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问何花开不败,英雄创业越千秋”。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塞罕坝人撸起袖子加油干,在高原荒漠营造浩瀚林海,创造“沙地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彰显当代中国拼搏不息、奋斗不止的民族精神。电视剧《最美的青春》、《那时风华》志在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以动人故事和感人形象讴歌英雄、讴歌塞罕坝事迹,写活精神,写进人心,体现了“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的创作要求,具有标杆意义。

带走了电影史上最美好的一段岁月(再现塞罕坝精神)(1)

绿色明珠-塞罕坝

走进神奇的塞罕坝

塞罕坝的感人事例,是中国人不畏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使然,更是贯彻国家生态之路政策的忠实实践者。

如今的塞罕坝是绿树成荫,涵养了环京水源,是北方最大的森林公园,是人间奇迹!

带走了电影史上最美好的一段岁月(再现塞罕坝精神)(2)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

“塞罕坝”是蒙汉合用语,意为美丽的山岭,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内蒙古高原的东南缘,地处内蒙古高原与河北北部山地的交接处,地貌上界于内蒙古熔岩高原和冀北山地之间,主要是高原台地,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塞罕坝地貌上界于内蒙古熔岩高原和冀北山地之间,主要是高原台地,面积为20029公顷,主要景点有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塞罕坝草原、七星湖湿地公园等,被誉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历史上的塞罕坝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这里在金、元时期曾经是山水相依、绿树成荫,有“千里林场”之称, 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是清朝“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元1681年,清朝康熙帝在平定了“三藩之乱”之后,巡幸塞外,看中了这块“南拱京师,北控漠北,山川险峻,里程适中”的漠南蒙古游牧地。

带走了电影史上最美好的一段岁月(再现塞罕坝精神)(3)

木兰围场

康熙帝借皇帝“春搜、夏苗、秋狝、冬狩”四季狩猎的古代礼仪,同时锤练满族八旗的战斗力,实行怀柔政策绥服蒙古,遏制沙俄侵略北疆,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统一等巩固国家政权的多种政治因素,以喀喇沁、敖汉、翁牛特等部 “敬献牧场,肇开灵圃,岁行秋狝”的名义,设置了“木兰围场”,将“木兰秋狝”定为祖制。史学家称之为“肄武绥藩”。

随着清王朝历史的推移,因吏治腐败和财政颓废,内忧外患的清政府在同治二年(1863年)开围放垦,随之森林植被被破坏,后来遭遇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当年“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太古圣境和“猎士五更行”、“千骑列云涯”的壮观场面而不复存在。塞罕坝地区退化为高原荒丘,呈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

带走了电影史上最美好的一段岁月(再现塞罕坝精神)(4)

资料:沙化的塞罕坝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百废待兴,各地急需资金建设,但国家依然拿出一部分钱来,在这里兴建林场。当时第一代林场领导更是放弃北京、承德的户口,带领家人,自愿来到条件艰苦的塞罕坝安家落户,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大学生更是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塞罕坝。他们在这里克服寒冷、干旱、风沙,住最简陋的地窨子,用自己的青春热血,硬是被国外专家判了死刑的塞罕坝建起了世界上最大了人造林,创造了世界奇迹。

带走了电影史上最美好的一段岁月(再现塞罕坝精神)(5)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

1962年林业部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大唤起林场、阴河林场的基础上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1968年归河北省塞罕坝管理,成为省林业局直属单位),自此塞罕坝定名。

塞罕坝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用两代人的青春和汗水,营造起万顷林海,加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浓郁的满蒙民族风情,形成了国家一级旅游资源。

1993年5月,塞罕坝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A级旅游区”。

“绿色明珠”塞罕坝可不是传说,是传奇

塞罕坝的绿色奇迹,这里面倾注了围场人民和塞罕坝几代职工的心血和追求。

以“忠于使命、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绿色发展”为核心的塞罕坝精神早已根植围场大地,是全县、全场几代人追梦不止、艰苦奋斗、持续奋战的动力源泉。

围场人民数十年如一日,通过投工投劳、捐粮捐菜、抢险救灾等方式,累计为塞罕坝建设投入劳动总工日6000万个以上。

带走了电影史上最美好的一段岁月(再现塞罕坝精神)(6)

一棵松,又名“功勋树”

