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之后的建文帝去哪里了,一直是一个历史谜团。流落民间后的建文帝去哪里了,经历如何,生活状况怎么样,我们其实可以从明代产生的两部小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找到蛛丝马迹。而这些蛛丝马迹的暗示,也证明了这两部小说的作者实际上是同一人,就是落难民间的建文帝朱允炆

《水浒传》暗示了建文帝朱允炆是如何逃出生天的方式及逃亡后的生活。

有野史记载朱允炆是借助和尚的身份逃出来的,危及时刻,朱允炆拿出朱元璋留给他的锦囊妙计,就是剃刀和袈裟,而在《水浒传》中,通过武松和鲁智深逃难的暗示,实际上真实的补充完善完善了这个细节。

水浒传的经典的三国故事(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最初作者是流落民间的建文帝朱允炆)(1)

水浒传的经典的三国故事(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最初作者是流落民间的建文帝朱允炆)(2)

《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真实再现了流落民间后的朱允炆的政治理想和心路历程。

建文帝朱允炆借《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展示了自己失败后的心路历程。逃生之初,建文帝朱允炆是不甘心自己的失败的,也没有真心看破红尘想当和尚,出家只是为了掩饰身份避免被朱棣发现而已,他想过东山再起,想法还很强烈。正因为如此,在水浒传中才有酒肉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本是修行之人,却也上了梁山。

梁山从造反到招安,实际上是建文帝朱允炆的翻盘计划之一,是他在敌我实力对比悬殊下不得已而设计的一种方案,通过造反到招安,皇位可以是叔叔朱棣的,但通过水泊梁山的起义,显示自己的实力,让叔叔承认自己的实力,给自己一个活命的机会和在朝廷中适当的位置,这应该是中期的设想。

前期的设想则是体现在《三国演义》中,前期因为自己是曾经的皇帝,认为自己有一定的影响和实力,朱棣把首都搬到北京后,借助自己的影响力,在南京建立东吴政权,和朱棣划江而治,和自己爷爷朱元璋一样,先当吴王,然后夺回失去的江山。

然而,随着朱棣统治的巩固和自己实力不如的逐步认识,朱允炆不得不降低标准,从而由“三分天下到一统江湖”的《三国演义》方案到“造反招安”折衷的《水浒》方案了。

《三国演义》应该是朱允炆逃亡前期的作品,那时候他雄心万丈,不甘心爷爷交给他的事业被叔叔抢走,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也不愿意过陪伴青灯古佛孤寂一生的日子。而《水浒传》是他中后期的作品,108条好汉大多是忠于他的旧臣和遗孤。现实中,他们可能也有所行动,但在朱棣锦衣卫特务组织打击下不断减少,随着时间推移也不断老去。

一次次失败让朱允炆心灰意冷也逐渐清醒起来,不仅早就意识到《三国》方案不可行,造反招安称臣也不会被放过,而他身边的旧臣遗孤的一个个失去也让他心疼不已,后悔为了自己的事业野心而让他们受到连累。

于是,他有了真正皈依出家的心,鲁智深和武松的结局也就是他的结局。

水浒传的经典的三国故事(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最初作者是流落民间的建文帝朱允炆)(3)

正是因为《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最初的作者可能是朱允炆,所以里面暗示了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朱允炆逃走之初应该还在南方,后来估计隐居在山东水泊梁山附近,然后又到了苏杭一代,他还是留恋长期生长的南方的,最后病逝于苏杭,坐化是他理想的最后归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