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基本元素什么是人性?这里不打算旁征博引地罗列名人名言,不想做理论层面的逻辑思辨,只想从具体的文学作品分析中引出必要的结论,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一半是天使一半是恶魔?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一半是天使一半是恶魔(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一半是天使一半是恶魔

人性的基本元素

什么是人性?这里不打算旁征博引地罗列名人名言,不想做理论层面的逻辑思辨,只想从具体的文学作品分析中引出必要的结论。

让我们先来看两篇(部)文学作品的“故事”。

作品一:清代作家沈起凤的《谐铎》卷九“节母死时箴”一文,记述一位80多岁的节妇临终前把“孙曾辈媳妇”叫到床前,告诉她们将来如果万一丈夫年轻早亡,一定要慎重考虑,能守则守,不能守则趁早改嫁。这话大出众媳妇之意外,一时间不知怎样回答,屋子里空气相当紧张。这时老人说,你们别以为我发昏了,其实我清楚着呢!我之所以这样说是为你们着想,不想让你们再受我这样的罪。你们知道我这辈子是怎么走过来的吗?——

曰:我居寡时,年甫十八,因生在名门,嫁于宦族,而又一块肉累腹中,不敢复萌他想。然晨风夜雨,冷壁孤灯,颇难禁受。翁有表甥某,自姑苏来访,下榻外馆,于屏后觑其貌美,不觉心动。夜伺翁姑熟睡,欲往奔之。移灯出户,俯首自惭;回身复入,而心猿难制。又移灯而出,终以此事可耻,长叹而回。如是者数次。

后决然竟去,闻灶下婢喃喃私语,屏气回房,置灯桌上,倦而假寐。梦入外馆,某正读书灯下,相见各道衷曲,已而携手入帷,一人趺坐帐中,首蓬面血,拍枕大哭,视之,亡夫也!大喊而醒。时桌上灯萤萤作青碧色,谯楼正交三更,儿索乳絮被中。始而骇,中而悲,继而大悔,一种儿女之情,不知销归何处。自此洗心涤虑,始为良家节妇。向使灶下不遇人声,帐中绝无噩梦,能保一生洁白不贻地下人羞哉!因此知守寡之难,勿勉强而行也。

小说的故事不是真枪实弹的战场而是心灵深处的激战,在这里我们看到年轻少妇心灵深处两种力量搏斗是多么激烈,可以听见灵魂深处的厮杀声。作品让我们窥见了人物心灵深处的秘密,亦即人性的秘密。

作品二:托尔斯泰的名著《复活》

读过《复活》的人,大约都忘不了男主角聂赫留朵夫年青时在姑姑家,临离别的前一天晚上发生的事。

聂赫留朵夫到乡下看望姑姑,见到了年轻貌美、单纯可爱的女仆卡秋莎·玛丝洛娃。一开始,他对她的感情是纯洁美好的,但临离开的前一天晚上,他内心里起了“风暴”。什么“风暴”?——他想占有她。他知道这是罪恶的念头,但又控制不住。托尔斯泰分析说,这时候聂赫留朵夫内心里两个“我”在进行激烈搏斗。一个是“兽性”的我,一个是“神性”的我,斗争的结果是前者战胜了后者,“可怕的和无法抑制的兽性感情已经把他抓住了”。于是不顾一切,野蛮地把玛丝洛娃占有了。

以上,把中国古代节妇的故事和十九世纪俄国青年贵族聂赫留朵夫的故事放在一起,似乎有点不伦不类,因为他们之间有着诸多不同。但这里无意全面分析,只想借他们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即人性的基本构成元素有两种:兽性与神性;或,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用两个字表述即灵与肉。

兽性、神性的概念源出西方文化,即基督教,中国读者可能感到陌生,尤其对于“兽性”一词,感觉太难听太刺激,似乎言重啦!如果这样的话,为了与中国读者心理接轨,也可以把它置换为其他含义相近的词,如自然性、本能性、原始性、生理性、生物性等;与此相应,“神性”也可以置换为精神性、意识性、理性、灵性等。

进行过以上简单的归纳之后,从理论上还有两个意思需要补充。

首先,上述两个例子都与“性”本能有关,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似乎“兽性”指的就是“性本能”,其实不然。人的欲望多多,但性质不一样。以社会道德、文明规范为标准,凡是与之相违背的,称之为兽性。如在法制社会里,夫妻之间无论怎么说怎么做只要双方能接受都合理合法,但如果在婚姻关系之外对别的男女另有想法,就是非分之想,就是兽性。

其次,兽性也不单指不合道德规范的男女欲望,而是泛指一切不合道德规范的欲望,如贪官贪财,杀人放火强奸抢劫等,都叫兽性。总之,兽性神性的分野,明显带上了社会的有色眼镜,是社会文明、社会道德视角下的概念。

人性中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这是西方古典人性观。现代人怎么看?20世纪西方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说,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黑暗的自我。这个“黑暗的自我”就是魔鬼这一面,说明现代人对人性的判断依然没有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