一棵松,又名“功勋树”。位于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红松洼自然保护区境内。可以说,没有“一棵松”就没有现在壮观的塞罕坝林海。

在围场人心中,最早让落叶松在塞罕坝大面积扎根的“老书记”王尚海,就是一棵挺拔的青松,王尚海的精神已深深植根于这片美丽高岭。

带走了电影史上最美好的一段岁月(再现塞罕坝精神)(7)

马蹄坑会战

马蹄坑会战。塞罕坝百万亩林海的起源。三天会战,造林516亩落叶松,造林成活率达到了90%。

带走了电影史上最美好的一段岁月(再现塞罕坝精神)(8)

资料:塞罕坝六女上坝

六女上坝。住马架子、地窨子,一待就是40多年。

夫妻望火楼。刘军、齐淑艳夫妇,在海拔1940米的大光顶子山上望海楼内,一守就是11年。全场有9座望火楼,其中8对是和刘军、齐淑艳一样的夫妻瞭望员,被誉为“森林的眼睛”。

“80后”夫妇。于士涛、付立华这对“80后”夫妇是几代塞罕坝务林人的缩影。转眼间,付立华到塞罕坝已经6年,于士涛扎根这里也有12年了,林场成了他们真正的家。

带走了电影史上最美好的一段岁月(再现塞罕坝精神)(9)

塞罕坝夫妻望火楼

塞罕坝每一棵树、每一个人、每一片土地都有故事。领略塞罕坝的美,更要读懂塞罕坝故事,弘扬塞罕坝精神,继续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壮阔征程中续写塞罕坝的绿色传奇和绿色奇迹的新篇章。

电视剧《最美的青春》:用真实、真诚、真挚书写家国情怀

《最美的青春》是由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中共承德市委、承德市人民政府、河北广电传媒集团联合摄制,中央电视台、承德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巨兴茂执导,刘智扬、何雨虹、赵恒煊、贾宏伟领衔主演,张子文、奚望、鲁佳妮、马赫、张胤哲、张思乐、孙仲秋、华娇等联袂主演的绿色青春剧。

带走了电影史上最美好的一段岁月(再现塞罕坝精神)(10)

电视剧《最美的青春》

该剧讲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冯程、覃雪梅为代表的18个来自全国各地的毕业生,与承德围场林业部等组成拓荒队伍,积极响应祖国号召植树造林的故事。

该剧于2018年8月1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并在央视网、爱奇艺、优酷视频同步播出。2019年5月23日,《最美的青春》获得了第25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中国电视剧提名。

央视一套于2018年8月1日播出《最美的青春》,先不论剧情如何,单看这一题材,貌似与年初的《感动中国》遥相呼应,向大家讲述塞罕坝人的奋斗历程。

在2017年感动中国的颁奖舞台,河北省塞罕坝建设者荣获2017年度感动中国年度团体奖。

在感动中国的颁奖典礼上简单的讲述了塞罕坝三代人奋斗在塞罕坝机械林场中,战天斗地爬冰卧雪,徒手种下112万亩人工森林,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百万亩人工林海,熔铸锻造了可歌可泣的“塞罕坝精神”。

《最美的青春》以真实事件改编,将默默奉献了几十年的塞罕坝人搬到了荧屏之上,让更多的人可以看到塞罕坝建设者们当年艰苦奋斗的历程。

带走了电影史上最美好的一段岁月(再现塞罕坝精神)(11)

《最美的青春》中主人公冯程

《最美的青春》中主人公冯程因为女友的关系放弃北京的生活回到了父亲当年抗日的地方,原以为塞罕坝是一片美丽的森林,没想到到了之后是遍地的黄沙,到了林业局才知道种树是“一年青两年黄三年见阎王”与冯程心中所想差距甚大。

塞罕坝原意是美丽的高岭,被晚清政府和日本侵略者砍伐一空,变成一片荒地。再想想现如今的塞罕坝,哪里还是塞上江南,水草丰美的绿洲?

