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屯子镇郑厂村田间道路(浚县屯子镇郑厂村)(1)

郑厂村一角。

浚县屯子镇郑厂村田间道路(浚县屯子镇郑厂村)(2)

鲁班庙。

□鹤报融媒体记者 王玉姣 文/图

“三峰巍巍,卫水茫茫,石雕文化,源远流长,美丽郑厂是我的家乡……”浚县屯子镇郑厂村的村歌反映出该村源远流长的石雕文化。

郑厂村位于象山东,有“石雕之乡”的美誉。《浚县志》记载:“浚县石刻艺人多出于县城、屯子、白寺靠山一带,屯子郑厂尤负盛名。”5月30日,记者走进“因石而名、因石而传、因石而居、因石而美、因石而兴”的郑厂村,感受该村以“石”为天的文化魅力。

因石扬名:善化山盛产花斑石

记者在驱车前往郑厂村的途中,路过了姚厂村、董厂村等多个以“厂”命名的村庄。当地百姓说,这些村子在古代均是采石厂,因而以“厂”为名。

郑厂村有一座玄帝庙,该庙墙上有一通明嘉靖四十五年的古碑,碑文记载,该村在明代叫石厂村。村里还有一座关帝庙,庙前曾有一通古碑(此碑在重修关帝庙时被掩埋),碑文记载郑厂村一带原叫长乐里,长乐里下辖以姚、郑、董、郭4个姓氏命名的采石厂,郑厂因居于4个石厂中间,又得名中石厂。郑厂村郑氏家族碑碑文记载,清朝时期,因中石厂郑姓村民居多,故得名郑家厂村,后简化为郑厂村。

纵观郑厂村名字的演变,“石厂”始终被提及。这里的“石”为何物?郑厂村村民张有才告诉记者,郑厂村位于善化山下,善化山一带花斑石众多。当年,长乐里下辖的4个采石厂采的就是花斑石。

花斑石也称紫花石、紫斑石、纹石,它以质地细腻、易刻易磨著称。花斑石色彩、花纹多为墨、绿或朱砂红夹有白色斑纹等十几种,一经打磨,便光亮无比,犹如一幅幅色彩丰富、设计精美的壁画,是装饰墙体、地面的上好材料。

善化山由尖山、平房山、象山三座山峰组成。多本古书记载、赞扬了善化山产的花斑石。《正德大明府志·卷十·浚县》载:“善化奇峰,三峰并峙不相连,嵯峨耸翠摩青天,早朝变化妙莫测,神光五色生云烟,琼花瑶草散清香,斑石郁丽宜雕镌,悬崖深谷现灵气……”此文不仅描写了善化山昔日自然风光,还赞美了花斑石的瑰丽。《大明一统志》记载:“紫斑石善化山出,光腻类玉,其色五等,可充殿阁柱础之用。”该书成于明天顺五年(1461年),证明此前在建造房屋时已使用了花斑石。明万历年间的《三才图会》记载:“善化山在浚县西北二十里……山有峰如鼎峙,西北连跨巨冈(火龙岗)……山产紫斑石。”

因石而兴:明代善化山花斑石用来建造金銮殿

张有才表示,花斑石早在汉代就被人们发现,到了明代得到进一步开采利用。

距离郑厂村不远的象山上曾有一处摩崖石刻,记录了明代开采花斑石建造北京皇极殿(俗称金銮殿)的事。“天启六年四月廿八日,奉旨开采皇极殿花石题。钦差工部都水司主政员炳南直宜兴人监督。部题委浚县典史舒国珊江西玉山人调度督理。五工开天、地、玄、黄及白祀五塘奇石而最精者,铭为后鉴。赐进士文林郎、知县卞之伟山东莱芜人。每日夫匠千名,北山匠头王大文、宋大阳。”摩崖石刻上的这些文字表明,当年修皇极殿时,朝廷不仅派钦差监工开采花斑石,工部还委任浚县典史舒国珊为调度督理,专司其事。当时,每天开采花斑石的工匠多达千名,声势浩大。可惜的是,这处摩崖石刻后来被毁坏。

令郑厂村村民自豪的是,著名考古学家刘精义来浚县考察花斑石后表示,元代修建的大明殿、明代修建奉天殿等建筑均采用了花斑石。张有才告诉记者,古代工匠在修建帝王陵寝时也选用了花斑石。《风雪定陵》一书记载:“既然按照永陵建制,花斑石自不可少,宝城垛口,明楼地面,都是花斑石。”“此石仅在河南的浚县能够采到,不远千里,运来应用。”

以石为美:石雕技艺始于汉代

“顺着这条路一直往前走,啥时候看见路两边到处是石雕作品时,你就到郑厂村了。”记者前往郑厂村时沿途向村民问路,有村民这样指路。

记者随后进入郑厂村便感受到了石雕艺术之美,已完工或未完工的石狮子、石牌坊、石碑构件、石亭随处可见;村中保存着大量石砌传统民居;家家户户院子里皆有石雕艺术品,有石阶、亭台、匾额等,就连门楣、窗棂、石礅都是精美的石雕艺术品。此外,村中的玄帝庙、张氏家庙祠堂、五神庙等庙宇都有精美的石雕件。“俺村家家户户都有擅长石雕的能工巧匠,大家建起房子来都特别用心,好多雕刻于古代的艺术品仍保存完好。”张有才带记者观看村民张玉瑸家时,着重介绍了雕刻于清代的福禄寿图案石刻门楣,他自豪地说:“郑厂村随处可见的古代石刻,见证着这里石雕技艺的悠久历史。”

