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管道行业发展规模(完善标准体系加强品牌建设)(1)

图为某塑料管道生产企业的生产车间。

□ 本报记者 徐建华 文/摄

偌大的车间里,自动化设备将一个个塑料管道产品输送到指定位置,与此同时,一个机器人正在有条不紊地从传送带上“捡”着原材料,而工人只需看着设备数据即可……4月16日,在康泰塑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生产区,中国质量报记者看到,智能化、自动化正成为企业生产制造的主流模式。

4月14日~15日,在四川成都举行的2016年塑料管道行业交流会上,康泰集团等企业正在实施的“智造”战略,得到了与会代表的认同。他们认为,我国塑料管道行业要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进一步加强高性能、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和绿色环保产品的开发,加强品牌建设,提升质量水平,提高综合竞争力,以适应不同市场、不同领域对塑料管道产品的不同需求。

“为确保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塑料管道行业要把握好未来发展有利时机,借助国家新型城镇建设、海绵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棚户区改造等诸多领域的发展机遇,不断提升塑料管道行业技术水平,提升服务质量,完善行业产业素质提升机制,满足市场对塑料管道产品绿色环保及智能化发展的全新需求。”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理事长钱桂敬说。

海绵城市建设引领“质”造转型

自中央城镇会议明确提出要建设海绵城市之后,随着国家一系列关于海绵城市建设政策的出台,海绵城市正成为各地城镇化建设的热点,并已经在多个城市进行了试点。“迎接海绵城市建设带来的塑料管道行业转型,要有可靠的质量作为基础,任何忽视质量、简单追求利益的行为都将是短视的,升级到‘中国智造’要先走好‘中国质造’这一步。”国家化学建筑材料测试中心(建工测试部)副主任黄家文说。

根据国办印发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我国将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黄家文表示,“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都给塑料管道行业带来了新机遇,各类用途的塑料管道,比如给排水管道系统、实壁压力管道系统等;各类功能塑料井,如初期雨水分流井、过滤沉淀井等都会派上用场。但是,我国塑料(复合)管道制品目前存在质量良莠不齐、低水平过度竞争等问题。海绵城市建设用关键材料应用成败的关键是质量,借助海绵城市建设契机,全行业应当以“质造”迎转型。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郑克白透露,为满足各地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对相关技术与产品的迫切需求,给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住建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组织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含黑臭水体治理、城市内涝防治)先进适用技术与产品”的编制工作,共计36项,包括收集与渗透、调蓄、转输、截污净化、黑臭水体治理、设计与管理6类技术,给海绵城市建设的质量提供了明确的适应性要求。

完善标准体系提升产品质量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塑料管道生产量约为1380万吨,增长率为6.15%。各种塑料管道出口量为54.47万吨,同比下降3.94%。我国塑料管道产品总体进步较大,很多企业关注新产品研发,产品种类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加工企业重视高端、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研发。

“去年,行业企业的发展情况出现了两级分化现象。规模大、质量好的企业发展步伐加快,在产能、产量及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均有所提升;质量差、规模小的企业出现经营困难,一些地区的部分小企业已经停产或转产。”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塑料管道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占杰表示,安全可靠是高端市场最重要的要求之一,随着市场的逐步规范,高品质的塑料管道将逐步成为市场主流,全行业需要积极学习先进国家经验,加快行业健康发展相关公约、认证等工作,加强标准和监督措施,保障塑料管道行业健康发展。

“产品的标准化、规范化有待提高。工程技术标准和施工技术标准不完善,导致塑料管材施工和应用时容易出现质量事故,制约了塑料管道市场的开发和推广应用。”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科技委管道技术部秘书长王耀文认为,我国的塑料管道行业在未来几年将面临很好的发展机遇。全行业要在科技创新、新产品开发的同时,加强对现有传统产品在检验技术、配套配件、施工技术等方面的研发与完善,使用户能够使用放心的、信得过的、安全可靠的产品。

业内人士表示,完善标准体系、打造高端品牌,是我国塑料管道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全行业要在塑料管道产品的性能和功能提升等方面,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不断创新、提升技术进步速度。不但要在技术、材料、装备、产品研发等方面加大创新投入,还应当注重品牌化建设,利用国家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设海绵城市等机遇,优化产品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

《中国质量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