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熙王朝》中因朝廷开博学鸿儒科,福建官员将小有名气的李光地强行送到了京城;李光地并不想入朝为官,被康熙的掌上明珠蓝齐儿骂了一顿李光地才决定留在京城。
康熙告诉李光地京城是一个“大染缸”,希望李光地能洁身自好。
但李光地一开始并不明白为官之道,夹在明珠(代表大阿哥胤褆)与索额图(代表太子胤礽)之间左右为难,不得已下狱;康熙珍惜人才将他带着一起征讨噶尔丹,并再次复起。
复起后的李光地努力向明珠与索额图学习“为臣之道”,将明珠与索额图两位权臣给扳倒,并且在明珠的寿宴上直接大声读出了弹劾明珠的奏折。
康熙很清楚李光地有才,但是也够狠辣,所以在后期将李光地贬到了台澎做知县。
当然这只是影视剧中的李光地,剧中的李光地跟历史中真实的李光地差距还是挺大的,历史中真实的李光地并没有被康熙贬到台澎,而是一直不舍得让李光地退休,将其视为知己,并且让李光地做帝师;正因为李光地做帝师,才得以与还是皇子的雍正有交集,雍正将李光地视为自己的偶像。
如此有威望、受尊重的一位大儒,却因为年轻时的一件丑事,被骂200多年,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篇文章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历史上真实的李光地究竟如何?
01 李光地通过一蜡丸成功引起了康熙的注意
李光地的祖籍是福建延平,后来举家搬迁到了泉州安溪县。据说李光地的祖上是唐高祖李渊第二十子李元祥,如此说来李光地还是出身于贵勋家族,不过经过几百年的历史辗转,李光地的家族地位如何就不好说了。
《李光地年谱》:先世居剑州,相传为唐江王元祥后。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李光地出生于崇祯十五年九月,满清入关以后,福建便成了南明与满清对抗的主战场;即便多年后,福建地区的治安仍旧是十分混乱,盗贼横行。李光地从小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而且在李光地13岁的时候,家里被盗贼洗劫一空,所以李光地对盗匪这样的行为非常的痛恨反感。
在《康熙王朝》中李光地比康熙的蓝齐儿格格大12岁,康熙有意想要将蓝齐儿嫁给李光地;而且李光地是因为朝廷开博学鸿儒科才得以入朝为官,其实历史上真实的李光地比康熙都要大12岁,是通过科举考试入仕的。
康熙三年康熙11岁时,李光地在乡试中中举;
六年后因会试成绩出众得以高中二甲第二名进士,这一年李光地28岁。
在同榜的进士中有两位与李光地的颇有渊源,一位是李光地老乡陈梦雷,李光地年轻时做下的丑事就是与自己的这位老乡有关,让老乡陈梦雷痛恨了李光地一辈子;而另一位就是徐乾学,徐乾学得以高中一甲第三名探花。
徐乾学与李光地都是康熙朝时期有名的朝臣,陈梦雷虽然不怎么出名、结局也不怎么好,但是因李光地而被我们熟知。
李光地得以榜上有名后,就被选为庶常馆庶吉士;在庶常馆待了两年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一职
在《康熙王朝》中李光地第一次出现是在康熙准备收台湾时,康熙的宠妃容妃带着自己的女儿蓝齐儿回乡省亲时遇到了李光地;而历史上真实的李光地出现的时间还要早,而且还在康熙平定三藩时立下了大功劳;正因为李光地在康熙平三藩时的大功劳而进入康熙的视野,而李光地的这一次大功劳也成为他一生中不可抹掉的污点。
