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自强这种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和良好的心理状态)(1)

文:向尚瞰 读史专栏作家

古人云:“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苏轼在《留侯论》中对此有一段十分精彩的论述:“古之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容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如何培养自强这种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和良好的心理状态)(2)

勇敢与怯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精神境界,或者说是两种相反的心理状态。权威的《现代汉语辞典》解释,勇敢是不怕危险和困难,有胆量;怯懦是胆小怕事。

生活中人们常常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也就是在危急的时刻,勇敢还是怯懦,将决定一个人或一团体的命运走向。常言道,两强相遇勇者胜。

但是,有时候径直前进可能很难,甚至是作出无谓的牺牲;而迂回前行,跨过坎坷却是坦途。是逞匹夫之勇,还是有勇有谋、迂回前行呢?这就要取决于当时审时度势的准确判断,并作出一些必要的让步,这也就是常说的“大勇若怯”。

如何培养自强这种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和良好的心理状态)(3)

大勇若怯,是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怯的一种表现是忍。在这里我最先想到的就是张良“圮上传书”的故事。

张良,字子房,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重要谋臣。有一次,张良到桥上散步,遇到一个老人。老人走到张良面前时,故意把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对张良说:“小子,去把鞋给我捡回来!”面对老人的无礼,张良强压怒火,到桥下给他把鞋捡了回来。老人又命令他给穿上,张良还是强忍着火气,给老人穿上了鞋子。

老人笑着走了,走了一段又返回来,要张良五天后在桥上等他。张良很惊讶,但五天后天刚亮的时候,还是去了,谁知老人早就到了。老人训斥他和老人约会不该迟到,又说五日后再来,就走了。五天后,拂晓时张良就去了,不料老人还是比他先到。又约他过五天再来。这次张良半夜就去了,老人高兴地把《太公兵法》交给了他。老人这样考验张良,实际上是考验他“大勇能忍”的性格,因为,缺少这种性格的人是很难成大事的。

如何培养自强这种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和良好的心理状态)(4)

还有一个更使人觉得难堪的“大勇”故事。刘邦的开国功臣淮阴侯韩信,当年还只是一个普通人时,一个市井无赖讥笑韩信佩剑,说不怕死你就用剑刺我;怕死,你就从我胯下钻过去。韩信瞅了瞅周围一群泼皮无赖幸灾乐祸的眼睛,当着众人的面,屈辱地从那个无赖的胯下钻了过去。因为韩信知道,凭一己之力,是很难战胜那帮泼皮无赖的,即使杀了他,杀人偿命,两败俱伤,也毫无意义,本着大丈夫能屈能伸的气概,不能作无谓的牺牲。

后来他在楚汉争霸的战争中成为统率百万大军的上将军,功勋卓著,为刘邦打败项羽立下赫赫战功。如果他当年逞匹夫之勇,很可能死于那帮无赖的乱刀之下,或者死于杀人官司,刘邦的汉家天下,还不知哪年哪月能打下来。或许历史还得改写。韩信的甘受“胯下之辱”,正是苏轼说的“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的生动体现。斯宾诺莎也说过类似的话:“适时地撤退正跟无畏地战斗一样,是心力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撤退就是大勇。

如何培养自强这种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和良好的心理状态)(5)

非常的境遇方才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风平浪静的海面,所有的船只都可以并驱竞胜;命运的铁拳击中要害的时候,只有大勇大智的人才能够处之泰然。太史公司马迁尝遭宫刑而忍辱含垢地活着,非惜命也,他是为了完成《史记》这一历史巨制,激于义理而将生死置之度外。实际上,作为一个把名节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大知识分子,死则死矣,远比忍辱含垢的活着更为难堪,他所以“苟活”于世,是为了将历史的真实留给后世,完成这件仰俯不愧于天地的大事,他的这种忍辱负重却是一般人难能的,可谓大勇也。

忍辱负重是一切仁人志士,英雄豪杰的重要气节之一。真正的大勇是见辱能忍,不惊,不怒。而匹夫的见辱便起,便斗,并非真正的勇者。二者的反差是很大的。能忍辱负重者为真豪杰,不能忍辱负重者非豪杰,属匹夫之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