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社会,从隋唐开始,统治者实行科举取士。
何为科举取士呢?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科举制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
考中了,就有机会入仕做官。隋唐之后,历代文人学子们都视科举为入仕的主要方式。其中,柳永也不例外。
柳永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词作善用俚语、雅俗共陈,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即使是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等著名词人,也无不受惠于柳永。
年轻时的柳永,怀揣着入仕的抱负。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25岁的柳永参加礼部的考试,柳永自信满满,觉得自己一定会考第一名。
可没想到,此时,宋真宗下了个诏令,“属辞浮糜”皆受到严厉谴责。即“文辞虚华不实的人”的都受到了严厉的批评。柳永第一次落榜了。
本以为能考第一,可没想到最后却落榜了,这对柳永来说,完全无法接受,于是,他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鹤冲天·黄金榜上》: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首词的上片叙述了词人落第后的失意不满和恃才傲物,在下片,柳永说,既然已经落榜了,我何必为此伤神,不如做个风流才子,与歌姬们吟唱赋诗,岂不更好。
这其实是一篇“牢骚”之作。事实上,柳永并未放弃“科举”,他先后于公元1015年、1018年、1024年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却三次落第。
柳永的才华毋庸置疑,有人说,这是皇帝故意不录用他,而这其中的原由,则跟这首《鹤冲天·黄金榜上》有关。
南宋吴曾的《能改斋漫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宋仁宗也好词赋,也听过柳永的许多词作,读过这首《鹤冲天》,其中“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让他印象深刻。
到了放榜之时,柳永本已被录取,宋仁宗大笔一挥,把他名字划掉,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于是,柳永也“破罐破摔”,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从此,留连青楼楚馆,倚红眠翠。
就因为落榜后写了一首“牢骚”词,被皇帝知道了,就注定了柳永在科举上的悲剧。
那么柳永一生都没有考中科举吗?也并不是。
1034年,也就是柳永第四次落榜的10年后,宋仁宗亲政,特开恩科,对历届科场沉沦之士的录取放宽尺度,柳永闻讯,即由鄂州赶赴京师。
这一次,历史没有跟柳永开玩笑,这一年的春天,柳永与其兄柳三接同登进士榜,授睦州团练推官。此时的柳永,已是50岁的人了,虽是暮年及第,柳永也喜悦不已。
据说,柳永在地方任官,很有政绩,受人夸赞,被称为“名宦”。
1050年,柳永改任屯田员外郎,后在此任上退休,所以,后人也称柳永为“柳屯田”。
一次偶然的失败,一首张狂的词作,一个说一不二的皇帝,造成了柳永在科举路上的坎坷艰辛。
人生的每一步,我们都无法预测,只愿我们行的每一步,都发自内心。当命运予我们以苦楚时,愿每一个人都能达观从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