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晓敏卢梭(1712年6月28日 --- 1778年7月2日),是法国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著有《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等《爱弥儿》是一部教育小说,在这部作品中,卢梭把自己想象的孩子爱弥儿作为受教育的对象,通过讲述了爱弥儿从出生到20岁的成长和教育历程,来论述其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卢梭的教育思想,针对的是当时流行的理性主义教育观念,在论述自己的思想时,卢梭常常是把一种见解推到极端,形成强烈的冲击力,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印象虽然他也对这种极端的表达有所补充,但这些极端的话语给人留下的印象强烈而深刻,以至于让读者往往只记住这些话语,而忽视了他所做的补充如《爱弥儿》开篇讲:“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人“不愿意事物天然的那个样子,甚至对人也是如此,必须把人象练马场的马那样加以训练”但卢梭借着又讲:“不这样做,事情可能更糟糕一些,……一个生来就没有别人教养的人,他也许简直就不成样子”并没有完全否定教养的意义,但读者多是只记住了“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一见解,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卢梭教育思想的基础和核心?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卢梭教育思想的基础和核心(完整准确地理解卢梭的教育思想)

卢梭教育思想的基础和核心

唐晓敏

卢梭(1712年6月28日 --- 1778年7月2日),是法国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著有《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等。《爱弥儿》是一部教育小说,在这部作品中,卢梭把自己想象的孩子爱弥儿作为受教育的对象,通过讲述了爱弥儿从出生到20岁的成长和教育历程,来论述其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卢梭的教育思想,针对的是当时流行的理性主义教育观念,在论述自己的思想时,卢梭常常是把一种见解推到极端,形成强烈的冲击力,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印象。虽然他也对这种极端的表达有所补充,但这些极端的话语给人留下的印象强烈而深刻,以至于让读者往往只记住这些话语,而忽视了他所做的补充。如《爱弥儿》开篇讲:“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人“不愿意事物天然的那个样子,甚至对人也是如此,必须把人象练马场的马那样加以训练”。但卢梭借着又讲:“不这样做,事情可能更糟糕一些,……一个生来就没有别人教养的人,他也许简直就不成样子。”并没有完全否定教养的意义,但读者多是只记住了“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一见解。

再如,卢梭在书中写到:最初的教育应该完全是消极的,“我宁愿让一个孩子到十岁的时候长得身高五尺而不愿意他有什么判断的能力。”甚至说,孩子健康地长到12岁,即使分不清左手与右手,似乎也没有关系。但在另一处,卢梭又这样说:“你不急于达到什么目的,反而可以很有把握和十分迅速地达到那个目的。我几乎可以肯定说,爱弥儿不到十岁就完全学会读书和写字,其原因恰恰是由于我对他十五岁以前能不能读书识字一事是很不重视的。”原来,他所教的爱弥儿,是10岁之前就完全学会了读书和写字的。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因为这表明,卢梭并非不重视阅读和书写。但许多读者,包括某些研究卢梭的学者,往往忽视了卢梭的这一表述,片面地认为卢梭反对儿童读书。如有人讲,卢梭主张“十二岁以前,绝不读书”,并具体说道:“儿童是孩子的理性睡眠期,这一阶段只能以感觉、经验来认识世界,体格也未发展到运用理性的阶段。我们不希望造就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因为早熟的果子,虽然外表诱人,但并不甘美。感觉器官是儿童智慧的工具,要让儿童通过感觉器官学会怎样去感受,怎样去摸、去看、去听,不要让他过早地用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改变他自然发展,12岁以前,绝不读书,这样才有助于他的智力正常发展,以免让偏见和错误占据他的心灵。”论者认为这是卢梭的教育思想,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卢梭是在爱弥儿10岁以前就完全学会了阅读和书写。

我们从卢梭自己的经历中,更能够看到,卢梭本人很早就学会了阅读,并从中受益良多。在《忏悔录》中,卢梭这样说:“我不知道五、六岁以前都作了什么,也不知道是怎样学会阅读的。我只记得我最初读过的书,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我母亲留下了一些小说,吃过饭我就和父亲读这些小说。起初,父亲不过是想利用这些的趣的读物叫人练习阅读,但不久以后,我们就兴致勃勃地两国个人轮流读,没完没了,往往通宵达旦,一本书到手,不一气读完是决不罢休的。有时父亲听到早晨的燕子叫了,才很难为情地说:‘我们去睡吧;我简直比你还孩子气呢。’”