康熙十二年李光地被选为会考的同考官,同年五月份李光地得以回乡省亲。
巧的是李光地的老乡陈梦雷(福建闽县人)也回乡省亲,二人结伴同行,一路上互相有个照应。而康熙十二年正是康熙撤藩的关键一年,康熙力排众议坚决裁撤三藩,吴三桂表面上答应撤藩,实际上却在积极准备反叛。
同年十一月吴三桂杀掉云南巡抚朱国治起兵造反,不过康熙到了次年正月才得到消息。所以对于康熙来说是很被动的,远在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也附和吴三桂一起起兵造反,与此同时台湾的郑经得知三藩作乱趁机攻打福建,并占据了福建泉州,一时间福建大乱。
而康熙忙于应对吴三桂,对福建的情况并不了解。
耿精忠造反以后第一步便是要将福建所有的朝廷命官控制住,李光地虽然不在福建任职,但也是朝廷命官,自然也在耿精忠的名单之中。
李光地很快便意识到不对劲,带着自己的父母躲到了深山之中,耿精忠多次派人前去招降李光地,但是被李光地严词拒绝了。
但李光地老乡陈梦雷便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直接被耿精忠抓住,成为耿精忠的幕僚。
李光地不但没有投靠到耿精忠麾下,而且还尽自己所能收集了不少关于福建的军情以及郑经侵犯福建的路线以及部署,写成奏折放在一个蜡丸中,派人送往京城。
李光地派出的人恰好遇到了内阁学士富鸿基,富鸿基将李光地的蜡丸交给了康熙。
康熙此时才得知耿精忠已经造反,郑经在侵犯福建,感到非常的震惊。
因李光地及时将消息传回朝廷,康熙很是感动,立马派康亲王杰书攻克仙霞关,前去收服延平、建宁等地,耿精忠逼不得已才投降了清廷。
可以说李光地从一默默无闻的翰林院编修,一下子成为康熙眼中的大忠臣,开始仕途上的平步青云。
作为二甲第二名的进士,康熙自然知道李光地的存在,但并不是很了解李光地;此次传递消息李光地确实在康熙那里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不过李光地真正得到康熙的重用是在六年以后,因为耿精忠造反后一直封锁福建,李光地虽然能将情报送出去,但自己压根就逃不出去。
到了三年后也就是康熙十六年,清军攻入福州,耿精忠投降;
值得一提的是当康亲王杰书的部队进驻福州以后,下令拉哈达与赉塔征讨郑经,并且找寻李光地的下落。
《清史稿》:师进驻福州,令都统拉哈达、赉塔等讨郑经,并求光地所在。
清军收复泉州以后,李光地在漳州拜谒拉哈达,拉哈达得知李光地三年的时间里东躲西藏,始终不愿意向耿精忠低头,便将李光地的经历告知了康亲王杰书:“李光地忠心为国,矢志不渝,即便是颠沛流离仍旧不高其志向,应当被褒奖!”
“光地矢志为国,颠沛不渝,宜予褒扬!”
康亲王下令优待李光地,并将其提拔为侍读学士。
就在李光地准备返回京城上任时,李光地的父亲病逝,不得回乡丁忧守制三年。
如此一来从李光地冒死向朝廷传递消息引起康熙的重视,一直到李光地再次返回京城,中间隔了六年的时间。所以到了康熙十九年,李光地才终于再次回到京城。
02 李光地向康熙推荐一人收台湾
不过李光地在丁忧守制的时候并没有闲着,康熙十七年同安蔡寅部起义军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开始攻打安溪,起义部队有万余人;李光地从当地招募了百余人勇士誓死守卫安溪,致使对方粮草不足安溪才得以解围。
