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文物古迹活动(聚焦文物保护利用)(1)

文化遗产是传承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的重要文化基础,更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

2022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为“文物保护:时代共进人民共享”。文物见证了中华民族怎么样的发展历程,又是如何起到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快和北京文博一起,开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旅吧!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实物见证,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指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

今年6月11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下简称“遗产日”),主题为“文物保护:时代共进人民共享”,反映了文物见证时代风华、文物展现时代风采、文物滋养时代生活、文物助力时代发展的丰富内涵。北京市将以宣传贯彻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重点,聚焦学习领会5月27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突出喜迎党的二十大,策划开展形式多样的遗产日活动,更好展现文物工作成效。

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时代共进 社会共享

近年来,北京市以重要讲话为根本遵循,加强文物保护与传承利用,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遗产“金名片”,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首都特色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保护文物古迹活动(聚焦文物保护利用)(2)

2022年遗产日北京市主场活动于6月11日通过线上直播形式呈现,开启今年遗产日各项活动。北京市文物局联合中国文物报社共同启动寻找“北京最美文物守护人”宣传推介活动,以多渠道、多角度、多平台持续面向各区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地区世界文化遗产管理使用单位、北京地区各博物馆,征集、宣传、推广北京文物守护人先进事迹。另外,还策划推出11个小时超长直播的“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云讲堂,6大主题、11位专家,与观众共享北京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与感悟。

遗产日前夕,北京市文物局围绕正在进行的延庆区大庄科长城研究性修缮项目,邀请媒体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报道,展示了以长城考古为代表的长城研究性修缮工作取得的成果,展现出我市在长城保护工作“经验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有益探索。

保护文物古迹活动(聚焦文物保护利用)(3)

4号敌台考古前(左)后(右)对比

今天下午,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北京博物馆学会、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还将通过线上会议的方式组织开展“首都文化论坛”(第二期),围绕“博物馆如何影响市民生活?”的主题邀请专家进行交流研讨,助力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

保护文物古迹活动(聚焦文物保护利用)(4)

与此同时,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组织的“2022百年考古系列讲座”也将在今天下午拉开序幕,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刘国祥,和大家分享“红山文化玉器与中华五千年文明探源”,向公众普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汲取丰富营养,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北京艺术博物馆特别制作了万寿寺大雄宝殿佛像及十八罗汉佛像修复专辑,通过视频的形式向公众展示佛像保护和修复背后的故事,让观众通过佛像修复过程了解其制作工艺及其历史和艺术价值,体会传统匠人的伟大智慧以及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让文物从史书泛黄的记忆里鲜活起来,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

魅力中轴——亮点纷呈 助力申遗

全长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是城市的灵魂线、生命线。它决定了北京城市的整体空间格局和社会秩序,是北京老城的“脊梁”和“灵魂”,也成为中国现存布局最完善、规模最宏大、景观最雄伟、保存最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近年来,北京以中轴线申遗为抓手,积极推进重点文物腾退和周边环境整治,在老城整体保护和有机更新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2022年5月25日,《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由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自2022年10月1日起实施。该条例的公布实施,将在加强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促进北京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先农坛位于中轴线南段永定门西侧,与天坛遥相对应,这种布局也是城市设计中“中轴突出、两翼对称”理念的实际体现。6月3日,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在先农坛“一亩三分地”举办了“先农坛里识五谷端午耤田麦飘香”线上直播活动,通过作物播种、专家讲解等形式为公众科普农业知识、讲述地祇坛背后的故事,是讲好先农坛背后文化故事的一次有益尝试,后续先农坛将持续开展系列农耕活动。

保护文物古迹活动(聚焦文物保护利用)(5)

直播现场活动

今天下午,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办公室共同举办的“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将在线上启动。大赛将围绕“传承中轴文脉传播古都文化”主题,分“北京中轴线文化IP设计评选”“我和北京中轴线的故事”影像作品征集、北京中轴线文创产品评选等两大类、6个赛道,推动形成社会各界支持北京中轴线申遗的共识,促进公众积极参与中轴线文化保护和传承中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保护文物古迹活动(聚焦文物保护利用)(6)

十六区主题活动——遍地开花全民参与

遗产日期间,十六区相关单位也将围绕自身资源特色,开展系列文化活动60余项,覆盖各区及各世界遗产地,包括展览、活动、讲座及其他各类型宣传活动,如海淀区将结合“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开展“诗意三山五园,照焕古今同辉”活动;房山云居寺文物管理处的“《文物保护法》普法宣传”活动;西城区的“非遗演出季”云演播活动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各区纷纷借助新媒体技术开展线上推广活动,共计推出云展览、云直播、云推介、云表演、云讲堂、云竞猜、云赏析、云培训等8个类型30余个线上推广活动,在全市范围内营造走进遗产地、参与遗产日活动,参与遗产保护的浓厚氛围,将文化触角延伸至千家万户。

文物是中华文明的见证。中华民族创造了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5000年中华文明史,一直是我们骄傲自豪的资本。在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全市文物工作者肩负着重大责任和使命,文物事业必将在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中发挥更大作用,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来源: 北京文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