短短几十年塞罕坝人将一片沙漠变为绿洲,其中付出的努力和艰辛数不胜数。也难怪塞罕坝建设者荣获感动中国集体奖,他们有这个资格,他们不负这个称号。像老一辈革命者建设者致敬。

带走了电影史上最美好的一段岁月(再现塞罕坝精神)(12)

《最美的青春》剧照

电视剧《最美的青春》这次获得“五个一工程”奖优秀奖,对总编剧郭靖宇来说,不仅是一个巨大的荣誉,而且更觉得奖项应该归属给每一个参与创作的年轻人,“是他们‘以艰苦致敬艰苦、以奋斗致敬奋斗’,奉献自己、付出辛劳,创作了这部描写‘塞罕坝精神’的《最美的青春》。”

《最美的青春》首播于2018年8月,是一部以河北承德塞罕坝为故事背景的现实题材作品。

郭靖宇表示,虽然承德当地人对于塞罕坝的故事都耳熟能详,但作为电视剧人,他深知真实的故事和人物恰恰是戏剧创作的阻力,“真实的事件很难写好故事、很难写成电视剧。”

带走了电影史上最美好的一段岁月(再现塞罕坝精神)(13)

总编剧郭靖宇

项目就这样搁置一年后,承德当地的创作者、该剧编剧之一杨勇和地方政府再次找到郭靖宇,这次他们不仅给郭靖宇带来了更多动人的故事,而且把塞罕坝的历史、地图等资料也一并找来。一看不要紧,郭靖宇意外地发现,塞罕坝林场其实自己童年时就去过,小时候他还从塞罕坝带回来过一束干花,那束干花在自己家里摆放了将近十年。“对一个创作者来说,很多创作上的‘灵感’或者说‘缘分’,都源于特别感性的一种刺激。因为勾起了这个回忆,让我一下子回想起了当年的感情”,郭靖宇说,为了加深这种印象,他带着创作团队专门去塞罕坝体验生活,他自己也在这次的阴差阳错中逐渐找到了故事的落脚点。

“我写这个戏之前最大的困惑是,我要设定一个什么样的男主角?他的精神支撑在哪里?”郭靖宇说,他思来想去,最后提炼出一个这样的主题:“一个人对故土的眷恋、对土地的热爱”,“我设定这个男主角虽然不是生活在塞罕坝,但是他曾经听他的父辈们讲过,这里水草丰美、梅花鹿可以随时拱开家门。但等到他回到塞罕坝,发现美丽的家园不在了,心中有痛,他想把自己曾经的美丽家园找回来。”

如何在真实的故事中进行戏剧化的营造创作,“是编剧的一个基本功”,“

带走了电影史上最美好的一段岁月(再现塞罕坝精神)(14)

塞罕坝林海

《最美的青春》所有戏剧化的设计,都是有原型为基础的。”像剧中大雪封山所有的先遣队员险些被饿死的情节,就是来源于真实故事。据他介绍,当时塞罕坝到了冬天,大雪突然封山,有个职工想要下坝办事,两人就一起下去。半路上就有一个被冻僵了,另外一位同伴就冒着风雪和生命危险,终于冲破了大雪找到附近的村庄,带着村民往回赶,在雪窝子里把人救出来。这个情节就被还原到了《最美的青春》中,感动了无数观众。

带走了电影史上最美好的一段岁月(再现塞罕坝精神)(15)

《最美的青春》真实拍摄场景还原

相对于一般的现代戏,《最美的青春》拍摄时遇到的一大难题就是场景问题。剧中主要场景的发生地是当时塞罕坝林场的场部,“这里要特别感谢家乡企业的支持,他们专门在塞罕坝重新盖了林场总部的景。”

带走了电影史上最美好的一段岁月(再现塞罕坝精神)(16)

演员贾宏伟有一场在雪地里光膀子的戏

雪景的取景也是大难题。拍摄大雪封山时,塞罕坝并没有下雪,剧组就专门找正在下雪的地方,最终找到了内蒙古的克什克腾旗。“演员贾宏伟有一场在雪地里光膀子的戏,女演员奚望有一场在雪地里穿红裙子跳舞的戏,这些是让我今天想起来都潸然泪下的情景,因为我知道那里有多冷”,郭靖宇说,剧组建议这两场戏演员们可以拍完全景后再在摄影棚里拍人物之后抠图,“但演员们坚持自己演、现场真演、坚持用真实状态去还原致敬那个年代。”

带走了电影史上最美好的一段岁月(再现塞罕坝精神)(17)

