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很多女性朋友都在热议关于“PUA”的话题,源于身边不少已经将近步入而立之年却尚未体验过爱情之美好的妹子,突然陷入爱情了,但爱着爱着,却发现对方不知所踪了。

前几年已经听说过”PUA”这个词,但一直没有去深入了解是怎样的行当,只是知道是英文“pick up artist”的简称,意思是“搭讪艺术家”。

两性知识女性基本心理(为什么有些女性爱得那么卑微)(1)

据了解,PUA在北美发源的时候,开创者只是为了帮助技术宅男(包括天天写代码的工程师)学会怎样有技巧地跟女孩搭讪。

后来被引入中国,就成为了指导男性如何把妹的技巧学科,更有甚者被有心计的人利用女性渴望浪漫爱情的心理编制了大量“把妹”课程。

这些被弄成像传销组织一样的培训课程,志在培养男性在爱里学会控制女性的思想和感情,从而达到“财色兼收”的效果。

发展至今这好几年的光景,身边不少阳光正常的男性朋友也听过有PUA这个组织,有些朋友还怀着好奇去一探究竟。

时至今日,我们看到新闻报道很多被男朋友精神控制得不但言听计从,还把男朋友对自己的要求和想法奉若圣旨的女孩,其实就是被PUA所传播的思想精神控制了。

在PUA还没有很广泛流传以前,我们也经常听身边的女性朋友控说丈夫或男朋友的行动不是、恶言相向甚至暴力行为,但过了许久,她们还没有放下身边的渣男,一如既往地见面即诉苦,却没想过要分手或离婚。

害怕分手不断委屈求全确实是身边很多女性朋友的通病,最近看了美国知名心理治疗师、作家苏珊.福沃德老师的作品《依恋:为什么我们爱得如此卑微》,总算解开了我的很多疑团。

两性知识女性基本心理(为什么有些女性爱得那么卑微)(2)

一直很喜欢美国这位著名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老师的作品,她曾著有《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情感勒索》等心理学名著。

这些畅销几十年的作品不仅让我们从自身性格、家庭情况还有身边至亲至爱的表现分析我们为什么会遭遇这样的情感生活,还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建议和如何走出被身边人精神控制的指南。

看了《依恋:为什么我们爱得如此卑微》以后,我总结了以下三点,有助摆脱不了身边人情感控制的女性朋友更好地看清自己为什么那么痛苦却分不了手。

01| 看清男人“以爱之名”的控制欲

相信很多女性朋友都有这样的经历,自小被家长教育要听话,甚至都遭遇过被呵斥:“如果你不听话,我们就不疼爱你了,你也没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小时候没有自主能力,听到这样的警告,虽然很想反抗,却无能为力,只好服从。有这样经历的小孩要么很想反叛,要么就习惯了服从。

在这样教育环境长大的女性,很容易找不到自我价值,甚至觉得自己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讨好别人,得到身边人的认同。

还记得前段时间综艺节目《演员请就位》热播,在琼瑶阿姨的经典情感剧《情深深雨蒙蒙》被重新拍摄以后,陈凯歌导演一语中的:“怎么何书桓看着就是这样一个渣男呢?”

仔细回顾剧情,可能当年看剧的时候我们都太小了,以为一个男人勇敢地承认自己的爱,并且对着谁都很认真,这就是爱情了。但现实世界里,见一个爱一个,还说自己“可能不是这世上唯一为两个女人心动的男人”,这样的男人一听就是为自己的不专一找托辞了。

两性知识女性基本心理(为什么有些女性爱得那么卑微)(3)

琼瑶阿姨还有很多经典书籍被拍成电视剧以后,也被热议她的婚恋观相当不正。我们看偶像剧,特别感动于男一、男二都苦恋女主,这样很多女生就可以把自己代入女主这样完美的人设。

例如在《又见一帘幽梦》中,女主汪紫菱既有自己的追求者,同时又跟自己的姐夫情投意合,甚至为了爱情不惜破坏姐姐绿萍和姐夫的家庭。

最有意思的是,她姐夫在自己跟小姨劈腿的丑剧被妻子知道以后,居然还好意思义正言辞跟妻子说:“你只是失去了一条腿,而紫菱失去的是她的爱情啊!”