没过多久郑经的部将刘国轩攻陷了同安等地,开始逼近泉州,并且断绝了清军的南北援助。李光地当机立断,立马派人前去告知拉哈达,另一方面则是从小路出发与自己的两个弟弟一起对抗刘国轩部的进攻,一直坚持了拉哈达的部队进驻泉州,击退了刘国轩。
拉哈达在上报朝廷时并没有独吞功劳,李光地得以再次得到优待,擢升为翰林学士。没过多久,又被擢升为永州总兵。李光地虽然在丁忧守制,但照样没有耽误建功立业、平步青云。
按照大清的祖制,丁忧守制的官员一律要先到吏部报到,然后再由吏部重新安排职位。
但康熙很着急见李光地,还没等吏部安排,便直接将李光地召进宫里,擢升为内阁学士。了解清史的人应该都知道内阁学士是正二品官,而李光地在离开京城之前只是一个小小的正七品翰林院编修,离开京城六年的时间居然能一下子升五级,在整个大清也不找出几个,可见李光地实实在在遇到了自己的“伯乐”。
《清史稿·李光地传》:康熙十九年,光地至京师,授内阁学士。
值得一提的是李光地在任内阁学士期间,曾担任诸位皇子的老师,所以才会跟还是皇子的雍正帝有交集;而且李光地学识渊博,得到了诸位皇子的尊重,尤其是雍正帝将其称为“一代完人”,很是敬佩李光地。
次年,也就是康熙二十年郑成功之子郑经病逝,其子郑克爽在冯锡范等人的辅佐下继任延平王之位。在此处提一点:《康熙王朝》康熙收台湾时的延平王是郑经,其实是错误的,历史上真实的郑经在康熙二十年便病逝了。
因为李光地在福建待了多年,对郑经病逝一事还是很敏感的,便对康熙说:“郑经已经病逝,他的儿子郑克爽年幼弱小,手下的部将争权夺利,现在是收台湾最好的时机。”
“郑经已死,子克塽幼弱,部下争权,宜急取之。”
这一年康熙28岁,三藩已经平定,再加上郑经等人多年以来不断侵扰福建沿海等地,康熙早就想收服台湾。但是朝中一直有一部分大臣反对收台湾,比如索额图(太子胤礽的叔姥爷)认为“台湾孤悬海外,实在是没必要冒险、花费那么多的财力兵力”,建议康熙放弃台湾。
但康熙并不赞成索额图的建议,坚持要收台湾,但满洲八旗兵勇擅长的是骑射功夫,康熙若是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必然需要一位熟悉海战的人。
李光地便向康熙推荐了施琅,施琅确实是一位擅长海战的优秀将领,只是因为他身份特殊(曾是郑成功手下的得力助手,因发生一些事情郑成功不信任、杀了施琅全家才投靠清廷),一直没有得到清廷的信任。
李光地以自己的身家性命为施琅担保,康熙力排众议将施琅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并加太子太保衔,开始领兵攻打台湾。
“施琅习海上形势,知兵,可重任!”
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终于攻克台湾,帮康熙立下了不世之功;施琅之所以能立下了如此大的功劳,离不开李光地的推荐。
康熙智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征噶尔丹,其中平三藩、收台湾都有李光地的参与,虽然李光地没有亲自上战场,但其功劳仍旧是不可忽视的。
03 故人归来,李光地名誉扫地,康熙仍旧对其信任有加
其实康熙在收台湾的时候李光地并不在京城,而是请假将母亲送回福建老家;自父亲病逝后李光地对母亲很是孝顺,在家里侍奉母亲三年。康熙二十五年李光地再次返回京城,康熙将其授予翰林院掌院学士一职,负责为康熙值讲,还负责指导庶吉士。
但仅仅在京待了一年,因为母亲患病李光地再次请假回乡探望母亲,康熙二十七年回到京师。虽然这一年李光地被弹劾,也曾引起康熙的不满,但都没有影响到他的仕途,十二月份被擢升为兵部右侍郎。
