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柳汀雪

大家好,国学趣谈栏目又跟大家见面了。

有人说,人活一辈子是为了体验。

很多人努力了一生、奋斗了一生、痛苦了一生,财富带不走,心爱之物带不走,爱的人带不走,能陪伴你的,只有你曾经的回忆。

但有的人不一样,他来到世上是还债的。

不,我说的不是林黛玉,而是李贺,他这一生是来偿还他欠下的诗债的。他甘心为此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百死尤未悔。

他是唐朝人 他本是唐朝皇室后裔(1)

一、天才少年

有的人很羡慕少年天才,以为天才的一生仿佛被调成了简单模式,人生顺风顺水,不费吹灰之力便能达到普通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其实个中滋味,冷暖自知。

在公元790年,也就是贞元六年,破落的河南富昌,出生了一个少年天才。

说他家破落,也不全是,因为他家曾经有大唐最硬的后台——皇室。

李家的祖上,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被封为郑王。李贺是如假包换的皇室宗亲。

可皇家人的生命理念是开枝散叶,人口越多越好。这人一多,子孙可分的家产就少了,一直到了李贺的父亲李晋肃这一代,家里就剩几亩薄田。

李贺曾写诗描述当时的生活境况,“我在山上舍,一亩蒿硗田。夜雨叫租吏,春声暗交关。”

幸亏李晋肃“边上从事”,当着陕县县令,能勉强养家糊口。

李家多了一个儿子,按理说是天大的好事,可李晋肃是又喜又忧。

因为自己的儿子身体不大好,是脸色苍白,肩削如纸,恨不能走一步喘几喘,像翻版的梅长苏(《琅琊榜》人物)。李晋肃心疼坏了,给儿子取名李贺,字长吉。父母没别的愿望,就希望子女能平平安安的长大。

他是唐朝人 他本是唐朝皇室后裔(2)

出人意料的是,儿子身体虽然不太好,可读书出奇的好,不光能写会背,作诗也是一流的。七岁就在乡里有了才名。不光街坊邻居去李贺家讨要诗歌。连在长安的乐坊教司都远到而来,向李贺讨要歌词。

小李贺觉得写歌词是小道,没有品位,不太想写。身为李唐后人,应该以读书做官,振兴大唐为志向。可人家远道而来,总不好空手回去吧?李贺勉为其难作了几首。

没想到,长安人特别喜欢这些诗,一经传唱,他在长安便名声大噪。

好在李晋肃不是方仲永的父亲,比较懂教育,他认为儿子还小,读书深造要紧,别因为出了点名就耽误孩子学习。顺便看点兵书吧,现在这年月,老是打仗,说不准能用的上。

小李贺得父如此,也算是他的幸运。

二、结识韩愈

16岁的时候,李贺打算考科举。按照套路,他要往京城送干谒诗,给京城负有盛名的官员,以求得他们的推荐。

李贺选择了韩愈。

他是唐朝人 他本是唐朝皇室后裔(3)

为什么?韩愈的地位相当于郭靖在江湖的地位,一呼百应。不光是因为他官职大,更在于他提倡过古文运动。

提倡写文章要“文以载道,言之有物”,拒绝花里胡哨的修辞,在韩愈和柳宗元的倡导下,形成过一股声势浩大的文章改革运动,引领了当时的文坛新风尚。而且,韩愈也有屡试不第的经历,光考进士就考了四次。所以,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韩愈,特别注重对后辈的提携。

选择韩愈,一是因为他会写文章,有眼光,在文坛说话管用;二是有过屡试不第的经历,对于后辈的前途比较看重,不会轻易抹杀后辈的未来;三则是,他敬重韩愈的人品。

李贺觉得自己以自己的才华,一定能让韩愈青眼。

很快,干谒诗就送到韩愈府上了。

他是唐朝人 他本是唐朝皇室后裔(4)

而李贺想到的事,其它考生们也想到了。干谒诗在韩愈桌子上堆了高高的一大摞。

油灯下,韩愈看着这么多行卷,皱眉难展,看的都快睡着了:这些诗文写的都是啥啊!浪费时间!正想着草草翻完,让下人退回去,李贺的诗却引起了他的注意。

李贺送韩愈的行卷诗是哪首呢?

是著名的《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韩愈看完,不太想说话。

因为这种诗,他写不出来。用词机巧,设色浓妙,意趣瑰诡,才力远胜于人!

如果他没猜错的话,全大唐都没人这么写诗。

李杜之后,唐朝大多数的年轻人只有两个风格,要不学李白飘逸豪迈,要不学杜甫沉郁顿挫。

可世上已经有李白杜甫了,不断的重复又有什么用?难道要让后人认为,李白杜甫之后,大唐人都是复读机?

写诗和写文章一样,言为心声,写自己才有出路。

这个李贺,绝对是懂的!

韩愈问家人:“这份行卷诗哪儿来的?”

