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埃里克森在她的第一本书《激荡头脑、心智和灵魂:重新定义课程与教学》中为知识的结构设计了一个模式。

知识的结构展示课堂上讲授的主题和事实及其关联的概念、概括、原理和理论的关系。

教师如何安排教学内容 教师在课堂上如何表达和组织知识的结构和过程的结构(1)

2013年,兰宁则在她的名为《为英语语言艺术设计一个概念为本的课程:以完整智力实现共同核心课程标准,(2013)》的书中分享了过程的结构。在与埃里克森成为同事,并在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领域共事18年后,她将自己的语言艺术领域的造诣投入于过程学科的课程设计模式,这些学科包括英语语言艺术、世界语,还有艺术。这个机构展示了英语语言艺术的内容(过程、策略和技能)中实际隐含着的重要概念,以及与之连接的概括和原理。

这些概括和原理是与过程、技能和策略关联的深度的概念性理解。这种理解极其重要,它可以避免肤浅的技能应用,并支持复杂技能的跨情境迁移。一旦被理解。特定的过程、技能和策略可以被应用在更广泛的内容上,并且产生意义。

教师如何安排教学内容 教师在课堂上如何表达和组织知识的结构和过程的结构(2)

知识的机构和过程的机构是互为共生的、三维的、概念为本的模式。在此,分享一个案例,可能有助于理解过程为本的表现要求与从中提取出概念性理解的极大不同,请大家看一下两者在句子构成上的不同:

过程为本的表现要求:报告一个主题,讲一个故事,使用合适的事实和相关的描述性细节叙述一个体验,并以可理解的节奏清晰地表达。

教师如何安排教学内容 教师在课堂上如何表达和组织知识的结构和过程的结构(3)

图2.2知识点结构与过程的结构

概括(概念性理解):为了更为清晰地被人理解,高效地主持者将根据目标和受众调整他们的信息和呈现风格。

“概括”清晰地告诉教师需要教授的重要的、可迁移的观点。而“标准”本身很容易被看作是活动中需要涵盖的孤立技能。

图2.2展示了两个结构互为依存的本质。过程的结构为理解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中的过程学科(如英语语言艺术、世界语和视觉与表现艺术)填补了一个空白。在主要由事实或概念性内容(如历史、数学)驱动的学科中,知识的结构比较凑效。但是其他学科,比如英语语言艺术,则是由过程、策略和技能所架构的,然后应用到从一系列资源中选取的内容上(兰宁,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