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杨
1984年9月24日,柏杨先生在美国爱荷华大学进行演讲,演讲的内容便是他的著作《丑陋的中国人》。
在演讲的过程中,他强烈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以及不能成团的现象。
这样激昂并不畏惧外界言论的作家,在中国已经少之又少了。
柏杨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作家,在文学上他怀揣批判主义精神,他的作品《丑陋的中国人》有着极深的思想内涵,此书也将他的批判激昂的文字风格发挥的淋漓尽致。
《丑陋的中国人》一经问世便畅销台湾,书中的柏杨先生深刻地揭露了我国人民地劣根性,所表达地民族责任感与正义感溢于笔尖,他也因此被称之为“台湾的鲁迅”。
可就是这样一位在书中勇敢批判,勇于揭露社会险恶充满责任感的一位文人,却在现实生活中做出了令人大跌眼镜的事件。
“柏杨的生平,在他呱呱坠地之日始,便构成传统中国社会里一种标准化的形象——他是受“晚娘”虐待的一个小孤儿。”
这是历史学家唐刚对柏杨一生的评价。
剧中的“晚娘”便是后母,柏杨在幼时便早早地失去了母亲,在当时的年代,柏杨的父亲在河南省通许县担任县长一职,父亲位高权重,这样的柏杨童年时本应衣食无忧,可现实却并非如此。
柏杨的童年有着数不清的令他痛苦不堪的回忆,而这些回忆的始作俑者便是他的后母,从他第一眼见到继母开始,他的人生轨迹便就此开始改变。
年轻时的柏杨
继母是一个极度尖酸刻薄的女人,面对年幼时沉默的柏杨,常常实施虐待,他在继母的冷遇下长大,这使得本就性格内向的柏杨变得愈发孤僻,同时也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害。
有人用童年的回忆治愈一生,可有人却用一生来治愈童年的回忆,柏杨便是第二种人,这对他的一生来讲,是可悲的。
反抗的种子就从那时起埋藏在了柏杨的心中,随着年龄的增加,这颗种子经过“风吹日晒”,痛苦的浇灌,最终迎来了爆发。
被父亲送回老家的柏杨,由于变得性格孤僻,家中的老人们也不喜欢这个“孤僻阴沉”的孩子,进入学校后的柏杨也不受师生的喜爱,更是在旧时代的校园中受尽了“教训”。
在这样的环境下,没有一个学生能够提起对学习的兴趣,柏杨心中恨透了这些人、这些事,他心中怨恨的种子不断生长,变得愈发茁壮。
他开始打架,开始逃学,他似乎在用自己的方式报复这个对他来说不公平的世界。
可再黑暗的地方也会传去光明,他的“光明”便是他的启蒙导师——克非。
克非看出了柏杨内心中对于阅读的兴趣,他爱读书,读书能为他带去快乐,可当时读书带给柏杨的快乐远小于生活所带给他的痛苦。
不出所料,他依旧逃不过被开除的命运,但他又不是真的想放弃他极感兴趣的文学,他央求家里人再次为他寻找学校,可即便是这样,最终还是失败。
他想上学,也想进入到大学的学堂,去研读自己喜爱的科目,就是带着这种思想,他干出了超出法律允许范围的事,第一次伪造了自己的高中学历。
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假造的高中文凭竟接两次让他考上了大学,第一“考上的”学校便是甘肃学院的法律系,第二次则是国立东北大学的政治系。
那时的柏杨或许认为这件事情自己做得天衣无缝,可他似乎不曾料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面对触犯法律底线的事情,不管多久,真相总会水落石出。
伪造文凭,无论何时都是重罪,他的伪造最终被查出,这件事后,他便被警方通缉,逃往了重庆,最终连自己向往的大学也成为泡影。
自己的所作所为,总归要自己承担,可到达重庆的柏杨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道理,任由自己的欲望带着自己胡作非为。
他依旧“贼心不死”,这次竟还打起谋害别人的算盘,经朋友介绍,柏杨得到了一份工作的面试机会,可这份工作需要高学历的人才,可在学历这一方面,柏杨却无可奈何。
这时,他便暗中使坏,将自己竞争对手的学历信息篡改,这一次,造假的行为再一次被发现,他也终于自食恶果。
