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中考作文, 怎样才能一矢中的,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中考作文训练提分技巧?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中考作文训练提分技巧(中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

中考作文训练提分技巧

中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中考作文, 怎样才能一矢中的

尽管近两年中考作文审题的难度有所降低,但有一句“名言”仍然要重视起来——审题精准,高分有望;审题偏差,全盘皆输。笔者根据多年实践经验,总结了几个审题妙招,供同学们参考:

一、整体把握题目

导语、题目和“提示与要求”必须字字“扫描”,不能有遗漏。例如2018年广州市中考作文题是“不变的是那份痴迷”。审题时须知:“不变”指对于某个事物的态度长时间保持一致,所写不能游移,宜选坚守中的一两个典型事件;“痴迷”是深深的迷恋,体现着自信与坚守,不同于“心血来潮”“一时兴起”;审题时还必须审导语:“生活的色彩”“进步的动力”等语句暗示了积极向上的立意指向,“痴迷”的对象应有社会意义和人生价值,如果所写是纯消遣娱乐类的事,那就离题了。面对文题“_____在2018”,南京市的一位考生匆忙以“变化”两字补题,完全忽略了限制语——“选择文学名著中的一个人物填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补题出错,结果当然是“全盘皆输”。

二、抓关键词语——牵牛要牵牛鼻子

在整体把握题目的基础上,必须栓住“牛鼻子”——关键词语。2021年山西省的中考作文题“含笑前行”中的关键词是“含笑”“前行”:“含笑”不只是一种表情,更意味着乐观、自信、从容;“前行”不只是一种姿态,更意味着克难前行、奋斗不止的精神。如果没有“审”出关键词语蕴含的深意,只写一次成功后可视的“含笑”神态,忽略了“含笑”的精神内涵,就会写成“一次成功后的喜悦”,进入偏离题意、立意浅薄的误区。有的关键词隐藏在暗处,更要注意。例如盐城题“书香作伴”,其中就暗藏着被略去的关键词“我”——“书香”是谁的“伴”呢,是“我”的。有的考生写了很多“书香”,但其中看不见“我”的经历、体会和感悟,如此,很难拿到高分。

三、体会副词作用

命题中常用的副词有“常”“才 ”“更”“最”“也”“其实”“原来”“终于”等。副词不“副”,往往有特殊含义,有的甚至成为“陷阱”,必须认真对待。比如,2018年的青岛题“这也是一种荣誉”、安徽题“原来我也很_____”中的“也”就是“隐性门槛”。“也”有转折作用,含有“非一般意义”的意思。写青岛题,假如选择自己获得学校颁发的一张奖励证书的素材,那审题就“脱靶”了。又如广东题“原来这么简单”中的副词“原来”有转折意——起初认为是这样(或未曾察觉),后来经历某事后得到啟发,从而领悟。如果行文时不能体现转折,没有实现思想认识上的“更上一层楼”,就是偏题。2021年的青岛题“这才是该有的样子”,“才”是副词,也决定了文章的行文方向。

四、进行同异比较

例如“走”是个入题率较高的动词,前几年就有日照题“在岁月的堤岸慢慢行走”、重庆题“我们携手走进______”、盐城题“从未走远”、龙东题“且行且珍惜”、宁夏题“走过______”、云南题“走在花季”、邵阳题“______让我走出困境”和镇江题“走近了,才知道”等。2018年盐城题“杀”了一个回马枪,又一次让“走”字入题——“走过,才明白”。考生遇到此类情况,千万不能把以前写过的题目中有“走”字的旧文“复制”一遍,必须认真比较,寻找异同。以题目“走过,才明白”为例,“走过”属于完成时,与“走进”“走在”“走远”明显不同,“明白”的是道理,副词“才”强调了亲历性,即“走过”的重要性。所以如果写记叙文,构思应是完整叙事,以事明理,理由事出,凸显“实践”与“感悟”的重要,且通过议论阐明所“明白”的道理,这与“从未走远”蕴含的“脚踏实地,沉稳前行,拒绝好高骛远”的立意明显不同。又如仙桃题“不再困惑”与“面对困惑”也不同,前者要求所写文章须有“曾困惑”与“不困惑”的对比,后者则不必,写一次摆脱、解除困惑的经历即可,这就是副词“再”带来的审题差别。

