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河流变与阜阳地名变迁有什么关联,阜阳为什么叫汝阴?泉河的名字为何被埋没了上千年?泉河、汝河、颍河、淮河、东海、南海的名字纠缠不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秦末农民起义首领陈胜是“阳城人”,为什么古书上又说他是阜阳人?姜子牙是“东海上人”,为什么有学者认为他是临泉人?阜阳日报就此约请阜阳历史地理专家胡天生先生撰文,梳理汝颍淮水系的千古变迁,讲述因泉河而生的地名故事,帮助大家了解泉河带来的阜阳文化变迁和名人往事。

阜阳颍泉区被水淹了吗(给阜阳带来什么)(1)

阜城泉河(左)与颍河(右)交汇处

阜阳这个地方,先秦时叫胡国。春秋末期,胡国被楚所灭,阜阳当时叫阳城。秦灭楚后,地名被改为汝阴。其间,地名的变迁与泉河有着怎样的关联?这里边,还真有不少故事呢。

阜阳本来叫“阳城

现在的泉河,从河南漯河市召陵区发源,向东南流经商水县、项城市、沈丘县,进入安徽境内,经临泉县进入阜阳市区,在城东三里湾流入颍河。现在,我们说泉河是颍河的支流,淮河的二级支流,一点没错。但是,上古的河道不是这样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不一样。

作为区域行政中心的阜阳城,在北魏置颍州之前,没有与颍河发生一点联系。这是为什么?因为阜阳城与泉河关系最为密切,阜阳地名与泉河产生联系,是在秦始皇灭掉楚国之后,统一中国之前。

阜阳颍泉区被水淹了吗(给阜阳带来什么)(2)

泉河岸边萨克斯

历史上,阜阳之地最早的政权是胡国。胡国是夏朝初年夔部落迁徙到这里所建的政权,国都在今颍泉区白庙集一带。民国《阜阳县志续编·古迹》记载在县西北十五里,颍河西岸,泉河北岸,周围约十里,城墙、城河之遗迹尚可辨识。民国二十四年修筑归信(归德至信阳。归德即今商丘市)公路时被破坏。

公元前495年,胡国被楚国所灭。楚国人把胡国国君的旁支留在那里守护宗庙,把老百姓迁到现在的阜阳老城,当时叫阳城。秦灭楚以后,把阳城改为汝阴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就是这个“阳城”人。因为距秦改地名时间不远,又对暴秦抵触、反感,所以这里的老百姓一直自称是阳城人。这也是《史记》记载陈胜是“阳城人”,而《淮南子·兵略训》高诱注说陈胜是汝阴人、嘉靖《颍州志》说他是颍州人的原因。包山楚简记载的一起刑事案件(阳城讼案),更能证明战国时代的阜阳老城就叫阳城。

为何改名叫“汝阴”

那么,秦朝为什么要把阳城改为“汝阴”呢?按现在的观点看,阜阳城离汝河既远,又不在汝河之南(山北水南为阴),你秦始皇不是瞎起名字吗?

其实不然。阜阳城北的这条泉河(包括上游的汾河,下同),《山海经》记载它是汝水主河道,从秦到西汉,人们一直都是这么认识的。泉河是汝水,阜阳在汝水之南,所以称为“汝阴”。同样,今河南商水县在这条河以北,西汉建县时就叫它汝阳。

阜阳颍泉区被水淹了吗(给阜阳带来什么)(3)

西汉初年,刘邦的“专职司机”夏侯婴被封为汝阴侯。夏侯婴本是沛县政府的“小车班班长”,跟刘邦是铁哥们。刘邦造反,夏侯婴就跟着他闹革命。夏侯婴驾车技术高超,多次带着刘邦死里逃生。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趁着项羽攻打北方诸侯,率军攻占了项羽的老巢彭城(徐州)。项羽率3万铁骑突袭彭城,把45万汉军杀得哭爹喊娘,彭城周边的河流都被汉军的尸体阻断了。夏侯婴带着刘邦逃出彭城,路上遇见刘邦的一双儿女,夏侯婴把他们拉到车上,刘邦怕耽误自己逃命,居然多次把两个孩子推下车,还威胁夏侯婴不准救他们。夏侯婴舍命把这俩孩子拉到车上,这才救下了后来的一个皇帝(汉惠帝)、一个公主(鲁元公主)。

“汝阴”为啥消失了

西汉末年,豫州大旱,汝水主河道在今漯河市召陵区断流,一直没有疏浚,东汉时人们就把泉河(包括它的上游汾河,下同)叫作“死汝”。与此同时,从漯河向南的这条河道变成了汝水主道,泉河则降格为汝水的分支。东汉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认为,现在的南北汝河(元代以前是贯通的)才是真正的汝水。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汝水》详细记录了这条河的走向。他俩都有专著,貌似很有理的样子,所以大家都慢慢接受了他们的观点。

