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青岛的时候,青岛的海边、山上,我经常各处走走,留下极好印象,大约因为先天性的供血不足,一到海边就觉得身心舒适,每天只睡三个小时,精神特别旺盛。”

——沈从文《小忆青岛》

自1891年建置以来,青岛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显现了独特的历史地位,“德占胶澳”“戊戌变法”“五四运动”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与青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上世纪30年代,国立山东大学落成青岛,一时间国内众多文学泰斗云集青岛,风流人物灿若星河,点亮青岛文学史的璀璨长空。闻一多、老舍、梁实秋、沈从文等诸多文学巨擎执教山大驻足青岛,成为他们一生中不可抹灭的人生印记。青岛作为中国现代海洋科学发祥地,1930年由蔡元培等人倡导在青岛创设中国海洋研究所并先行建设水族馆,1932年亚洲第一座水族馆诞生,此后中国海滨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纷纷于汇泉湾畔启幕,青岛成为中国海洋科研事业的领航者。由此,青岛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名人及海洋科技名人最集中的城市之一。

市南作为青岛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是中国近现代文物建筑和名人故居分布最为集中的城区之一,市南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0处,单体建筑总计339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239处。《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1-2020年)》公布的60处名人故居中的58处分布在市南。福山路、福山支路、鱼山路、黄县路、大学路、观象山路……这一条条承载光阴流转的老路“往事知多少”,而老街深巷中的名人故居连缀起来便构成一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如今,这些文化故人住过的老屋、走过的街区,虽然在岁月的磨蚀中褪去昔日光彩,但仍散发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文化气息,彰显着青岛这座山海一色海滨城市无穷的文化魅力。

2012年6月,“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成功当选第四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市南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两个“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城区。翻开青岛地图,你会发现,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一带,星星点点的名人故居犹如打开老城记忆的钥匙,以一种特有的文化历史方式诠释着青岛深厚的人文底蕴。

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是青岛历史文化名城的中心地带,街区环绕小鱼山而形成,北至福山路北端,南至海岸线,东至栖霞路,西至黄县路,主要由福山路、鱼山路、大学路和莱阳路4条街道及其周边小巷构成,分布面积约65公顷。不可否认,这是一个从历史深处延展而来街区,这一带的名人故居,是多层次的,就像山海楼辉映的自然风光。看一看小鱼山文化名人街上散落的“珍珠”,会由衷地为这座城市巨大的文化遗产而自豪:黄县路7号杨振声故居、黄县路12号老舍故居、鱼山路33号梁实秋故居、鱼山路5号闻一多故居、福山路1号洪深故居、福山路3号沈从文故居、观海二路49号王统照故居、观象一路1号萧红、萧军、舒群故居。还有坐落在福山支路6号宋春舫的藏书楼“褐木庐”……名人已逝,老楼犹在,这些老建筑因为文化名人的停留,让青岛的历史显得那样厚重、丰富和迷人。

每个城都有它自己的故事(沿着名人的脚印)(1)

康有为的天游园

“碧海青天,不寒不暑;绿树红瓦,可舟可车。”这是康有为曾在家书中对于青岛的盛赞。

康有为故居便坐落在这“绿树红瓦,碧海蓝天”之中,福山支路5号,该建筑建于1899年,是青岛最早的德式建筑之一,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地上二层,有阁楼及地下室,是德式古典三段式建筑,周边为庭院式结构,黄色抹灰外墙,红色玻尾顶花岗岩基石,原为德国总督临时住宅。1923年至1927年,康有为在此居住,度过了生命中最美好也是最后的时光。

站在小楼上环望,右侧几丈之遥即是一派葱茏的小鱼山,仿佛是一席床榻之上高高的枕头,正前方是蔚蓝色弯月形的汇泉湾,恰如一面能够照彻心底的铜镜。当年康有为来到这里时,已经是65岁的老人,面对旖旎的山海风光,发出了“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中国第一”的赞叹,还曾写下“截海为塘山作堤,茂林峻岭树如荠。庄严旧日节楼在,今落吾家可隐栖”的诗句。在青岛期间,康有为重启孔教会,试图建立播学复兴基地;尝试办大学,协助创办私立青岛大学,延续教育救国理想。在天游园试办博物展览,首开青岛的博物馆文化视界,实践了其博物馆理想。创作了大量诗篇,对青岛的城市特质与地域精神予以深刻发现和理解。在青岛期间,他造就了上世纪中国书法史上一个奇峰。