奚望在雪地里穿红裙子跳舞

“《最美的青春》真诚还原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细节,所有的演员很年轻,表演也都是真诚的。”郭靖宇总结,这部剧是一部“三真”作品,“真实、真诚、真挚”,最终印证了好的文艺作品能够经得起观众和时间的双重检验。

《那时风华》用塞罕坝精神颂唱青春之歌

《那时风华》是由李三林执导,蔡玉洁主演的电影,于2019年12月10日在中国大陆上映。该电影与电视剧《最美青春》看视兄弟篇,以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为背景,串联起多代人与林场解不开的情缘故事,围绕男女主的爱情故事,展现当年塞罕坝上老一辈造林人的艰难岁月,传递出光荣与梦想、希望与使命。该影片讲述了一个人类凭借超凡意志与残酷的自然环境相抗衡的故事:一群以郑百团、唐学燕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和以苏铁为代表的林业工人们,怀揣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伟大理想来到冰雪寒天的不毛之地塞罕坝,在这里展开了生与死,爱与恨,离开与坚守的较量与搏击。他们不忘初心、勇担使命,凭借心血和智慧,把荒芜的塞罕坝变成了绿色的大林海,用实际行动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带走了电影史上最美好的一段岁月(再现塞罕坝精神)(18)

电影《那时风华》

《那时风华》的故事很简单,就是讲述塞罕坝人造林、护林、营林的故事,但该片并不是高举高打的传记类作品,而是将这个题材通过青春的视角呈现出来,这是本片的基础核心,就是本文开篇那句被用到烂俗的短句,道理我们都懂,打算切合实际,那就难了。

电影的主演都是新人,且视角年轻化,能看出该片有这一点的科普性质,深入这个我们不太了解的行业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普及了塞罕坝精神。电影分为两条线索,从当代视角入手,先展示塞罕坝的成就,再以倒叙的方式去呈现两代、三代塞罕坝人造林、护林、营林故事。

带走了电影史上最美好的一段岁月(再现塞罕坝精神)(19)

《那时风华》剧照

而回忆中的往事才是本片最为动人的地方,该片详尽的笔墨的渲染唐学燕、李建设等六个姐妹主动请缨,放弃高考,怀着壮志雄心毅然奔赴塞罕坝,一片荒芜的土地上风沙四起,冷天雪地,缺水少柴,吃着煮土豆,林业工人们住着木板房,漏风漏雨条件艰苦。与狂风呼啸的大自然比起来,六位年轻姑娘的力量还是非常微小。

带走了电影史上最美好的一段岁月(再现塞罕坝精神)(20)

《那时风华》首映式

在这样的故事体系下,该片通过前后对比,先呈现今日绿树成荫的成就,再突出那个年代的艰苦条件,电影中无数心怀热血的年轻人来到黄沙飞溅寸草不生的塞罕坝,让他们将荒漠变为绿洲。这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也是一段在血与火中锻造的青春往事。也突出了林业工人们坚守奉献的信念。

如何还原当时艰苦环境下的人们的信念与精神呢?光靠展示拼搏精神其实是不够的,这也是本片以青春视角展开的原因所在。显然,只有把冲动模式从那些只会喊口号的大义,下放到普罗大众的基本欲求,一部电影才会真的贴近和俘获观众。

带走了电影史上最美好的一段岁月(再现塞罕坝精神)(21)

《那时风华》剧照

正如本片,爱情元素的点缀,成为《那时风华》的点睛之笔。女主角唐学燕的偶像是曾登上《人民画报》的下乡知青邢燕子,情理之中的爱上了勤劳低调又会拉马头琴的技术员苏铁,李建设和舒亚,苏铁和郑百团,同时喜欢上风风火火的唐学燕,也符合年代的审美和爱情观。可以说本片的故事角度,好似一代经典名作《青春之歌》,唐学燕这个角色,好似杨沫笔下敢爱敢恨的林道静,所以说该片将伟大的信念与世俗的情爱故事巧妙地缝合在一起。类似心理机制的构建,要好过无数口号和动人事迹,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谓之“接地气”。

带走了电影史上最美好的一段岁月(再现塞罕坝精神)(22)

《那时风华》剧照

这部《那时风华》侧重点是在这个艰苦的环境下,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完成自己的理想。这种青春、励志、热血和爱情类型的电影,其实符合行业类型片的一大特质,乐衷于讲述初心,最终回归本真。看似千篇一律,实际上总有新意,回味无穷。