“富昌李贺。”

“找个人通知他,我想见他。”

这天晚上,韩愈反复看着这首诗,心底地涌起一波一波的鼓舞。也许他,会是大唐的未来……

三、乡下写诗

李贺知道韩愈会看中他,他对此一点儿也不意外。

可他没想到,韩愈的喜爱来的如此凶猛,如此直接,如此的毫不掩饰。

韩愈不仅一口答应,向朝廷推荐他,而且还拉着好友皇甫湜,一起约他郊游,丝毫没有朝廷大员的架子。

在一次郊游的过程中,李贺写了《高轩过》感谢韩愈的厚爱,将自己比作攀附大鹏的鸿雁,昔日有机会就能化成苍龙。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耿耿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既有才华情商又高,韩愈和皇甫湜乐得合不拢嘴,认为自己总算是捡到宝了。

备考的时候,李贺的人生似乎只有两件事,活着和写诗。

他是唐朝人 他本是唐朝皇室后裔(5)

他白天骑着弱马去野外找灵感,身上随时带着纸笔,一有佳句,赶紧记下来,放进锦囊里。晚上回家再根据自己的佳句,补全全诗。

李贺颇以自己与众不同的创作方法得意,因为当时的人写诗,都是先定好主题,再绞尽脑汁地斟字酌句。

而他却是先采风自然,再组织瑰奇佳句,片片成文,所得之诗皆惊迈,当时的人想学都学不来。

有时候李贺回家,妈妈一掏他的锦囊,厚厚的一沓纸,心疼的要命,说:“儿要呕出心乃已耳!”

当时的李贺,为了创作已经完全不顾自己的身体了,用名人李诞的话说,做自己喜欢的事,怎么能叫辛苦呢?

李贺不断的积蓄自己的创作能量,就等着科举的时候,惊艳整个大唐。

不幸的是,疼爱他的父亲在这时候去世了。

李贺悲痛过度,白发早生,诗中说“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

四、科举受阻

十九岁那年,李贺参加河南府试,一举夺魁,作《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声名再一次轰动长安。

长安大街小巷都在预测着今界科举的热门人选,李贺的呼声很高。

荣光的背后,总伴随着阴影。普天之下的人都知道,每界科举,状元只有一个。状元之下,有谁会记得第二名?

很快,长安城里就掀起了一股谣言,说李贺的父亲名叫李晋肃,其中的“晋”和进士的“进”是同音字,为了避讳父亲的名字,李贺不应该参加科举,否则就是大不孝。

有人起哄,为官的人必须是百姓的表率,一个大不孝的人怎么能当官?怎么能教化百姓?

因为父亲的名字里有晋字就不能考进士?千古奇闻!荒谬至极!

他是唐朝人 他本是唐朝皇室后裔(6)

韩愈眼看着自己一手扶植起来的新星被眼红而热的黑子们骂的体无完肤,坐不住了,写了《讳辩》来替李贺伸冤“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意思是父亲名叫晋肃,儿子就不能考进士;如果父亲名叫“仁”,儿子难道就不能做人了吗?

可惜韩愈的声音再大,也只是一个人。在被忠孝观念煽动起来的群众面前,根本微不足道。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濡之;行高于人从必非之,这句话没人能比李贺更懂。荒谬的流言,就这样断送了李贺的科举之路。

不考试,王维、李白还能走道家隐士高人的途径,侧面进入朝廷,可当今圣上不尊崇佛道,这条路根本走不通。

偌大的长安竟容不下我李贺?离开长安的那个冬天,李贺对镜无言垂泪。

《出城》

雪下桂花稀,啼乌被弹归。关水乘驴影,秦风帽带垂。

入乡试万里,无印自堪悲。卿卿忍相问,镜中双泪姿。

他是唐朝人 他本是唐朝皇室后裔(7)

五、辞职从军

不久后,韩愈不忍自己早就看中的高徒消沉度日,想方设法利用李贺的皇族身份给他在长安谋求了一个奉礼郎的职位。

奉礼郎是干什么的呢?

这个官职是隶属于太常寺的礼官,主要负责在朝会、祭祀时,指导皇帝和大臣们进行跪拜礼仪的礼官,说白了就是典礼司仪,兼职干点杂活。不但跟朝廷大事沾不上边,而且工资还很低,在物价高的长安仅仅够维持生活。

抱着只要能留在长安,就有机会出人头地的想法,李贺留在了长安。

除了平淡乏味的工作,偶尔参加高规格的宴会,是李贺为数不多的生命亮色。

有一次,李贺参加的宴会上邀请了当时著名的箜篌演奏大师,李凭。这位乐工的身价高到什么程度呢?“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说是当时的一线明星一点也不为过。

可以想象,那个晚上是唐朝的顶级音乐盛宴。

他是唐朝人 他本是唐朝皇室后裔(8)