历经百余年风雨,康有为故居成为青岛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座重要的人文殿堂,对认识中国近代史和百年青岛之人文内涵具有特殊意义。2000年10月1日,康有为故居修复工程告竣,辟建为康有为故居纪念馆,是青岛首个全面修复并对外开放的文化名人故居。如今,驻足小楼,仔细打量着康有为曾经使用过的书架、床铺和桌椅,这些溥伟在搬离青岛时所赠的家具精巧、考究,很多都是按照康有为生前的模样摆放。脚踏在木地板上吱吱作响,100年前,那响声曾经因他而起,这一座并不显眼的小楼,因为康有为的居住而被赋予了独特的性格、内涵与灵魂。

老舍的“老舍”

黄县路是一条僻静的小巷,巷中一栋门牌为12号的德式两层楼房,那便是老舍的故居,60年多前,《骆驼祥子》就诞生在这里。

虽然,老舍在这里住的时间并不太长,由1935年底住到1937年8月13日,大概也就630天的样子,然而在这段日子里的创作却给他带来了世界声誉,除了《骆驼祥子》之外,他还留下了340多篇其它作品,其中包括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散文《想北平》等代表作。从1936年暑假起,他义无反顾地辞去了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一职,决心当一名职业作家,《骆驼祥子》是他当职业作家的头一炮。青岛,是老舍写作生涯最闪光的转折点,在离开青岛之后的岁月里,他不止一次陷入对青岛时光的沉溺,他在自传中,喃喃自语道:“安静,所以适于写作,这就是我舍不得离开此地的原因。”

青岛时期,是老舍一生中的黄金时期,他有幸福的家庭,有安定的创作环境,有许多朋友,有许多写作成果。这一切,都可以在这所房子里找到见证。推开两扇铁艺门,走进去,你能感受到老舍一家当年居住时的院落风情。青石板铺就的庭院里,因老舍生前喜爱花草,而栽种着各种花草树木,前院中间的圆形花坛中,还立一尊老舍半身铜像。院墙上,由老舍之子舒乙亲自绘制的《祥子拉车路线图》极具学术价值,其旁边的《骆驼祥子》连环画则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小说中的关键场景,墙前拉车前行的“祥子”雕像更是栩栩如生。

步入小楼的一层,是精致而藏品丰富的博物馆。在这里,不仅有老舍当年使用过的书桌、钢笔、印泥、墨镜、衣物等珍贵的私人物品,还有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多媒体资料,再现了老舍当年在青岛的创作和生活,让人们感受到了一个文武兼备、刚柔并济的老舍。院门口的银杏树,见证了当年老舍一家人幸福的时光,也见证了骆驼祥子博物馆的诞生,如今,它迎送着前来怀念老舍的人们,收藏着院落里的每一个朝霞和夕阳,守护着那份老舍最为留恋的宁静。

沿着黄县路一路直行,任由双脚带你走过那些不知名的小路,一抬眼,艺术品般精美的古老建筑泰然自若地矗立在街口;一低头,一条被时间磨光的马牙石路竟不知不觉地出现在脚下;一转身,信号山公园已到眼前;一回首,德国总督府已经近在咫尺……也许,此情此景,也如当年老舍所享受的那份悠然和安静。黄县路一带就是充满宝藏的迷宫,让“迷路”的你无时无刻不在探宝。

观海山下观海人家

从1927年开始,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王统照就在观海路49号定居,并于1927至1937年、1945至1950年间断断续续地在这个被分为上中下三层的院落中居住。作为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文学研究会”的开创者,著有长篇小说《山雨》。1927年,作为青岛本埠文学的拓荒者,创办《青潮》刊物;1935年,他与老舍、洪深等共创《避暑录话》;1946年出任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当时王统照在青岛的居所,也是文化名人聚会的场地,闻一多、老舍、朱自清、洪深等都是这里的座上客,臧克家在青岛大学读书时也常前往拜访。

1934年至1935年,现代著名作家萧军、萧红夫妻二人与舒群一家在这里毗邻而居,他们的住处在观象山麓观象一路1号,是一座两层的红瓦小楼,小楼通体以花岗岩砌成,这里地势很高,推开窗扉,可见远山近海。萧军在诗中形容青岛的景色为“碧海临窗瞰左右,青山傍户路三叉。”

每个城都有它自己的故事(沿着名人的脚印)(2)

“赵校长的会客厅”

赵太侔在中国戏剧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知道“赵太侔”的人并不算多,但这丝毫不影响这位中国戏剧家、现代教育家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写意风流——为赴他的邀约,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老舍、童第周、丁西林等赫赫有名的学者、名家纷纷来到青岛,在这里工作、生活,为这座城市留下属于他们的印记,滋养出青岛浓酽的文化底蕴。