带走了电影史上最美好的一段岁月(再现塞罕坝精神)(23)

《那时风华》剧照

这部《那时风华》同样如此,并没有为了励志而励志,也没有把工人们的辛苦裱装起来。影片从头至尾都围绕着主人公来进行人物塑造,生活、内心的方方面面。没有刻意的说教和拔高,当唐学燕、李建设等六个姐妹来到河北塞罕坝,为祖国的绿色事业奉献出宝贵的青春年华的时候,在青春的视角下,观众会先喜欢上主人公,继而对他们的故事——这些怀抱热血梦想的年轻人,产生由衷的憧憬。

带走了电影史上最美好的一段岁月(再现塞罕坝精神)(24)

《那时风华》剧照

生活不仅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样的故事,通过双线对比,以回忆展开,强化那只限于特定年代才会有的魅力。这样的情感不会令人产生爆米花焦糖刺激味蕾的那种瞬间愉悦感,取而代之的是这样有着特殊记忆的一群人所能品出的历久回味。这部电影大概是这句话的最好诠释了,什么叫做《那时风华》!远方,其实就是“心”的地方,无疑是更符合信达雅的标准。塞罕坝如今的绿水青山来之不易,是数代务林人接力写下的青春之歌奇,正所谓“一路风雨前程磨砺意志,半载苦乐同享铸就辉煌”,以这部电影,去寻找和致敬那被人怀念的青春传奇。

塞罕坝精神包含强大家国情怀的象征和隐喻


带走了电影史上最美好的一段岁月(再现塞罕坝精神)(25)

塞罕坝美丽的高岭

1、环境恶劣及艰苦既可能令人望而却步、知难而退,也可能令人斗志激发,在炼狱中砥砺磨炼、百炼成钢、凤凰涅槃,剧中主人翁及英雄群像们显然是后者。他们的行为给后世后人所昭示的就是这种功成不必在我,只在奋斗过程中的精神境界和格局。亦如片头曲的意境“岁月的蹉跎,点染沉默的山色,像祖先的静默,用肩膀承担重责,这一抹春色,映照风雨的萧瑟,似父辈的心火,用手开辟先河------”。 这种精神既传承于厚重久远的民族魂魄,也来自于建设新中国的主体意识。其思想内涵象征和隐喻的是无论个人还是国家民族越是面对困境、压力、苦难越是应该抗争、奋斗、勇往直前。所以建国初期的各种封锁和近年的遏制围堵都没能让中国屈服,相反中国在遏制、封锁、围堵中日渐崛起强大。强国之路不仅在器而且在道。

带走了电影史上最美好的一段岁月(再现塞罕坝精神)(26)

《最美的青春》人物聚焦

2、那一代人内心深处的信仰和使命是支撑他们在艰苦环境中的精神坐标和力量。“只有经历过炼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不仅是个人的明志也是集体的意志和宣言。《最美青春》女主人公覃雪梅的“我踟蹰着为了多年屈辱的历史,仍在这广大的山河中等待,等待着,我们无言的痛苦太多了,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这也许就是当年那些娇嫩脆弱远离亲人和家乡的女大学生们能够在荒芜人烟的沙海荒漠中执着坚守的精神依托和底色,他们自觉地意识到每个人平凡、艰苦的坚守就是为了民族和祖国。

带走了电影史上最美好的一段岁月(再现塞罕坝精神)(27)

《最美青春》剧中冯程

《最美青春》剧中个性孤僻的冯程本不想参与,但是架不住大伙的要求,吟诵了两句艾青的诗: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大家依依接诵: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最后由冯程满怀深情地吟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既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这既是冯程个人的情怀,也是大家心中的集体情结;这既是冯程个人三年坚守的内心力量,也是大家上坝吃苦的精神源泉和真实写照,是流淌在那一代人血液中的不朽基因。

带走了电影史上最美好的一段岁月(再现塞罕坝精神)(28)