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认为,南汝河就是颍河,而北魏第一个颍州设在南汝河边,都是把南汝河当成了颍河。

阜阳颍泉区被水淹了吗(给阜阳带来什么)(4)

阜城泉河风景带

虽然泉河成了颍河的支流,人们都不知道汝阴命名的缘故,但是,汝阴作为地名,一直就这么糊里糊涂地使用着。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年(1265年),因为颍州全部人口还不足千户,州辖各县都被撤销,由州统管全境。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恢复州下各县,而州治所在地不再设县,汝阴县就此消失。

泉河“认祖归宗”

道光《阜阳县志》最先记下了城北的这条河“俗名泉河”。当然,老百姓叫泉河肯定比这早。先从设在临泉县古城子的沈丘县说起。

元朝末年,濠州遭灾,在庙里当小沙弥的朱元璋没饭吃了,只好到处流浪。他来到沈丘,当地人很不友好,他只好一路向东,到了颍州、颍上。颍州的刘福通、颍上的杜遵道,都是红巾军的骨干人物,明教的教首。他们发展会众时,把朱元璋也发展为教徒。根据阜阳民间传说,朱元璋在北照寺剃度,南照寺出家,其实就是入了明教。

朱元璋当了皇帝,为了报答颍州、颍上的好人,下旨在颍州建了善现寺(北照寺),在颍上县南照镇建了规模宏大的宿缘寺(南照寺)。他想惩罚沈丘人,但是,元将王保保(沈丘人,蒙古名扩廓帖木儿)败退时把沈丘人都裹挟到北国去了,他只能取消沈丘县,并入颍州,作为报复。

阜阳颍泉区被水淹了吗(给阜阳带来什么)(5)

市民在泉河风景带游玩

沈丘被取消后,明弘治十年(1497年)被河南“抢注”,成了陈州的属县,还把颍州这边“挖”走了新沈丘县三分之一的地盘。虽然地“挖”走了,但是,老百姓家门口的那条河却保留了历史记忆:泉河的上游是汾河,但是,汾河和泉河的分界线却不在今临泉、沈丘的边界,而在沈丘县老城镇西。因为那里本来是颍州沈丘县与陈州项城县的分界,西边项城人管这条河叫汾河;东边的沈丘人叫它泉河,划归河南也不改口,一直叫到今天。这也可以证明:最晚在明朝初年,这条河一直就是泉河。

带“泉”地名知多少

先看看泉河本身有多少名字:本名:汝水;外号:汝支、枝汝、死汝、汝水枝津、小汝水;官名(错名):颍河;小名:小河;俗名(真名):泉河。名号虽多,但是只有它的本名汝水与地名有联系(汝阴)。民国七年(1918年),政府下令调查并规范全国河流的名称、走向后,泉河以此成为官方认可的名号,才有许多地方以泉河命名:

1935年,在阜阳县西部设立新县,因为滨临泉河,所以命名临泉县。这是官方第一次用泉河命名地方行政区划。

1947年秋,在今界首市的杨老家寨(后迁到彭湖)建立了红色割据政权,因为在泉河以北,所以命名“泉阳县”,辖境包括界首的砖集、陶庙、胡集和临泉杨桥。1947年12月,成立了泉南县委、县政府,增加了太和的大新、阜阳的闻集、宁老庄、龙王堂(九龙)等地。建国后,界首的胡集因为与利辛的胡集重名,改名为泉阳,现在是界首市的一个镇。

1947年10月至1948年8月,在临泉县姜寨镇王楼村成立了中共泉南县工委、泉南县人民政府,管辖范围包括临泉、河南新蔡、汝南、项城、沈丘5县的边区。阜阳解放后,泉南县取消,以后再没有叫“泉南”的地名了。

1948年7月至1949年2月,在临泉县针织厂成立了中共临泉市委、临泉市人民政府。

1996年阜阳撤地建市,原县级阜阳市分为三个区,其中,颍泉区因为辖内有颍河、泉河而得名。泉河——这个曾经的“小河”,到现在有5个县级政区和红色政权是以其命名的。而汝河至今三千年,历史上带“汝”字的州、郡、县满打满算也才六个(汝阴、汝州各一个,汝阳、汝南各两个)。这样一比,咱大泉河也算是扬眉吐气了。

阜阳颍泉区被水淹了吗(给阜阳带来什么)(6)

一湾泉河绕阜城

呃,颍泉区还有一个泉颍社区,名字里也有泉河。这个社区在颍河以西、老泉河湾以东、胡国城(白庙)以南、太和路和界首路中间,扼守在阜阳通往亳州、济南以及北京的105国道旁边,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哦!

阜阳日报通讯员 胡天生/文 阜阳日报记者 庞诚/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