面对材料式作文命题,更需要分析所给材料,提炼后比较同异,确定同类寓意。2021年河北省作文题提供三则格言,虽然文字较多,但只要抓住“竭尽全力”“成功”与“旁骛”“永远不知道”这两组词语,理解一正一反的对比关系和内在因果联系,就能立马理出立意指向:竭力奋斗则成,消极旁骛则堕;成功在于奋斗者的不懈努力——“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经过这番比较,就能准确立意,找到合适的写作素材。

五、品味辞格含义

近几年,中考作文命题中运用比喻、借代、比拟等辞格的越来越多,这就要求考生必须提升品味、把握辞格含义的能力。例如“甜”“春”“灯”“桥”“光”“月”“绿”“舞台”“种子”“花朵”“镜子”“旋律”“亲属”“充电”“领跑”“回响”等词语都已入题。面对这些有比喻意的命题,应对的方法是:通过联想选好本体;明确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行文时多让喻体“亮相”,让实意与虚义巧妙融合。例如,面对菏泽题“心中一片月”,审题时必须明白中心词“月”为喻体,其本体可以是纯净的内心、思念的情愫、清朗的品格、人间的温馨、坚守的愿望等;“心中一片”四字强化了“月”的感染力,如果把实体“月”景与“心中月”之虚义自然融合,则更能情景交融,胜人一筹。

六、学会想象和穿越

2017年南京市中考作文题为“无情岁月有味诗”,要求考生写“我”30年后返回母校参加聚会时的发言稿,属于任务驱动型命题;2019年威海市以“20年后的遇见”为中考作文题,又来了一次时空穿越。2021年成都市作文命题是二选一式样的——“写给三年前的自己”或者“写给两个月后的自己”。这类命题体现了命题者对语文核心素养中思维能力的考查。面对这股清新“穿越”风,考生应对策略有四:一是符合特定要求。如写南京题,写作时要多用口语,还可穿插与师生的交流语。二是根据题意想象。比如写威海题“20年后的遇见”,可指向主旨想象——将表现“20年后”的新变化、新气象、新成就作为文章之魂,表现催人奋进的正能量;三是蕴含新意想象—— 情节设置不仅要“有意义”,而且要“有意思”。威海市有位考生写“我”“二十年后”成为了著名科学家,“遇见”当年的老师、同学们,给他们送上了自己发明的“年轻药丸”。写作时,综合运用了外貌描写、对话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师生情、同窗情洋溢其中,可读性很强。

七、点燃“哲思”的火把

近年,很多地市的作文命题在向“会哲思,求深刻”的方向倾斜,要求考生审题时务必具有哲思眼光。2021年百色题从教材中选出六条含有哲理的语句,要求学生从中选择一条作文;同年,温州题“月亮离我们有多远”则要求考生对“远”与“近”进行辩证思考。因此,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养成多思多想的习惯,面对诸如“长短”“成败”“大小”“进退”“苦乐”“快慢”“屈伸”等话题时,应运用对立统一、辩证分析等方式思考。因此,分析命题时,要做到聚焦“哲思”,叙事不仅要具体含情,且要条分缕析,立意避免浅表化、童稚化,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佳作展示

有一束光,照亮了我的世界

佚 名

你的光,古朴端庄,散发着幽香。你的光里有孤烟落日,有杨柳扁舟,有鸿雁纸鸢,有土墙老树,更有历代文人的鸿浩之志和家国情怀。

你,就是优秀古诗词。三岁时,我与你相逢,从此,你的光便照亮我的世界。外婆总在清晨露水未落时带我到公园散步,一边走,一边教我通俗易懂,短小优美的诗篇。我那时还不懂什么是诗,只知道这些文字读起来朗朗上口。

也许是命中注定与诗词有缘,我成长的各个阶段都有诗词相伴。上幼儿园时,外婆总在放学的路上给我讲诗词的意思,或者讲诗人的小故事。我听得津津有味,慢慢地便爱上了它。上小学时,我通过课外阅读积累了很多诗词,更庆幸的是中央电视台创办了“中国诗词大会”栏目,我每期必看,一场不落。选手们的精彩表现,嘉宾的精彩点评,主持人的深厚功底,还有诗词中熠熠生辉的思想,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看得心潮澎湃,从此,古诗词照亮了我的世界!

