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与画家(当代艺术与收藏家的博弈)(1)

卫琪 《前见后见》

“当代艺术”在中国简单的说是指目前正在发生实践的艺术,从1979年的“星星画会”以具有现代主义风格的实验性作品问世之后,到今天已经走过了三十余载。艺术收藏家与艺术市场的纽带关系决定了当代艺术必须参与到艺术产业链中——有创作就必然具有消费,那么当代艺术与收藏家在艺术市场当中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其实此二者是博弈的关系,收藏家都希望通过花最少的钱买到最具有收藏价值的作品,艺术家也希望自己的作品在艺术市场当中流通卖到最高的价钱。但当代艺术的反形式、反物性、反艺术的表现形式以及艺术家所选用的材料、艺术创作方式、表达的目的多种多样,使其艺术表现方式由单一变成了多元化,并且是跨学科、跨领域的艺术作品。因此,收藏家很难对当代艺术有专业的评判标准,对当代艺术的价值和市场的导向的判断成为收藏家必须面临的问题。

收藏家以传承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者物质文化遗产为职能,其职能规定了艺术能够进入个人或组织;相反,收藏家对艺术也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但艺术收藏不可能把所有的艺术品都收购进去,收藏家必然会对艺术品进行剔除和选择:选取对社会历史以及具有极强的美学价值的作品,剔除二流或毫无价值的艺术品。在今天的艺术市场当中,已经成名的艺术家很难再进行签约,诸如“四大天王”(张晓刚、岳敏君、方立钧、王广义)以及旅外艺术家“蔡国强”、“徐冰”等人。越来越多的收藏家开始将目光瞄向青年艺术家以及刚从艺术专业院校毕业的艺术学子,他们大多数是80、90后,没有经历过文革,也没有经历过大的坎坷和挫折,思想都比较叛逆和前卫,所创作的艺术作品更容易突破传统绘画的束缚。青年艺术家选择绘画形式和创作立意时是多种多样的,对其作品的评价标准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尤其价值判断不再有一个很明确的标码,人们对他们的看法也很难达到一致,“看不懂”、“瞎搞”、“乱七八糟”等词语成为今天当代艺术的代名词。收藏家从此类艺术品中选取出具有收藏价值的作品时也增加了不少的难度。

六月繁花烂漫的校园迎来“毕业季”,一大批青年艺术家离开校园。无论是专业艺术院校,还是一些艺术机构都迎来了收藏的热潮。全国一些重要的艺术院热火朝天的举办“毕业大展”,参观展览的人也很多,有人希望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有人来“淘宝”、也有画商寻找投资或艺术家,看展目的可谓缤纷多样。毋庸置疑,每年的6月份都是青年艺术家最活跃的时候。

根据国际相关规定,年龄35岁以下的艺术家都被认为是青年艺术家。但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将改革开放初期及星星美展时期的艺术也划归到当代艺术的范畴中,因此,1978年以后出生的艺术家统称为青年艺术家。观看完不同院校的展览之后,我们发现,无论是北方的中央美院和清华美院还是南方的中国美院和四川美院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大多数作品都开始反形式、反内容、融入更多西方当代艺术的因素,在中国目前的现代语境当中,结合艺术家个人的创作思维创作出的艺术作品令很多参观者费解。

在参观展览时,我经常听到人询问“怎么看这件作品”或者“这件作品它要表达什么?”由此可以看出当代艺术自西方引进中国之后,并没有在中国形成自己的艺术土壤;中国人面对当代艺术作品时,不知所措,对其无法深刻理解,也没有艺术审美,只能视觉欣赏。这种情况对于青年艺术家不利,观众的茫然和艺术家只是“为艺术而艺术”进行自娱自乐的创作反映出青年艺术家们没有正确处理艺术与大众的关系。

纵观青年艺术家的艺术作品,透过作品的表现形式去寻求根本时,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作品很难具备老艺术家作品中那些沧桑糅杂的意念,整体相对比较单纯、浅显,艺术性并不丰富,但善于突破、勇于创新,不陈世守旧。具体来说,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具有以下特点:

时代性

青年艺术家大多数是80、90后,受改革开放和计划生育的影响,他们从小受到开放性教育和公主式教育。成年后,面对疯卷而来的各种网络信息、酒吧、KTV等带来的影响,青年艺术家开始改变上一代的宏大叙述,转而从微观叙事上来关注生活。他们接收了西方艺术思潮,结合中国目前的当代语境进行艺术创作,艺术的嫁接、拼贴和挪用在创作当中并没有得到很深入的应用,还处于比较混沌的状态。虽然这些青年接受过专业训练,并且大多数都具有艺术类本科或者以上的学历。如青年艺术家倪仪奉的毕业作品《噩梦》,在这件作品当中,他将西方的样式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当中的艺术创作元素与中国的水彩以及水墨相结合,用传统的毛笔进行创作,这种绘画作品在艺术表现形式和语言上就非常不错。倪仪奉在创作这幅作品时,谈到“当代艺术在绘画表现形式当中不能总是依赖传统绘画,必须打破现有的绘画精神枷锁,对绘画表现语言要重建。”

青年艺术家既具有传统的写实功底之后,又接受西方的艺术创作思想,虽然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自己的绘画语言,但他们勇于创作,不盲从于传统。他们的作品大部分都反映出了他们所生活的结构和面貌,具有时代性的特点。

价值取向

青年艺术家在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当中,特别是80后,他们热衷于回忆童年时代。现阶段对于80后的艺术家而言,他们都面临着结婚、生存问题,现实当中的残酷让他们在艺术创作当中感到迷茫,更多的去回忆童年时代的温暖和快乐。

他们在创作艺术品时,对于作品的表现形式都会注重于装饰,从创作的快乐当中寻找自身所追求的艺术自由,可以说是整个作品就是他们儿时玩具的重现。他们或在冲突当中体现出自我,或者是以卡通的形式作为整个作品的创作媒介,来表达自我对整个现实当中的浮躁、虚无、潜在的性意识等。

例如山西青年艺术家卫琪的《前见后见》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代表作,在这件作品当中,我们看到艺术家采用圆形的转盘,相信整个80后在小时候都玩过铁环这个玩具,而作品当中的转盘与这个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转盘的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表示现实当中所隐藏的坎坷与曲折。在上面又夹杂了一些图案,这种图案是卡通式,说到这里,相信大家会明白,艺术家在创作这件作品时到底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创作的。

透过形式和绘画语言当中,他们的作品传承着一种观念,那就是对在对未来的迷茫当中追去自身的精神自由,这种心理也是整个青年艺术家所共有的特性,既要创作艺术品,又要追去艺术在世俗当中金钱的自由,寻求二者的统一,不言而喻,这是很多艺术家的追求。

不确定中的确定性

青年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当中,本身资历尚浅,又有很多的因素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因此没有一个固定的艺术创作模式。对于一件艺术品,其艺术语言和艺术创作形式都是他们创作时必须多思考的一个问题,他们思考如何能够将主题表现的更加完美,因此,凭借艺术作品的风格判断艺术作品的价值和形态显然是行不通的。他们的创作处于不断的尝试当中,具有不确定性,是时而改变的。而在不确定当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确定性,就是艺术家的创作惯用的思路和作品精神语态。因为艺术家在大学时期接触到创作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他所思考的模式和创作当中的精神性,在这之后的创作,都是在不断的完善自己的作品创作体系,都是对自己之前创作的辩证否定,是扬弃。因此,评价一件艺术作品的好坏就显得很重要。

在通过对青年艺术家作品解析之后,对于收藏家来说,当代艺术的反形式与反艺术对其带来了挑战,很多的收藏家面对青年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感到不可思议,不能对其艺术价值进行正确评估,因而与好的艺术作品插肩而过,也让青年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当中看不到成功的希望。那么,应当如何判断当代艺术作品是否具有极强的收藏价值呢?