《最美青春》剧中冯程

在异常艰苦的塞罕坝大家忍耐着、耕耘着、奋斗着、奉献着,甚至是牺牲着。在温暖而百感交集的音乐中回想他们走过的坎坷之路,历经的艰难困苦,这一内心升华的爱国情愫一点没有程式化、口号化的生硬感、违和感,久违的爱国主义在诗情浪漫中润物细无声,久违的集体主义在平凡的生活场景、琐碎细节中、大雪封路绝望断粮的相互扶助中自然弥漫、亲和而贴切,散发着浓浓情怀、淡淡暖意。一代人的命运、奋斗与家国情怀构成“青春最美的颜色,是稚嫩的春色,将爱汇成河,浇灌绿色”。

3、剧中知识分子与民众是社会和国家的建设者,他们少嘴炮多实干,知行合一践行理想,注重实践。他们是平凡的人,也有抱怨、害怕、懦弱、悲观、失望、退缩,自私;他们更是英雄,“那一个个倔强的生命,他们刚从现实中脱颖,他们又在梦想中前行”。知识分子只有在与社会的融入和镶嵌中才会真正有用武之地,才会真正建功立业,要治理社会先锻炼自己,多少年过去,伟人的论断依旧依然无法动摇。

带走了电影史上最美好的一段岁月(再现塞罕坝精神)(29)

《最美青春》剧照

从影片中的英雄群像中我们还能联想起不可计数的知识分子的杰出楷模钱学森、邓稼先、黄旭华、于敏、郭永怀、孙家栋、罗阳、黄大年、李保国、鈡扬……。他们才是真正的社会精英国家栋梁,因为有这万千建设者、牺牲者才有国家今天的成就和今人的福荫。今天的社会多一些英雄弘扬,多一些英雄家国情,多一些大情怀、大格局的气势磅礴。前辈的足迹是后人最好的楷模,社会的导向是年轻人最简单容易的取舍。塞罕坝精神不断穿越、弘扬,社会肌体才会有如浩瀚林海的基业长青。

4、打脸外国专家的结论,走中国自己的路。苏联专家在文献资料的论证中、走马观花的考察后极其不耐烦和大发脾气中为塞罕坝这种荒漠化地质条件下植树不可能成活已做枪毙性结论。而塞罕坝创业者没有盲从,终于成为胜利者。走自己的路,让专家去说吧。

带走了电影史上最美好的一段岁月(再现塞罕坝精神)(30)

《最美青春》剧照

作为第一代种树人及后来者,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光里,一刻也未曾忘记自己的使命,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荒漠上营造起万顷林海,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奇迹,打造出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森林”。其彰显的国家精神意义是改造环境与改造社会都不可固守教条、拘泥权威,应打破陈规在具体的科学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勇于创新锐意进取。

5、有一种青春力量,超越时空。《那时风华》讲述了一段有着时代烙印的青春爱情,以郑百团、唐学燕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和以苏铁为代表的林业工人们,怀揣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伟大理想,驻扎进了天寒地冻的塞罕坝。在这里,他们不忘初心、勇担使命,把不毛之地变成了高原绿洲,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也是在塞罕坝精神的见证下,他们相识相知、不离不弃,唱响了一曲萦绕青春与梦想的动人恋曲。

带走了电影史上最美好的一段岁月(再现塞罕坝精神)(31)

《那时风华》

一份爱情,因为信念的底色而格外纯挚;一段青春,也因为坚守的分量而更为恒久。影片故事灵感取自“六女上坝”的真实事迹:在国家号召进军着塞罕坝时,六位年轻姑娘主动请缨,放弃高考,怀着壮志雄心毅然奔赴塞罕坝,为祖国的绿色事业奉献出宝贵的青春年华。影片鲜活而艺术地再现了她们的经历和成长,展现了特有的青春张扬和朝气活力,一下就拉近了典型人物与观众和时代的距离。

片中如此,幕后亦然。几位挑大梁的青年演员,不仅格外珍惜塑造角色的机会,更深受塞罕坝精神的鼓舞,毫无保留地投入拍摄。从坝上到天漠,从黄沙漫天到冰天雪地,辗转各地都毫不退缩,历尽艰辛也毫无怨言,形成了与前辈们跨越时空的青春共鸣。

6、有一种无言挚爱,温暖时代。《那是风华》观众的交口称赞,纷纷表示,影片生动感人、鲜活丰满,是一个用国际视角讲述的中国故事,一个用当下视角讲述的历史故事,一个用怀旧视角讲述的青春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先进典型的故事化演绎,而且是一次极富视觉冲击力的艺术探索;不仅仅是一曲现实主义的壮歌,而且充盈着震撼心灵的浪漫主义情怀……