康熙三十年李光地担任会试的副考官,并且与靳辅等人一起视察黄河工程的情况。
细心的人可以看出李光地并没有固定在一个职位上,而且不是在一个领域上“术业有专攻”,康熙之所以如此做无非就是想要锻炼李光地,值得一提的是李光地不管在哪个职位上都能有不错的成绩。
可见康熙并没有看错李光地这匹千里马,康熙三十三年李光地母亲病逝,按理说李光地应当回乡丁忧三年,但是康熙下旨:
“提督顺天学政要紧,李光地可以简行,在任上守制。”
李光地奉旨而行,但孝顺的李光地还是向康熙请了九个月的假回乡处理母亲的丧事。丧期满后,即可官复原职。
在清朝是官员的父母病逝官员要丁忧守制三年,实际上是27个月;若是皇上有特殊的需要官员不守制的话被称为夺情,只有在很紧急或者特殊的情况才会如此;
康熙之所以如此,可见对李光地极为重视。
次年李光地任工部左侍郎,仍兼顺天督学;康熙三十七年被任命为直隶巡抚,因为在任期间治理水患治理的好,得到康熙帝的嘉奖,很快便被擢升为兵部尚书。
而就是在这一年李光地名誉扫地:九月份康熙巡视盛京,流放盛京的犯人陈梦雷(李光地的老乡)向康熙献诗,引起了康熙的注意,便下令赦免了陈梦雷,并下旨陈梦雷辅佐皇三子胤祉编书。
在文章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三藩作乱时陈梦雷返回福建省亲,被耿精忠活捉,成为耿精忠的幕僚;耿精忠投降以后,因陈梦雷曾归顺耿精忠背叛死罪,在李光地的帮助下得以保住了性命,不过被流放到了盛京;若不是被康熙偶然发现的话,估计陈梦雷就是客死他乡了。
梦雷以附逆逮京师,下狱论斩。光地乃疏陈两次密约状,梦雷得减死戍奉天。
枯瘦如柴的陈梦雷回到京城以后,便写了一封《与李光地绝交书》,书中提到李光地欺君卖友,天理难容;按照陈梦雷的意思:陈梦雷因为无法逃离福建便私下里找到李光地,将搜集到的情报写成奏折,交给了李光地,让李光地想办法将奏折送到京城;只是没想到李光地竟然独吞了功劳。
《清史稿·李光地传》:光地独上之,由是大受宠眷。
虽然陈梦雷因李光地的求情没有被处死,但还是被流放到了盛京;陈梦雷生气的是李光地对他们俩合作一事只字未提,独吞功劳。
这一年李光地已经56岁,陈梦雷的《李光地绝交书》对李光地来说可以说是奇耻大辱、名誉扫地;李光地向康熙上书辩解:臣上奏折的时候,确实曾到陈梦雷的家里商量,但他一字未提;至于陈梦雷提到的蜡丸中奏折是他写的,确实没有这样的事情。
李光地当时是朝中炙手可热的人物,深得康熙的宠信;可以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他与陈梦雷的事情一时间成为大家纷纷议论的八卦。
若真如陈梦雷所言的话,李光地确实是一个小人;至于当年李光地给康熙的情报究竟有没有陈梦雷的功劳我们不得而知,但康熙对待此事的态度确实很微妙,康熙既没有定陈梦雷“污蔑朝廷命官”的罪,也没有斥责李光地欺骗他的罪过,只是让陈梦雷好好编书。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康熙知道李光地在此事上说谎了,但没有定李光地欺君之罪,完全是因为康熙确实重用宠信李光地的缘故。
若康熙真要定罪的话,李光地仕途就算是到头了;而康熙将李光地任命为直隶巡抚,让李光地去治理水患,成功将大家的视线转移到别的地方去。可见,康熙确实是将李光地视为知己;不过李光地却因陈梦雷一事,给自己原本名垂青史的一生留下了一个污点(虽然没有盖棺定论)。
04 正式拜相,康熙不忍其辞职