正所谓靠山吃山,丰富珍贵的石材资源,让善化山脚下的农民拿得起锄头、玩得了石钎,因而成就了一代代石雕艺人,也将郑厂村打造成了远近闻名的石雕艺术之乡。2011年,郑厂村申报的“浚县石雕”入选第三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个古色古香的“石雕村”也被列入首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

早在汉代时,善化山石材已开采利用,那时我们村或许就已有石雕艺人。”张有才介绍,1973年,郑厂村一座汉墓中出土几块画像石,其中一画像石正面用浮雕技法刻有青龙、白虎、双鱼等;背面雕刻有朱雀、鹳鸟。其他几块画像石上雕刻有凤鸟展翅、麒麟吐珠、交颈双朱雀、玉兔奔跑等图案。随后,紧临郑厂村的姚厂村一汉墓也出土了几块画像石,石上用浮雕手法雕刻朱雀、白虎、青龙、鹿、鹳鸟衔鱼等图案。

张有才介绍,如今的郑厂村可谓家家有石匠、户户以石为美。经过一代代地传承探索,郑厂村的石匠运用圆雕、浮雕、透雕、平雕、线刻等技法创造出风格各异,栩栩如生的石刻艺术品,石雕产品主要涉及石牌坊、景观小品、建筑构件、工艺品、生活用品等。

郑厂村历代石匠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其作品以庄严厚重、古朴大方、雕工精细而著称。有村民介绍,明代、清代时,郑厂村的石匠还在紫禁城做过工。郑厂村的石匠参与过修葺北京十三陵、南京中山陵、开封龙亭等重大建筑工程,还有村民参加了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建设项目的石雕工作。郑厂村石匠中的佼佼者是1986年去世的村民张玉瑶,他8岁就跟随长辈学石雕技艺,汤阴的岳忠武王故里碑和岳飞庙的“精忠报国”匾额均出自张玉瑶之手,浚县大伾山上的诸多石雕也出自其手。

比干血染就花斑石的传说

善化山系太行山余脉,曾是浚县境内风景绝佳之地,该山因风景秀丽,山上时常云雾缭绕、变幻莫测,名曰善化。明嘉靖年间的《浚县志》记载:“山多变态,时为楼观亭台或舟车旗鼓人马之状,因名曰善化。”善化奇峰曾为浚县八大景之一。元代诗人马德华在《善化奇峰》中这样描述善化山:“三峰结钟秀,石罅訇然开。川灵隐深谷,嘘气成楼台。飘扬五云起,依约群仙来。异景不可即,因之忆蓬莱。”可惜的是,由于社会发展,善化山自然环境剧变,往日之美景已不复存在。

善化山还为附近村庄留下了神秘的传说故事。谈到善化山上为何花斑石众多时,有村民谈到了比干血染就花斑石的传说。相传,善化山上原本没有花斑石,商朝时期,殷纣王见此地比较隐蔽,便在此地将比干杀害,忠臣比干的热血将善化山上的石头染红,从此,这里的石头便出现红色或紫色的条纹,就成了花斑石。

此外,郑厂村还流传着唐朝尉迟敬德在善化山上打死老虎、北宋杨家将埋伏在善化山截杀潘仁美的传说。

三村鲁班会祭拜鲁班

在善化山古代开采花斑石遗址之一的玄塘北边有一座年代久远的鲁班庙。每年正月初十,屯子镇郑厂村、董厂村、姚厂村的众多石匠及其后人都会齐聚鲁班庙,祭拜先师鲁班。村民们称这一活动为三村鲁班会。

在村民们眼中,三村鲁班会是非常重要的活动。“三个村的村民都会到鲁班庙前进行隆重的祭拜仪式,然后,请戏班子在鲁班庙前唱上几天大戏。”张有才说,这座鲁班庙始建于何时村中并无记载,但据庙前遗留下的清嘉庆四年重修碑文推测,该庙至少已存在了300年。

说到三村鲁班会的兴起,有村民介绍,鲁班不仅是木工、土工行业的祖师爷,还被称为石工鼻祖,《述异记》称鲁班曾在石头上刻制出“九州图”,还传说鲁班刻制过精巧绝伦的石头凤凰。为此,郑厂村历来敬仰鲁班,奉其为祖师爷,并希望通过祭拜祖师爷,让村中走出更多能工巧匠。此外,相传古时候,郑厂村几位石匠参与一项皇家的重要建筑工程,却在施工过程中遇到困难,迟迟不能交工。眼看距离交工截止日期越来越近,几位石匠颇为苦恼。一天晚上,几位石匠都做梦了,他们都梦到了鲁班祖师爷,鲁班在梦中为他们画图纸,还传授他们刻石狮子的技艺。天亮后,几位石匠会面聊起了梦境,他们感叹是祖师爷显灵,遂按照梦中的图纸完成了作品,并顺利交工。这几位石匠回村后便向村民讲起鲁班托梦传图纸的奇事,大家更加感激鲁班,便逐渐兴起了鲁班会。

“木鹊腾空谁识机谋通造化,丹槛在望全凭规(yuē)艺先行。”正如鲁班庙前的楹联一样,郑厂村人精心学艺、精雕细刻,生产出许多深受人们喜爱的石雕工艺品,如今,郑厂村石雕不仅在国内销售,还远销到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郑厂村则成为中外闻名的“石雕之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