先进》始明:“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论语·颜渊》篇教仁贤之人。《论语·子路》教之政(正)人与政(正)事。《论语·宪问》教之贤。

举例说明:《论语·卫灵公》无道之君;《论语·季氏》霸道之大夫;《论语·阳货》反叛之家宰。

《论语·微子》仁者之臣;《论语·子张》仁德之传承,可见一斑。所以的努力都汇向那高点,有德之君尧也,周文、武之王也。

论语大学篇十三章解读(尧曰学习之九十三)(3)

《河南淮阳——论语》照片有头条提供,敬谢!

小子自不量力,有一孔之见,乃飨读者。小子认为《论语》不仅仅是语录,而是儒学的一整套系统,从有史记载的千年实象总结出来,并经过实践证明其正确性。

在此想起子贡与孔子的一段对话。《礼记·聘义》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珉之多欤?”孔子曰:“非为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经·国风·秦风·小戎》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子贡只问常事:玉、珉、贵、贱的问题,孔子解释直达大道,也同时是对修养内德的讲解和品味。

论语大学篇十三章解读(尧曰学习之九十三)(4)

《山东曲阜——孔庙金声玉振坊》照片有头条提供,敬谢!

《礼记·儒行》篇就是体现君子内德外现的状况:“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孙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犹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让有如此者。”

为什么要学习君子之仁,只为同求“天下莫不贵者”之道。

孔子是从尧、舜、禹的禅让开始起讲,人与自然相较总是那么渺小和微不足道,在那时是关系到人种能不能延续的大问题,所以“仁”者知“道”,必须努力选择最贤之人,以引领人类前行,就是孔子的以“仁”治天下,可以让国这是第一等的大善。

实际上我们一直面临人种美好延续这个问题,可是几千年前就知道的道理,我们且苦苦追寻,岂不悲乎?

论语大学篇十三章解读(尧曰学习之九十三)(5)

《河北保定——帝尧》照片有头条提供,敬谢!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沛公)对儒生,也是前据后卑。如不是有人种的延续和人文的关爱,何来称帝一说?帝者如真有心向善,时时刻刻总有儒者相伴,不为别事,只会悲悯之情怀。

上位无道(卫灵公),但用对人,也可保国。失国都是在上位不能认清自我,不识国之柱石用错人,才出现的场景。呜乎哀哉!

以孝治天下者退而次之,因人无自知之明,不愿听谏言,总自认为最好,无奈之下,才需忠孝出现,以祈求太平。清朝享国二百六十八年,一个建立拼凑文字没多久的民族,可以侵占历史悠久的民族,并愚人之,以孝(用权术)治天下,有本真何用说孝?我亲爱的中华儿女当自强!您能保证这种情况不再?惕惕乎。

论语大学篇十三章解读(尧曰学习之九十三)(6)

《南京中山陵——孝经鼎》照片有头条提供,敬谢!

圣贤之书不能不学,孔子首先是“千古帝师,万世师表”的帝师,君王知德治是王天下之根本大法。让一个处高位而知自省自醒是何等之艰难!

孔子又是第一个把中华文明向普通人传授之圣,普通人观念普遍提高,权重者无所遁形。小子们如不想被愚之,就该怀其宝识其玉,认识其悠悠。

进德之路:生命是人存在为基础,离开了人就什么也没有了。圣贤之学是“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的过程,这就是人文关爱。

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在生命的历程中,您能感觉不憋屈、不郁闷,那要何等的“浩然之气”使然,有多少的学养所致。文天祥的《正气歌》也同样是浩然之气。

论语大学篇十三章解读(尧曰学习之九十三)(7)

《邹城——孟庙孟府》照片有头条提供,敬谢!

曾子的弟子子思(孔子的孙子)著《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者,未表现的在内心的喜、怒、哀、乐;表现在外时符合礼节的就是和。也就是生命在外的都是应招之举,这是守中而持的《中庸》之道,更是养生的重点。一个人能常处于无喜、怒、哀、乐之恬淡之状,那是修养。

孔子的弟子曾子著《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至善的德性养成有:知、止、定、静、安、虑、得七阶段,这是内修的。知最善之景,是所止之路,会定心而静,居安而虑,才会有所得。

《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什么道一以贯之?就是《礼记·儒行》“仁”之道。说到底是内自化、才能外化人的敬慎之路。

论语大学篇十三章解读(尧曰学习之九十三)(8)

《山东嘉祥——曾子故里》照片有头条提供,敬谢!

孔子的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易传·系辞下传·第四章》:“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偶。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小人之道就是乱始。

君子之道,仍是一君二民,稳定而巩固;小人之道仍二君一民,乱生之象。此处也就出现: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之说。

所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桃园三结义,可得国。人生得一知己足也,夫复何求?怕圣人连责备人的时间都没有呢,圣人在讲道(说理)啊。

论语大学篇十三章解读(尧曰学习之九十三)(9)

《大好河山》照片有头条提供,敬谢!

孔子的心声:第十一篇《论语·先进》“点,尔何如?”鼓瑟希,铿(kēng音坑)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音转)。”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音仪),风乎舞雩(yú音鱼),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生命的渐行不需要什么“高、大、上”,心灵恬淡的舒适度很重要。

当人类生命在享受着蓝天、白云,在清澈的河水中与鱼虾同游;当我们迎着微风,面朝阳光,在日月间欢唱着人类特有的歌,献给天地,万物应和。

丙申年十二月初八小寒

论语大学篇十三章解读(尧曰学习之九十三)(10)

《江山如画》照片有头条提供,敬谢!

注:感恩粉丝们的陪伴,常常战战兢兢地不敢发表,但还是勇敢地坚持了下来,说出了自己一孔之见。感恩平台的宽容,给予难得发表的机会。感恩时代的进步,给予学习的机会。

愿一块破瓦片,引来金声玉振。拜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