1、打破相互交叉的三种评判标准

在当代艺术作品当中,艺术作品的好坏得自于不同的评判标准,虽然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作品有不同的看法,但总的来说有三种,分别是学术评价标准、艺术评价标准、市场评价标准。

学术评价标准主要是指这件艺术作品在学术上是否突破了前人所建立的理论体系,是否有创新;而艺术评价标准是艺术作品是否具有很强的审美性,是否能够令人感到美的愉悦;市场评价标准是这件艺术品到底能够值多少钱,关注是作品的价值尺度问题。而这三种评判标准在现实当中并非是隔离开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影响。而不同的人群自然而然的选择了其中的一个评价标准对艺术作品进行解构,例如高校教授和批评家都注重的是学术评价标准,而画商和企业都注重的是市场价值。但值的指出的是收藏家如果将这三种评价标准单独隔离开去选取作品,那么就很容易的陷入形而上的艺术审美价值观。面对中国目前的第一市场与第二市场相互混淆的市场当中,必须将三种评价标准相统一起来,在分析之后进行综合,然后根据所得到的数据进行选取作品。虽然在今天的艺术市场当中,在缺乏社会共识的关系很难将其综合起来,但收藏家必须得这样做,选取艺术作品时才不会盲目。

2、摒弃艺术的偏好性

当代艺术的形式多样性决定了艺术的审美爱好性也是广泛的,这对于艺术爱好者无可厚非的,没有规定必须要喜欢哪一种艺术。但对于艺术收藏家来说,这种艺术的偏好性要避免,在艺术作品的选择性上不能只看目前的艺术市场情态,更要看到艺术市场未来的发展走向。我记得黄河清在《艺术的阴谋》一书当中,将备受争议的中国当代艺术的特点定为“西方艺术,中国制造”,指的说应用西方的材料、媒介融合中国的绘画元素进行艺术创作。这不仅是收藏家的事,也是艺术家的事,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不能单独的为了迎合某一个艺术市场而进行艺术创作,这样的艺术作品只要一旦过了当时的市场语境,其艺术价值马上就会发生变化,变得投资失败。

例如,在今年的各大专业院校毕业展中,有几件油画系专业的学生创作的艺术作品,有写实的、有抽象的、也有装置,他们的绘画艺术语言和形式不一样。绘画语言并没有高低之分,也就不能用来评价艺术作品的好与坏和收藏价值的高低。无论是装置作品还是写实、抽象油画,其绘画作品只要顺应时代价值观的发展潮流和社会语境,能够深刻的反映社会所存在的价值问题,就是一件优秀的作品。收藏家面对当代艺术作品时,必须摒弃自己的艺术爱好,与普世价值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3.与艺术市场对弈

收藏家是艺术市场流通当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无论是第一市场还是第二市场都有收藏家的影子出现。为什么说是收藏家要与艺术市场对弈呢?这就必须提出一个概念——时间性。

收藏家将艺术作品收藏之后,除了少数的一些收藏家是真正的对艺术作品喜爱,进行收藏之外,其余的大部分艺术收藏家与其说是收藏,更贴切的说是艺术品的投资,谈到投资,就讲究艺术品的价值问题,艺术品投入到市场当中是升值还是贬值,这完全是在艺术收藏家的收藏时所决定的。如果一位收藏家不能准确判断出一件艺术品的艺术场中的实际价值,只是急于将艺术品流放到市场当中,那么无论如何,这位收藏家是赚不了钱的。时间性是调节艺术品在艺术市场当中的一个重要杠杆。收藏家正确评估出一件艺术品的价值之后,应该将艺术品在艺术市场当中沉淀,不让其流通,等这位艺术家若干年成功之后,再将艺术品流通出来,这时当初的艺术作品会有不错的升值。因此,把握时机也很重要,不要无休止的收藏下去。

总的来说,当代艺术的收藏要比传统中国艺术收藏要困难,但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艺术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现在对艺术家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艺术创作者的增多与艺术品质量的提高让艺术家越来越感到艺术创作的挑战增多了。因此,艺术收藏家们在同艺术家进行博弈时,应该加大对艺术品的投资,解决艺术家的生存顾虑,使他们能积极的投入到艺术创作当中,从而提高艺术创作的艺术价值,促进与国际艺术市场接轨,加速国内艺术走向国际化的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