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大岭山支柱产业有哪些(东莞大岭山打造)(1)

羊城晚报4月29日T13版

2021年,东莞大岭山镇规上工业增加值160.77亿元,增长16.7%,排名全市第2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5.04亿元,总量排名全市第6位,增长8.8%——大岭山镇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2022年,大岭山将着力抓好优城市、重创新、提产业、聚人才、深改革、强基层、惠民生“七大关键”,加快打造“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现代化城镇,奋力开启大岭山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东莞市大岭山支柱产业有哪些(东莞大岭山打造)(2)

构建完善科技创新生态

刚刚过去一年,大岭山镇聚焦科技、人才、土地,打好创新驱动主动战,全镇R&D占比提升至2.89%,排名全市第15位,高新企业和自建研发机构分别增至210家和191家。全年引进超亿元内资项目9宗、超千万美元外资项目1宗。打好引才留才攻坚战,新引进博士4人、硕士18人、高级职称45人。

全年完成“工改工”拆除整备504亩,收储土地425.8亩、处置土地142.4亩。完成5宗产业项目供地合计507亩,伟创力、豪顺等5家优质企业顺利增资扩产,总投资约134.8亿元,其中大族、宝士、质鼎等3个产业项目顺利动工建设,完成年度投资计划115%。48家倍增企业工业产值达281.48亿元,同比增长20.7%。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比提升至52.5%。

2022年,大岭山镇将着力构建完善科技创新生态,举全镇之力配合推进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加快涉大岭山范围内的各项规划和土地整备进度,争取更多产业、科技资源落户大岭山。

此外,大岭山将深度融入松山湖功能区1 9统筹发展,要创新土地统筹机制,要推动更高水平的双向开放,深入实施出口产品转内销三年行动计划。

东莞市大岭山支柱产业有哪些(东莞大岭山打造)(3)

城市功能品质持续提升

大岭山持续优化城市功能品质。“一心二轴三带四站五组团”规划建设全面铺开,大岭山东站TOD、大岭山北站TID建设加速推进。完成一批“口袋公园”“林荫大道”升级改造工作,黄沙河公园等11个“15分钟优质生活圈”品质项目落地建成。“洁净大岭山”“六乱”“三线”整治等专项行动扎实推进,全镇干净整洁村达标率100%。全年整治“两违”面积135.95万平方米,完成率达108.8%。

大岭山不断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智慧大岭山”建设,全面运行“1 6 23”智网指挥调度模式,不断拓展“1 N”大综管模式,基本建成大岭山镇智慧城市运营中心,汇聚“综合态势、专题赋能、协同联动、指挥调度、监督管理”五大功能,推动形成“智慧城市运营中心、‘智网工程’指挥调度中心、重大事件应急保障中心”三中心合一的城市智脑,通过“大综管 数据驱动 实时网络”,逐步实现城市运营“一网统管”“一网通办”,让城市治理更精确。

另外,大岭山还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完成412户雨污分流工程,全镇25条内河涌基本消除黑臭,17条河涌达V类水标准。全年整治“散乱污”企业832家、VOCs企业287家,安全处置危险废物约1.3万吨,空气和土壤质量持续改善。

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

面对复杂严峻的疫情形势,大岭山镇按照全市统一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工业经济发展。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企业稳产保供,因企施策,实施精准服务,多措并举帮助企业高效、高速、有序、安全地投入生产。建立了镇领导班子成员挂点联系重点企业制度,主动上门服务,指导企业科学抗击疫情和促发展工作。截至3月21日,全镇各个市重大工程项目已全部开工,辖区企业开工率达100%。

大岭山镇切实做好企业保障服务工作,由镇经济发展局、人社分局、实业发展总公司、应急分局等部门抽调相关工作人员,分20组深入开展疫情防控督导工作。指导符合条件的企业落实“一企一策”“一厂一案”,实施员工分组管理,按照三点一线(工作、就餐、住宿)活动,固定工位、餐位、床位和活动轨迹。

同时还统筹安排工作人员驻点企业,为上规模企业组织医护人员上门为员工开展核酸检测,助力企业解决生活物资、运输等问题,确保企业高效、高速、有序、安全地投入生产。下一步,大岭山镇将继续落实做好企业疫情防控检查工作,实施精准服务,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双统筹”工作两不误。

抓“七大关键”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2年是东莞立足“双万”新起点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开局之年,大岭山将着力抓好优环境、重创新、提产业、聚人才、深改革、强基层、惠民生“七大关键”。

优环境方面,不断完善“一心二轴三带四站五组团”空间功能格局,深化数字城管建设,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继续走好“一红二源三香”文化品牌路径,持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重创新上,要配合支持科研平台建设,举全镇之力配合推进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用好省、市科技创新系列政策和金融活水,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

提产业上,要进一步加强招商选资,深化镇村统筹招商,实施新一轮“企业倍增计划”,大力发展软件信息服务业、电商平台等数字经济新业态。

聚人才方面,要大力实施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深入实施“技能人才之都”建设2.0,打造“技术进步、工人成长、产业积聚”的大岭山技谷。

在深改革上,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继续做好“放管服”和商事制度改革,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强基层方面,不仅要全面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要深化“智慧大岭山”建设,充分发挥城市智脑“大综管 数据驱动 应急保障”的集成效能,逐步实现“一网统管”“一网通办”,还要深化平安大岭山、法治大岭山建设。

惠民生就是着力提高群众幸福感获得感。要全面优化公共服务,紧盯民生“五位”问题;要全面加强社会兜底保障,深入推进社会工作“双百工程”,健全养老、医保、住房综合保障体系,持续做好“民生大莞家”品牌服务。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许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