卢梭童年时不仅读了许多小说,也看了历史书籍。这些历史书籍对他产生深刻的影响。给予卢梭影响最深的是古代希腊普洛塔奇的《英雄传》,卢梭曾说:“由于这种有趣的阅读,以及父亲和我关于这本书的讨论,便养成我那自由和民主的精神,养成我那高傲而不受屈辱的性格……我头脑中不断为罗马和雅典伟人的思想所盘踞,我仿佛在和他们为伍一般;我自身又是共和国之邦的公民和爱国狂热的父亲的儿子,我已为父亲的身教所感召了;我相信自己就是希腊人或罗马人了;我已将自己与书中的人格融为一体了;当我想到那令人神往的伟人杰士的坚忍和无畏时,不觉间双目炯炯而声音雄壮。”

卢梭童年读小说之时“兴致勃勃”、“没完没了”。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这说明,儿童是是喜欢读书,渴望知道书中的故事,并且由此感到极大的乐趣。可以说,喜欢读书也是儿童的天性。我们不能把儿童的天性理解得太简单。儿童不仅是喜欢玩,也喜欢听故事,喜欢听大人朗读诗歌。著名学者启功回忆童年时,曾讲到他的祖父教他念诗的情景,说道:“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他用一只手把我搂在膝上,另一只手在桌上轻轻地打着节拍,摇头晃脑地教我吟诵东坡《游金山寺》诗的情景:‘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他完全沉醉其中,我也如此,倒不是优美的文辞使我沉醉,因为我那时还小,并不理解其中的含义,我祖父也不给我逐句逐字的解释,但那抑扬顿挫的音节征服了我,我像是在听一首最美丽、最动人的音乐一样,这使我对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语言学大师赵元任回忆童年读诗和背诵诗歌的情景,这样说道:“晚上念诗我们都觉得比白天念书轻松一点儿,我觉得也好玩一点儿。我念的是《唐诗三百首》。我哥哥跟姊姊们另外还念《千家诗》跟别的诗集。可是我们家里念诗,我就是没念也渐渐地背得出来了。因为我们在家里念诗也像白天在书房里似地大家同时哇喇哇喇地你念你的我念我的。有时候我停下来就听见他们念的东西。我顶记得他们念的吴伟业的《圆圆曲》,我连字都没有看见已经背下来了。还有白居易的《长恨歌》,他们比我们先念,赶到我起头儿念到《长恨歌》的时候都已经听得半熟了。”赵元任不仅读诗,还背诵诗歌,但他觉得“好玩儿”。

认为卢梭一概地反对儿童读书,这是对卢梭教育思想的误解。卢梭反对读书,实际上反对的是理性教育。他这样说道:“用理性去教育孩子,是洛克的一个重要原理;这个原理在今天是最时髦不过了;然而在我看来,它虽然那样时髦,但远远不能说明它是可靠的;就我来说,我发现,再没有谁比那些受过许多理性教育的孩子更傻了。在人的一切官能中,理智这个官能可以说是由其他各种官能综合而成的,因此它最难于发展,而且也发展得迟。但是有些人还偏偏要用它去发展其他的官能哩!”什么是卢梭所说的“理性教育”呢?理性教育,是培养理性的教育,包括道德教育,以及逻辑思维的训练。读诗、背诵时文,未必是理性教育,而目前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的“做题”,意在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基本上属于理性教育的范畴。作家王蒙接受采访时,曾提到他的孙子的语文题:“在我的窗外,有一棵白杨树。然后在原题下面给出四个选择。第一个:有一棵白杨树长在我的窗外;第二个:我从我的窗户上可以看到外面立着的白杨树;第三个:在窗外有一棵树,这棵树是白杨。要求学生从中挑一个正确的。” 王蒙做不来,他说:“我一看就傻了,因为它们意思都差不多!”王蒙的孙子读小学四年级,应该是不到12岁。学校要求他做的这类语文题,正是卢梭所反对的理性教育。

据说,小学生语文考试,有一题目是要求把以下四句话用关联词连接: 1、张海迪姐姐瘫痪了;2、张海迪姐姐顽强地学习;3、张海迪姐姐学会了多门外语;4、张海迪姐姐学会了针灸。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张海迪姐姐虽然瘫痪了,但顽强地学习,不仅学会了多门外语,而且还学会了针灸”,结果有一个孩子写成了“虽然张海迪姐姐顽强地学会了针灸和多门外语,可她还是瘫痪了”。有孩子写道:“张海迪姐姐不但学会了外语,还学会了针灸,她那么顽强地学习,终于瘫痪了。”也有孩子写道:“张海迪姐姐之所以瘫痪了,是因为顽强地学习,非但学会了多门外语,甚至学会了针灸。”还有:“张海迪姐姐是那么顽强地学习,不但学会了多门外语和针灸,最后还学会了瘫痪。”这样的试题,也是卢梭所反对的理性教育的试题。

王蒙教他的孙子时曾感叹道,现在的语文教育,语文教学和文学解读“把孩子教傻了”。王蒙的感叹也正是卢梭当年的感叹:“再没有谁比那些受过许多理性教育的孩子更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