李贺在宴会上如聆仙乐,激动地写下了名作《李凭箜篌引》,让李凭的名字千古流传。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其想象玄奇浪漫,用词新巧,把抽象的乐音用生动可感的画面表现出来,成为古代音乐场景描写的绝佳典范。

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美妙的音乐,依旧解决不了李贺在长安尴尬的仕途现状。

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三年过去了。李贺闲的头上都要长草,他要等的机会还没来。

在长安,除了虚度生命,他找不到任何自己存在的价值。

太累了,他想回老家。

公元813年,李贺以生病为由辞职,回乡路上写下《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李贺想不到,千年后,依旧有他的知音。毛爷爷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原封不动的云引用了“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句诗”,还把李贺的几百首诗标上了红圈。

在家乡,李贺依旧没什么存在感,病歪歪的身体,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只能没事看看邻人农作。

着竹里缲丝挑网车,青蝉独噪日光斜。

桃胶迎夏香琥珀,自课越佣能种瓜。(《南园十三首》)

时间一长,李贺又觉得乏味。

像他这样的人,有什么出路呢?科举,走不通。被举荐做官,只能做个微不足道的礼官。想为国效力,怎么就这么难呢?

不,这不是绝路,想为国效力,唐人还有最后一条路!想到这里,李贺心中的热血一点一点沸腾了……

从军!李贺想要从军!

世人只知道李贺诗写的好,却少有人知,李贺还有将才。

他马上给潞州节度使张彻修书,前往投奔。

六、李贺的军旅生活

李贺不是每写过快诗,《南园十三首》中的这一首就是。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壮志勃勃,豪气入云,放在军旅诗里毫不逊色王昌龄、高适和岑参。

他是唐朝人 他本是唐朝皇室后裔(9)

到潞州数月,李贺所在的邵义军就被淄青、成德两地的叛军一万五千人围攻。叛军对潞州的粮草势在必得。

经过几个月的实地勘察,李贺对于潞州的地形了如指掌,在大帐中与张彻定下围攻叛军的峡谷计划,于佛峪、 两地的山谷设伏。

计划得到了主帅郗士美的认可,邵义军全歼敌军,大胜归来。

其余周边藩镇军,担心邵义军在向朝廷表战功之际,状告他们对求援视而不见,抢先上表诋毁邵义军。

祸不单行,公元816年,淄青、成德两处的叛军,为了雪耻纠集了十几万人马,对邵义军进行报复。

朝廷得知邵义军的平素的“恶行”,对邵义军置之不理。由于实力悬殊过大,邵义军溃不成军,大败而归。

这次人生的重创,让李贺彻底认清了现实。

现在的大唐,早已不是“吾皇登高一呼,战士拼死效力”的大唐了。天下的皇帝都一样,早年励精图治,晚年贪图享乐。万里江山,百姓疾苦,在他们眼里连颗沙粒都比不上。此时的圣上,宁听奸人蜜语,不愿闻忠臣泣血。

这大唐,贺有心无力,守不住了……

李贺知道自己无缘效力军伍,只得踏上了归途,与好友张彻分道扬镳,“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苦昼短》)

回乡后,李贺渐渐感觉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将要达到极限,有油尽灯枯之势,他耗尽全力进行着最后的诗歌创作,想要偿还欠下艺术的债务。

由此,他的诗风也发生了转向,变得神秘、凄清、空灵。他此时的作品中经常出现鬼灯、秋坟、恨血、衰兰、冷烛寒蝉、纸钱、这样的意象,无比凄美,但又让人汗毛直立。每一篇都像是写给自己的祭文。

南山何其悲,鬼雨洒空草。 长安夜半秋,风前几人老。

低迷黄昏径,袅袅青栎道。 月午树无影,一山唯白晓。

漆炬迎新人,幽圹萤扰扰。(《感讽五首·其三》)

李贺的一生奔波劳苦 ,想方设法报国而不能,终于心力交瘁。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李贺如梧桐叶般凋落,年仅27岁。他的诗歌经由李藩集结,杜牧作叙成《李贺集》五卷, 大部分被焚毁,十之存五。

他是唐朝人 他本是唐朝皇室后裔(10)

对于李贺的死,有人用到这样神话般的讲法。

李贺在梦中见到穿红衣仙人人驾着红色的龙车腾空而下,手持一板文字,像上古时代的篆文,他对李贺说:“天帝新建成了白玉楼,立即召你去写篇记文。”李贺磕头推辞,说自己母亲年老多病。那个人说:“天上比人间更快乐,一点儿也不苦。”过了一会儿,窗户里烟气滚滚,听见龙车声疾速驰去,李贺随仙人而去……

李贺为诗歌而生,为诗歌而死,耗尽生命偿还了欠下人间的诗债。在李杜之外让我们看到了大唐诗歌更丰富多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如果你的前面有高山大河怎么办?

那就翻过高山越过大河,在高山之上,建立属于自己的高峰……

以上就是本期的内容,如斯精舍,你的文化手册,我们下期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