腹有诗书气自华,对此我深信不疑!到了初中,我已经积累了近200首诗词,在课堂上也能与语文老师对诗,那从容不迫的模样,总能引来阵阵喝彩。

诗词不仅是我的精神食粮,更是我的指路明灯。心烦郁闷时,我会感叹“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与陈子昂共同悲歌,借此释放心中苦闷;考试失利时,我会自勉——“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带着一丝惆怅去园中赏菊,有时会与李清照产生共鸣——“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想到黄巢的“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当我为一己私利斤斤计较时,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问的杜甫似乎就站到我面前,教育我做人要有大情怀、大胸怀;当我在平庸琐碎的小圈子里晕头转向时,“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诗句会引导我拨开迷雾,打开视野,扩大格局;当我遭遇挫折,前路迷茫时,我会大声吟诵“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坚定信念,勇敢前行;参加红色旅游时,我总会想起共产党人“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的豪言,与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语,不自觉地,就会热血沸腾,眼前仿佛有电光闪过……这些诗句指引我的人生,照亮了我的世界!

古诗词融入了我的生命。我犹如一只画眉飞过茂盛清秀的嘉树,飞进了华夏五千年历史长河,在斑斓隽永的文化积淀中,欣赏美丽的光影,寻觅更亮的光源……

点 评

作者审题时抓住喻体“光”和“照亮”“世界”这3个关键词构思立意,行文时引用大量优秀古诗词,“光源”多样;简述优秀古诗词的教育意义和影响力,突显了其对人生的“照亮”作用;光亮所及,意志品格、胸怀格局、志向情怀都有巨大变化,“照亮我的世界”。结尾扣题,设喻新颖,深化文旨。

实战演练

【题一】

重温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以“笑在‘山花烂漫时’”为题,写一篇文章。

【审题金手指】

此题体现了教材由课内阅读延伸至课外写作的特点。审题关键有四:一是根据命题要求“重温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再现词作意境;二是明确“借物抒情”的写法和拟人、比喻辞格的运用;三是确定“笑”与“山花”之间“报春者”与被唤醒者的关系;四是体会“笑”的内涵——战胜困境的自豪;不计名利甘于奉献的欢乐;共同奋斗走向明天的幸福……

可以写记叙文,例如,为庆祝某一节日,班級排练节目,遭遇困难,同伴泄气。“她”虽然没有参演,却想方设法鼓舞士气,共克难关,节目终于获得了一等奖。“山花烂漫”时,班长上台领奖,有一朵“俏丽”之花绽开在她的笑脸上……

也可以写叙事散文,写抗疫志愿者是怎样安抚“居家隔离”居民,帮助他们调整心态的。在取消“封闭”的爆竹声中,他们一个月以来的“报春”心血终于化作伴随着泪花的“笑”……

【题二】

阅读下列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理解和感悟,题目自拟。

翻译家田德望坚持18年翻译世界文学名著《神曲》,原文仅7万字的《地狱篇》,他标注了16万字的注释,《炼狱篇》的注释更是多达34万字。语言学大家王力84岁高龄依然勤奋写作,每天伏案8到10小时,正因如此,《汉语语音史》《汉语语法史》《汉语词汇史》等经典之作才得以问世。

【审题】

抓住关键词“坚持”“勤奋”与“成功”,揭示其中的因果关系,明确只有坚定信念、甘守寂寞、呕心沥血,才能收获成功。可以写记叙文,从自己的成长历程中选材,记录“下决心干——动摇气馁——走出阴影——终获成功”的过程,揭示成功之道;也可组织材料写议论文,恰当地融入敦煌学家樊锦诗等模范人物的事迹,以“把冷板凳‘坐热’”为中心论点,呼唤“把冷活做实、冷事做热、冷门做火”的时代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