以上三次造假的经历成为了柏杨先生一生的污点,这样年少时犯下的错足以让他臭名昭著,足以见得诚信是一个人一生中多么重要的品质,或许因为一时的贪心,最终会损毁自己的下半生。
即使后来的柏杨成为了如此优秀的作家,学历造假这样的污点也跟随他,直到现在。
或许在柏杨先生的心中,对于自己年少时的所作所为也有或多或少的悔恨,也会畅想若没有自己的一时私心,现在的结果会是怎样。
可世上没有后悔药,一个人所做出的一切,之后不论后果是好是坏,总要有人承担,那人便是自己。
后来,实在没有办法的柏杨便开始在社会上谋生,擅长文学创作的柏杨谋得了一份文职的工作,可他在文学创作上的过激言论却遭到了当局警告。
其实早在柏杨先生文学创作小有名气之时,就曾为美国漫画《大力水手》进行中文的翻译,可就在翻译过程中因为不当言论,为自己引来了牢狱之灾。
1988年柏杨先生书店签售与书迷合影
在柏杨先生翻译漫画的某一章节中,曾将漫画中“竞选总统”一词“fellows”翻译为“全国军民同胞们”,可“fellows”的直译却是“伙计们”。
他所翻译的那句话可是当时老蒋演讲时所说的惯用语,就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特务们找到他,并表示他这样的行为是在侮辱元首。
柏杨百口莫辩,就这样被关进了监狱,被判处死刑,可迫于当时社会的舆论压力,柏杨才可免去一死,虽免去死刑,可依旧要在牢狱中待上八年之久。
越是艰难的处境,似乎越能激发文人的创作热情,司马迁曾在牢狱中创作出了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柏杨同样也在监狱中创作出了许多杰出作品,其中便有《中国人史纲》、《中国历代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中国历史年表》3部书稿。
特别是《中国人史纲》这本书,更是奠定了柏杨先生的文字特点,他的文字舒展漂亮,评论也是尖锐深刻,直击重点。
这本书将历史、现实与人性完美结合,对于自己的观点,书中也直言不讳地讲出,这也使得这本书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后来所创作的《丑陋的中国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柏杨先生在书中对当时中国人疯狂讽刺批判,也是为了能够使中国人能够直面自己的错误,反省自身,砥砺前行,建立起真正的坚强有自信与尊严的强大民族。
他的独特创作,使他在往后的日子里事业扶摇直上,随之而来的也是名气的节节攀升,他已经可以称得上是事业上的成功者。
可对于家庭,柏杨先生却是悲哀的,幼年的家庭环境影响了他的一生,使得他的童年少有欢乐,更多的是悲哀与沉痛,可殊不知,长大后的柏杨亦是如此。
柏杨先生至此都令人诟病的另一原因便是他的感情生活,细数柏杨的情史,不难看出他风流成性,甚至还隐瞒婚史。
他的第一段婚姻,秉持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包办思想,在18岁时便与家中安排的结婚对象结为连理。
他的第一任妻子名为艾绍荷,女人安静贤惠,两人也共同育有一女,可婚后安宁的生活却让柏杨感到厌倦。
心比天高的柏杨也不愿拘泥于家中繁琐的生活与关系,最终,他选择抛弃妻女,辜负了妻子也辜负了女儿。
可他不负责任的道路并没有因为仅仅一次就停止。
就在学历造假一事被揭穿后,柏杨逃往重庆,来到重庆的他,不堪寂寞,便与当时和他一同工作的同事崔英秀开始了同居生活,这次他甚至隐瞒了自己已婚的事实,这样的行为确实令人咋舌。
不久,他便又有了一个孩子,本以为有了牵挂,柏杨便会一改生活中懒散多情的作风,可事实却并非如此,原配的情况在崔英秀身上再一次重演。
这次,他依然逃避,他又一次抛弃妻女,不知所踪。
对于这样的行为,柏杨心中所想或许是解脱,是文人的随性,他一切都按着自己的欲望来,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行为却是违背道德的,应当接受社会的谴责。
风流成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风流本性,显然“风流”已经刻入柏杨的生命,任谁也无法撼动。