两性知识女性基本心理(为什么有些女性爱得那么卑微)(4)

这样的剧情,我们小时候对成年世界懵懂不知,还真以为是真爱啊,真爱甚至比生命更重要!但是现在看来,感觉简直是三观尽毁。

不知道朋友们会否有这样的经历,我们在跟别人发生矛盾争吵的时候,不管有理的是哪一方,只要听到别人吼自己,就有一种愧疚感,总觉得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才会得到这样的对待。

尤其在爱里这样的情况更甚,我们常常能看到很多女性明明平时很正常阳光的,一旦陷入爱里就变傻了。

像琼瑶阿姨笔下的何书桓、费云帆这样的渣男,不但见一个爱一个,还辱骂自己曾经爱过的女人就是为了开脱自己劈腿的恶行,这就很典型是控制型男人的表现了。

苏珊老师在《依恋》书中也写道:“控制型男人对伴侣的控制,好比树根之于大树,影响力波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的控制影响了她的工作、兴趣爱好、朋友、家人、孩子,甚至她的思想和情感。她的自信和自尊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她对自己的认识,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尽管受到了如此严重的影响,许多女性仍一口咬定,她们的婚姻生活没什么问题。”

唉,难怪我们不但看到电视剧那么多女性一再在婚姻里忍让,在现实生活中身边被控制型男人修理得服服帖帖的女性也比比皆是。

我们会发现越是能力不强的人越是脾气暴躁,这些人连自己都管不好,也没有能力得到社会的认可,于是就喜欢把气撒在身边人身上。

《依恋》书中也提到:“大多数人都以为遭到丈夫虐待的女性迟早会跟对方分手。不过,与控制型男人相处的女人却恰恰相反。控制型男人一会儿甜言蜜语,一会蛮横霸道,反而让女人欲罢不能。”

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得到他的爱,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又会虐待自己”这种纠结的心情让女人欲罢不能,无所适从。

从这种心理反应就能理解为什么很多女性离不开控制型的男人了,因为总觉得对方控制自己才是爱自己、着紧自己的表现。有些男人甚至说:“如果我不爱你,就不会管你了!”

但同时我们都应该知道所谓的爱是要建立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并不是无条件服从对方。

苏珊老师也告诉我们:“无论女方有多苦恼,控制型男人始终认为她的痛苦纯属咎由自取。他伤害她的时候,她不能喊疼,尤其是当他的行为的确造成了她的痛苦的时候。”

要看清对方究竟是真爱还是只想用“以爱之名”控制自己,要结合他的语言和行为,如果是真心爱你的人根本舍不得让你受半点委屈,但凡会让你难受而对方又不接受你意见的,都只是想控制你。

两性知识女性基本心理(为什么有些女性爱得那么卑微)(5)

02| 从传统文化鼓吹男尊女卑浅析女性习惯受控于男人

苏珊老师在《依恋》书中为我们揭示了男人压迫女人的文化渊源:“许多男人依然坚信,男性的魄力取决于他们主宰和控制女性的能力。我们的文化传统将女人描绘成男人敌视的目标,更加巩固了这一观点。文学作品、电影、电视剧中,女人是挡箭牌、陪衬品和交换的筹码,女性频频遭到强奸、殴打和枪杀。色情作品意味着女人天性撩人心魄,男人对其施暴或强暴都不为过。”

记得之前认识一个很想结婚的女孩,家境和自己的条件都还可以。前两年她不是在相亲就是在相亲的路上,但是她跟男生的交往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结婚。

后来见了一个比她大9岁的男人,各方面的条件都不咋的,唯一吸引她的地方就是在他们见面的第三次,那个男人就把自己的户口本和存折给她看,说如果她愿意的话,随时可以结婚,这些东西都交给她了。

我那朋友觉得这男人很有安全感,并且是真心愿意跟她结婚的,就马上答应了。

婚后那个男人对她简直就是全权控制的架势,不但要求她天天在家做饭,还把她娘家给她的钱和她的工资统一收缴要求按他的意愿来支配,甚至连见朋友的自由都限制她了。

后来有了孩子,老公对她的控制一点没有减少,她已经变得麻木了。加上有了孩子,她感觉自己的人生也就完成任务了,其他东西也不挣扎了。

我这朋友的例子真有点像被旧制度旧思想束缚的那些女子的思想,但偏偏现实就是有这样的人,而且还不在少数。

之所以会这样,跟她们对爱情对婚姻认知有极大的关系。像我这位朋友,她未必是不知道自己被老公精神控制的,甘愿这样,源于她们对婚姻的渴望,而且一直得不到,所以一旦见到对自己比较认真的男人,加上受到传统文化的导向,她就全身心200%投入了。

