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国家方志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大理石馆展示的藏品。 李嘉娴 摄
图为国家方志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大理石馆展示的藏品。 李嘉娴 摄
中新网大理5月16日电 题:云南大理:穿越15亿年 与大理石有趣的“灵魂”相遇
作者 罗婕
“石因地而得名,地因石而生辉。苍山大理石留下了鬼斧神工的艺术‘画作’,如今成了大理的‘文化名片’之一。”近日,国家方志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大理石馆馆长李振葵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大理是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是云南最早文化发祥地之一,以“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四绝闻名,大理石就因盛产于云南大理苍山而得名。
大理石由石灰岩、白云质灰岩等碳酸盐岩石经区域变质作用和接触变质作用形成,其中不同的矿物质经过反复挤压、氧化后形成了绚丽的色彩和自然流变的花纹及图案。“故知造物之愈出愈奇,从此丹青一家,皆为俗笔,而画苑可废矣。”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在看到大理石后发出如此赞叹。
图为游客驻足观赏大理石画《凤求凰》。 李嘉娴 摄
李振葵介绍,“大理点苍奇石母岩沉积于距今12至15亿年前的地层中。如今供人们欣赏的大理石画是大理石的切片,赏其天然图画之神韵,可以说是穿越15亿年与大理石‘灵魂’的浪漫相遇。”
大理石的文化伴随大理的历史一同演变。唐代以来,大理石曾是进贡之物,后来逐渐应用到造园及家居装饰中。明清时期,大理石的应用和鉴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直沿袭至今。
在大理,大理石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过去的大理古城中四处可见售卖大理石摆件的商铺,大理人的家中也少不了一套镶嵌有大理石的家具。
1998年,苍山大理石禁采,大理石制品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现在游客来到大理很少能看到大理石的商品,也不清楚大理石和大理的关系。我想筹备大理石展馆,在古城里讲述大理石的文化渊源。”十多年前,李振葵就开始了筹划,“石空大理石文化国际交流中心”于2018年5月正式开馆。2021年,此馆正式更名为国家方志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大理石馆(以下简称“大理石方志馆”),宣传大理石文化。
大理古城中占地5000平方米的大理石方志馆,有着大理的“地下卢浮宫”之称,馆藏数千幅大理石画,以园林式设计呼应大理石文化,展示其神韵。
馆中的藏品来自于全国各地的大理石收藏家。“大理石画的纹理片片不同。出自大理苍山东面的石画以泼墨山水感为主,西面的大理石画石纹多富有油画感,一山两侧,将东西方艺术尽现。”李振葵说。
图为国家方志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大理石馆内景。 李嘉娴 摄
镇馆之宝《凤求凰》中,大理石形成一凤一凰翱翔天际,凤凰齐飞,寓意着天下太平。“《凤求凰》来自一名大理的老石匠,他一辈子切割大理石无数,唯独留下了这一块。”李振葵说,石匠临终前将这块石头托付给他,他也遵守承诺让这块大理石在大理的土地上延续文化。
开馆四年来,有游客20余万人次到馆参观。馆中除了大理石画陈列,还设有公共教育区,联合学者和专业老师,带领游客亲身体验古代文人墨客临摹大理石的过程,深度体验大理历史文化。
同时,大理石方志馆还开发大理石杯垫、大理石悬浮灯、大理石蛋糕、咖啡、巧克力等各式文创产品,“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到这里了解到大理石的魅力”。李振葵说。
曾经千百年的开采历史,让苍山留下了“伤口”,为此,李振葵与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一项保护苍山的公益活动,为苍山矿区修复贡献力量。“每一位游客在馆内的消费将作为公益行动的资金来源,这也就等同于大理石反哺了‘苍山母亲’。”他说。(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