后来,经朋友介绍,柏杨又“爱”上了人民教师齐永培,这次依然是相同的套路,相同的说辞,他又一次瞒婚,后来也与齐永培结婚,但抛妻弃子似乎已经成为了他的习惯。
纵使齐永培为他诞下了一儿一女,也没能改变后来的结局。
依柏杨的性子,恐怕是按捺不住自己躁动的心的,这不,很快便有了下一个“目标”,这次,他迷上了女大学生倪明华。
但这次似乎与之前有所不同,这次的他似乎没有了再次逃走的想法,倪明华为他诞下了一个女儿,这个孩子也是柏杨最疼爱的一个孩子。
也就是在与倪明华生活期间,柏杨翻译了漫画《大力水手》,也因为当时的言辞不当入了狱,在牢狱中,倪明华向他提出离婚。
这是柏杨第一次在感情中伤透了心,或许那时的他才能够体会到,“前妻们”的感受,对待真挚的感情如草芥的他,后来也被感情伤透了心。
得知这一消息,柏杨在监狱中痛苦不堪,甚至绝食长达二十天,出狱的他多么希望自己的爱人倪明华能够站在门口迎接,可现实却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
出狱的他不但无人接应,连吃住的房子都不曾有,他只得流落街头,尽管有多个儿孙,可他当时的所作所为,现下这种情况,也无一人关心他半分。
柏杨妻子张香华
从前都是柏杨抛妻弃子,离开他人,现在却成为了被抛弃的一方,想来实在可笑,也实在讽刺,这一切也是他自食恶果。
可即使是在如此落魄的情况下,柏杨的“桃花运”也丝毫不减当年,他还是迎来了自己的第五春。
这个女人名为张香华,两人在朋友的聚会中相识,张香华是柏杨的读者,是他的粉丝,对柏杨有着疯狂的爱慕,两人相谈甚欢,不久,便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可直到婚后八年,张香华才得以知道柏杨的“真面目”,她也发现他是柏杨的第五任妻子。
也许是对柏杨的爱慕与欣赏过于深重,也或许是念在多年相伴一场,张香华最终并没有像倪明华一样离开柏杨,而是选择陪在柏杨身边,直到柏杨去世。
原本像柏杨这般浪荡风流的人,不应该有许多女人的死心塌地,真心相待,可是“情”字怎是三言两语便能说得清道得明的。
鲜活的人不像白纸黑字,非黑即白,人是鲜活跳动的,人人都不只有一面,我们在看待一个人的时候,也应当用辩证的态度对待他,人与事均是如此。
虽然柏杨在自己的私生活上是一个十足的恶人,可他的心中却有着浓浓的乡情国情。
柏杨的原籍河南,但由于后来的生活与工作,便定居在台湾,当时的两岸关系并不和谐,身为一名作家,更是一名中国的作家。
于情于理,柏杨不希望看到这样的场景,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笔墨来促进两岸同胞的和谐相处,相互理解,他是这样想的,他也这样做了。
他说:“希望大陆的同胞多来台湾走走,能对台湾增加好印象;希望台湾的人也能多到大陆看看,增加对大陆的好印象,这样,情况便会慢慢好起来,我还想回大陆呢!”
他始终热烈地希望国家统一,大陆是他真正的故乡,而台湾是他拼搏生活的地方,这两个地方都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和平统一的愿望,既是他的乡情也是他的国情。
柏杨将自己的笔名取为“柏杨”也充满了思乡的意味,他的家乡河南总是生长着柏树和杨树,他便各取一字名为柏杨,柏树杨树所代表的正直品性也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
直到2008年,柏杨先生去世,本应全部撒入大海的骨灰,柏杨的妻子却留了部分葬在了他的家乡河南。
柏杨墓地
或许生前的柏杨先生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再次看到自己的家乡,可经过家人的努力,柏杨先生最终也算是落叶归根。
但对于柏杨本人的争议,却并没有因为他的离世而停止,正如他广泛流传的作品一样,人走了,作品和经历却还留得下。
对于文学,他是批判思想的先驱者,他时刻依靠着自己的文字来警醒当代年轻人;对于感情生活,他是众人口中的“渣男”他所做出的事迹无法改变;对于国情,他时时刻刻显露着自己的爱国情怀。
在这背后哪个才是真正的柏杨先生,一千人中有一千人的看法,谁也不能妄下定论。
但他最终也正如他留下的遗愿一样,成为了一个近乡情怯的“归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