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州双牌县理家坪乡板桥,一条足有百米的长长巷道把我们拉进了历史的记忆。巷道两旁都开有侧门,每一个侧门进去都是功能齐全的独家院落,正堂、天井、厢房。

湖南十大古村落(探寻永州古村落双牌理家坪)(1)

穿过巷道,来到古村的正前方,一条宽阔的护村河将村落围绕,河边用雕刻精美的石围栏防护,排列有序。

前坪矗立四根3米高的旗杆石,旗杆石上有阳雕石狮、老虎或者麒麟,每两个旗杆石为一组。

湖南十大古村落(探寻永州古村落双牌理家坪)(2)

其中一根上刻有“中式举人吴乃武建”,标明了立杆者的地位,另一面注明“大清乾隆正至岁次令庚孟冬”标明了建筑的时间,另一组上刻有“咸丰丁巳补行壬子、乙卯两科乡试”。气派的旗杆石就是祖先荣耀的见证。

湖南十大古村落(探寻永州古村落双牌理家坪)(3)

目前古村保存完整的有三大片,中间用巷道隔开,每栋独立成院,前有雕龙画凤的门楼,以及雕刻精美的门槛石、门枕。

大门是纯木门结构,没有更多的装饰,院内进门都有高大的屏风,上有很精致的雕刻,每院正中是上下联通的堂屋,中间是天井,大块完整的天井石和良好的排水系统,凸现故人的能力和智慧,两边是厢房,窗户都是镂空雕刻。

湖南十大古村落(探寻永州古村落双牌理家坪)(4)

据村民介绍,该村大部分为吴姓,大院称吴家大院,始建于明朝,现保存有明末和清代初、中、晚期的各类建筑,共占地40余亩。整体建筑为两个前院,一个后院(祖宅)。

前院为“拔萃轩”和“律萼齐辉”两院,分左右格局摆布,各自成院,又相互映衬,中间是主屋,高大墙体中嵌着一个装饰讲究的门楼。竖排四栋,32间,由嘉庆年间吴景云(府台)祖辈修建,左右两侧均有一条1.8米左右的青石板路小巷隔开,既分开功能,又自成一统,右侧是“拔萃轩”,共并排3栋独立成院, 12个房间,用于开办学堂和接待客人。

湖南十大古村落(探寻永州古村落双牌理家坪)(5)

祖宅比“拔萃轩”早四十年左右。祖宅左边为“律萼齐辉”,并排4栋16间,是吴景云四个儿子居住,琢磨这四个字的意思,查找史料,发现其中有误,也可能是“误传”,“律萼”可能是“棣萼”, 《晋书·孝友传序》“夫天伦之重,共气分形,心睽则叶顇荆枝,性合则华承棣萼。”唐杜甫 《至后》诗“梅花一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仇兆鳌注:“棣萼,以比兄弟也。”

所有古建筑群均为砖木结构,青瓦作顶,飞檐翘角,雕龙画凤,古色古香。前院左侧古树参天,建八角亭,正面有人造“月亮潭”,水深及腰,清澈见底,四周翠竹环抱。整个院内竹苞松茂、鸟语花香,景色宜人,富有诗情画意!

围墙院外田陌纵横、坦水河平行“拔萃轩”左侧大门从板桥下流过,其流水潺潺。

湖南十大古村落(探寻永州古村落双牌理家坪)(6)

据《吴氏族谱》记载,板桥吴姓是从浙江东阳市延陵迁入道县,后自明末从道县石下渡迁来此地,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族内崇尚忠、孝、节、义,孔孟之道,奉信行善积德,注重论资排辈,提倡尊老爱小,父母和子女是不能同堂而居的,可以理解房屋设计建造的微妙。

湖南十大古村落(探寻永州古村落双牌理家坪)(7)

吴家大院在历史长河中也逐渐没落。老屋的故事已经远去,曾经的风光写在旗杆石上,不再有光华,但这里还有古迹,还有历史故事,吴家大院2011年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吴家后代子孙深厚的财富。

湖南十大古村落(探寻永州古村落双牌理家坪)(8)

在板桥时兴“赶闹子”。“赶闹子”是湘南土话,词意上与北方方言的“赶集”,一些南方方言的“赶场”“赶街”“赶圩”相同。

“闹子”指的是人们定期定点进行交易的经济活动周期市场与地点。人们到闹子上进行交易或者凑热闹就叫做"赶闹子"。相邻近的几个“闹子”会尽量错开来“赶”,每月的初十、二十、三十则是没有闹子赶的。逢闹子时,一般是车水马龙,热闹非凡。随着现在国家经济日渐繁荣,各地闹子除当地农产品、日杂百货、生产资料外,各种贵重商品,娱乐活动等也开始进入乡村闹子。

湖南十大古村落(探寻永州古村落双牌理家坪)(9)

理家坪乡流行这样一段顺口溜,“四七赶江村,五八赶梅花,六九赶板桥”。这似乎是老百姓家喻户晓的喜事,无人不知,每家每户总是掐算着日子安排自己的时间,赶闹子这一天是不能错过的。 在赶闹子当天,各村落的人一定会起个大早,集市上的人都是屋前屋后的熟人,隔老远就喊:今天你也赶闹子啊?

“赶闹子”的风俗,不知道起于何时,反正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时代在发展,“赶闹子”除了摩托车代替了步行,纯农副产品交易变成现在的丰富多彩的商品外,人们的欣喜与向往依然是不变。

图文/陈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