电影《白日梦想家》有这样一句话:“开拓视野,冲破险阻,看见世界,身临其境,贴近彼此、感受生活,这就是生活的目的。”

甘心被别人控制、痛苦却不会自拨的女性,很大程度上是跟自己的眼界有很大关系。

如果你从来不曾感受过爱情的美好,对爱情对婚姻甚至对男性的了解都只源于文化传播和听别人说。那样的女子看到山就只是山,看到一个男人给你托付一点跟他有关的东西,以为那就是终身了。但其实适不适合,还是需要自己去感受。

两性知识女性基本心理(为什么有些女性爱得那么卑微)(6)

03| 要想摆脱控制,先从自身找原因

苏珊老师在《依恋》书中强调,“许多离不开控制型男的人女性,在童年时各有各的不幸,她们结婚前早就埋下了抑郁的根苗。此外,最近的研究证明,某些抑郁和焦虑是由于体内化学物质失衡导致的。不过,男女相处中存在的悲痛、迷茫、自卑和忍气吞声提供了一块滋生或加重身心疾病的沃土。”

据说张爱玲生前一直不希望自己的遗作《小团圆》被出版,细读这部像张爱玲自传般的故事,才明白张爱玲生前应该确实有犹豫过要不要出版的。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开始于上世纪40年代,他们于1941年结婚,在1947年离婚。按时间轴来看,在新中国成立前人们的思想还是偏传统封闭,加上受到原生家庭影响,张爱玲从小父母离异而且爹不亲娘不爱的。这样长大的孩子,爱上有妇之夫一点都不奇怪。

加上在那个年代,人们一夫一妻制的思想也还没有那么根深蒂固,而且无论多强大的女性渴望爱情,渴望拥有不顾一切爱着自己的男人。所以张爱玲当时觉得自己跟胡兰成的婚恋并无不妥。

张爱玲是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创作《小团圆》的,当时她改了好多稿,而且越改越犹豫要不要出版。这也跟后来她定居美国,加之随着眼界的开阔,相信也意识到自己当年跟胡兰成的故事有违伦常,所以为免以后被世人非议,才犹豫要不要出版。

两性知识女性基本心理(为什么有些女性爱得那么卑微)(7)

从《小团圆》的故事,不难看出,年轻时的张爱玲由于在原生家庭不但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还一再被父母利用,导致她一直把自己看的很卑微,而且在爱情里不敢奢望从对方身上得到太多。

所以当她爱上胡兰成以后,她根本没有考虑对方是否有家室,甚至也没想太多对方对自己是真情还是假意。她只知道自己确实是爱对方,不然也写不出“见到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的心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这样的经典名句。

后来张爱玲跟胡兰成还是离婚收场了,因为胡兰成还是改不了爱出轨的恶习。

苏珊老师在《依恋》书中也写道:“有些控制型男人靠婚外情树立自信,好让自己不再害怕没女人陪。在他们看来,婚外情是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

其实控制型男人也有依恋的本质,他们也害怕妻子会弃自己而去。为了打消自己的顾虑,寻一份安心,他不惜催毁妻子的自信,将她控制在手心,免得她抛下自己。

很多女性不舍或不敢离开控制型男人,也害怕分手以后自己会比现在过得更差,才一再忍让。但是我们都知道无止境的忍耐根本不能解决问题,而且如果遭遇到家暴还会导致女性身心俱损。

所以在恋爱中或者婚内遭遇控制型男人一再粗暴对待,还是尽早离开吧。像作家屠格涅夫说的“一个人应当好好地安排生活,要使每一刻的时光都有意义。”

两性知识女性基本心理(为什么有些女性爱得那么卑微)(8)


结语:

罗宾.威廉斯说过:“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孤独终老,而是跟那个使自己孤独的人终老。”

苏珊老师在《依恋》书中结尾总结得很有道理:“作为当代女性,我们的目标是保持那些让我们独一无二的品质--我们的直觉、我们的喜怒哀乐、我们的能力,同时摒弃那些于我们无益的自我牺牲。”

做一个有爱心、甘心付出的女性与关爱自己、保护自己的最大利益并不矛盾。你能送给自己以及与你相处的男人最好的礼物是你的自我价值感,有了它,你才能得到男人的爱和尊重,而非为了孤独终老一再委屈求全。

就像哲学家培根说的:“深窥自己的心,而后发觉一切的奇迹在你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