不管李光地究竟有没有独吞功劳,这一页都掀过去了,更何况李光地治河治理的很是卖力,辛苦了两年时间圆满地完成任务;康熙非常高兴,将李光地擢升为吏部尚书。
康熙四十年李光地奉旨前去治理永定河,并且不负康熙重托,解决了困扰京城多年的河务问题;正因为李光地不管在何种职位上都能圆满完成任务,康熙四十四年,已经年过花甲的李光地正式拜相,擢升为文渊阁大学士。
而且康熙对李光地的评价八个字“居官甚好,才品俱优”,可见陈梦雷的事情不管真假都没有影响李光地在康熙心目中的形象。
康熙晚年对程朱理学很是感兴趣,而李光地恰好对此颇有研究,康熙便日日召见李光地进行探讨;正因为能日日与康熙探讨,李光地对康熙的心思还是很了解的,这也是为什么康熙会将李光地视为知己的原因。
康熙帝:“李光地谨慎清勤,始终一节,学问渊博。朕知之最真,知朕亦无过光地者。”
尤其是在康熙废太子胤礽以后李光地的言行,确实让康熙很满意;
康熙虽然废掉了胤礽的太子之位,其实面对诸子夺嫡,仍旧想让胤礽复立太子,但朝中大臣们都在举荐新的太子人选;在康熙问李光地关于新太子人选时,李光地是这样说的:“皇上之所以废掉太子是因为太子病了,既然太子病了就应该好好调理,只要太子病好了便是天下之福。”
李光地此言不仅说到了康熙的心坎里,更加解决了康熙当时面临得困境。
如此能帮康熙排忧解难的忠臣,康熙怎么会不重用呢?
不过到了康熙四十九年,李光地因为身体不适向康熙提出辞休,康熙因为立储的事情郁郁寡欢,实在是不想自己的知己离京远去,便对李光地说:“见到爱卿的奏折,我心里很是不舒服;老臣们都一个个离我而去;向爱卿这样的,只有一两个还在朝中,我现在已经老了,实在是不想再多说什么。”
“见到卿的奏折,朕心中惨然。回想当年一班旧臣,今已杳然而去。像卿这样的,不过只有一二人还在朝中,现今朕也老了,实在不忍再多说什么。”
但是因李光地坚持便准许李光地回乡养老;三年后康熙满六十岁,康熙将李光地接回了京城在千叟宴上给了李光地非常多的赏赐,并让李光地官复原职。
不过次年李光地再次提出辞休,康熙仍旧不同意,给了李光地两年的假,让李光地将家里的事情处理完便返回京城。
康熙五十五年四月李光地返回京城,因为在拟定孝惠章皇后谥号时疏漏了“章皇后”三字,本应被降三级,但康熙还是宽免了李光地。
次年李光地已经76岁高龄,因旧疾复发再次向康熙请辞,康熙让李光地再等两年退休,没想到康熙五十七年李光地死在了任上。因为李光地病逝的很突然,康熙连李光地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很是悲痛。
特地派皇五子恒亲王胤祺前去吊唁李光地,并赏赐了黄金千两,赐予谥号“文贞”。
雍正在做皇子时就对李光地敬佩不已,雍正登基后,下旨李光地入贤良祠,加赠太子太傅。
康熙五十七年,李光地因疝疾速发,卒于任所,享年七十七岁。皇帝派遣恒亲王允祺前往吊唁,赏赐千两金,谥号“文贞”。雍正初年,加赠太子太傅,祀贤良祠。
结语
康熙将李光地视为知己,雍正称赞李光地为“一代完人”,可见李光地在康熙、雍正两朝皇帝的眼里都是股肱之臣,威望极高。
李光地从28岁进入仕途,一直到77岁病逝,将近50年的仕途生涯,几乎没有什么大错,唯一让人们茶余饭后议论的就是陈梦雷的事情。
因陈梦雷的《与李光地绝交书》,让李光地背负了欺君卖友的骂名。
不过纵观李光地一生的功绩:
平三藩、收台湾他都有出谋划策,
治理河务、兴修水利
留下《周易通论》等非常多的著作,确实是康熙朝时期一位不可忽视的名臣。
#创作挑战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