赵太侔任山东大学校长期间,曾广邀文人学者赴青,到当时的国立山东大学任职,这也造就了彼时的大学路一带学者、名家们比邻而居的盛况——以赵太侔故居为原点,除相距百余米的老舍故居外,不远处,杨振声故居与之相距只有80余米,童第周故居与之相距只有200余米,梁实秋故居与之相距只有300余米,闻一多故居相对远一些,但两者相距也不过900余米……据传,赵太侔和太太俞珊喜欢招呼学者们到家中做客,在其龙江路7号的住所,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知名文人学者“坐而论道”的身影。

龙江路7号是一座特别引人注目的小楼,花岗石砌基,黄色水刷墙,四面坡结合人字坡屋顶,覆红色板瓦,上开方形老虎窗。主入口以蘑菇石砌出门楼,开有一扇小圆窗,上耸起一面同样以半木构装饰的三角山墙,面街一座石砌券门,券顶完全靠石块间的巧妙拼合而成。时隔近百年,伴随一场体验展的开展,这座封闭多年的历史文化建筑终于敞开了“尘封已久”的大门——赵太侔故居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重新定义了“名人故居”。

唤醒老城区的艺术文化活力,没有比龙江路7号更合适的媒介了,附近名人故居、美术馆、博物馆、咖啡馆、特色民宿、小剧场、陶艺社、手作馆等连成片,呈现出另一种时尚、独特又不失文化底蕴的城市气质。在龙马社黑匣子剧场运营下,赵太侔故居变得新意十足,这里集名人展览、沉浸式戏剧和休闲于一体的综合业态,呈现出一处建筑、文学、历史融会贯通的青岛文化新地标。龙马社正以“赵校长的会客厅”为名,准备一台新剧目,重现属于那个时代的文人名士们的写意风流。以戏剧为媒,相信不远的将来,“赵校长的会客厅”将成为青岛文化的会客厅。

实际上,围绕赵太侔故居运营模式的创新探索,只是市南区以名人故居为抓手,重聚历史城区人气,打造知名特色步行街区和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文化客厅”的一个缩影。

闻一多和“一多楼”

如果,你喜欢晨曦,那么你一定会喜欢这个地方:清晨的阳光洒在金口一路两侧的石头围墙上,嗅着带有淡淡花香的清爽空气,路过一扇扇铁艺花门,沿着斑驳石头路径直而行,横穿过街口,走弯旋的柏油路便会走进中国海洋大学……90多年前,这就是闻一多清晨散步的必经之路。1930年秋天,时年31岁的闻一多应邀担任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教授,开始唐诗研究,作诗《奇迹》,直到1932年离开青岛。青岛时期是闻一多创作和学术研究的重要阶段,在青岛时期的积稿很多,很多作品在其到清华大学以后发表。据此,青岛是闻一多完成从诗人向学者转变的关键时期。

闻一多在青岛时居住的二层红顶小楼坐落在校园安静的角落,这座朴素的小楼被后人命名为“一多楼”。该建筑始建于1900年,原为德军俾斯麦兵营的一部分,具有南欧建筑风格,砖石结构,地上二层,有地下室和阁楼,屋顶呈四面坡状。1984年,青岛海洋大学将部分房间辟为闻一多旧居展室,后由王蒙文学研究所使用。2019年,中国海洋大学组织对闻一多故居进行保护修缮。

梁实秋和莎士比亚

“我虽然足迹不广,但北自辽东,南至两粤,也走过了十几省,窃以为真正令人留连不忍离去的地方应推青岛……”鱼山路33号是一幢二层小楼,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文学批评家和翻译家梁实秋曾在此住过4年,院中至今葱郁的松树正是他当年栽植的。这座坐北朝南的砖木结构建筑建于1928年,基石为花岗岩,地上两层,有阁楼及地下室,黄色抹灰外墙,红色折坡屋顶。

1930年8月至1934年8月,梁实秋任青岛大学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也就从那时起,梁实秋在教学及工作之余开始了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工作。梁实秋好客,杨振声、闻一多等都是常客,胡适自北京来青岛住在距梁家不远处的金口路一号,也几次至梁家作客。梁实秋的小女儿文蔷,就是在青岛出生的。工作之余,梁实秋常常偕妇携子到海边去铲沙、捉鱼蟹、洗海水浴,或者到“第一公园”(今中山公园)和水族馆观光游览。梁实秋对青岛极其喜爱,晚年时曾在20余篇文章中都提及当年在青岛的幸福而美好的生活,他在《忆青岛》一文中叹道:“悬想可以久居之地,乃成为缥缈之乡!噫!”

每座故居都有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洪深故居的气派、沈从文故居的清丽、茅盾故居的气派、华岗故居的庄重、周钟岐故居的典雅……在这些幽静浪漫的建筑中,文人们奉献出了自己的杰出作品,为青岛奉献了一处又一处的人文景观,拜谒名人的故居,踏着历史的脚步,丈量青岛独特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