带走了电影史上最美好的一段岁月(再现塞罕坝精神)(32)

《那时风华》

影片中不仅有老一代造林人在艰苦岁月的相濡以沫,有新一代护林人在默默坚守的彼此付出,更有新新一代营林人因生态保护的共同理想而喜结良缘。他们虽然身处更纷繁的世界,也享有更优渥的条件,但是在祖辈事迹和精神的感召下,他们依然选择因为共同的理想追求而携手终身。从时间的流转到空间的变化,恒守唯一的,是那份同样的真爱情怀,是那份隽永的痴情不改。

塞罕坝精神,既是缔造“沙漠变绿洲”这一世界奇迹的精神动力,更是数代务林人以青春为笔、蘸梦想为墨写就的不朽诗篇。如今,一部《那时风华》,将这幅青春画卷向观众徐徐展开,期盼与广大观众高歌梦想、礼赞青春!

带走了电影史上最美好的一段岁月(再现塞罕坝精神)(33)

《那时风华》首映礼

7、值得一提的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古训告诫后人即使没有感恩、敬畏前辈劳作、奋斗、流血的伦理,也不该轻佻地泛滥系统的历史性的忘恩负义。所有国家民族的成就都是奠基于前人的奋斗积淀之上,都是站在前人、巨人肩膀上登高望远、坐享其成,前人的担当及付出赋予了今天岁月静好。

结语:

《最美的青春》、《那时风华》的成功给弘扬主旋律的英模题材、改革开放题材创作提供巨大启示,那就是一流精神指向必须与一流艺术魅力相辅相成。我们不可否定前人的功绩和牺牲,参天林海的长成非一日之功,泱泱大国的铸就非一时之力。前三十年与后三十年有交集、有接续、有传承。今天坐享广袤森林庇护之荫,该永远牢记前人栽树之累之苦之流血牺牲。

带走了电影史上最美好的一段岁月(再现塞罕坝精神)(34)

一部优秀的主旋律电视剧不仅要拥有坚实的主流价值观作精神支撑,也要采用观众喜闻乐见的戏剧艺术手法,只有这样才能让英模人物真正走进人民群众的内心。从这个意义上说,《最美的青春》、《那时风华》带给我们的是精神和艺术上的双重启示。

家国情怀是人皆有之的,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杆秤,一边满载着家国情怀,一边放置着对家国的思念,它沉甸甸地积压在灵魂深处,它神圣不容亵渎,它亦厚重,难以读懂,需要我们穷尽一生去解秘其中道理。

“江河心中澎湃,再听涛声依旧。”久违的经典,20多年后,原创音乐人张铭峰用于是续写了歌曲《涛声依旧》,命名《再听涛声依旧》,《再听涛声依旧》用自己全部的家国情怀续写久违经典的旋律。看了这两部影视剧,歌曲《再听涛声依旧》不经意把爱国、爱家、爱亲人的家国情怀悄然根植其中。那一句“耳边又响起久违的涛声,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告诉我们永远拥有爱家爱国不变的情怀。

带走了电影史上最美好的一段岁月(再现塞罕坝精神)(35)

音乐人张铭峰与《再听涛声依旧》

梁启超说“饮冰十日,难凉热血”。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无论从艺还是治学,一个人要想抵达高远的境界,就必然离不开家与国的滋养。从历史到现实,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家国大义,“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紧密相连。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家国,可说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原乡。

我们感恩拥有这样的心结,无论到达何处,心中总有一份惦念。我深信,即便是一个世界公民,心里也一定留有一个特殊的位置予以家乡,因为那里有他的根,有其他地方所不具备的东西。肖邦请求姐姐路德维卡帮他把心脏带回祖国也绝不是空泛的无稽之谈。还记得2008年北京奧运会中国拿了金牌第一,伴随着铿锵有力的国歌,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那一刻,虽然我不懂体育,也还不完全理解什么家国情怀,但我也还是用热泪盈眶表达了我对中国的情感,这是一种身不由己自然而然的感情流露。

注:文章资讯、图片、资料、部分评论来源于网络,仅供网友分享和参考,更多的传播一种大格局的家国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