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5日的下午,我国的相对湿度仿佛形成了干和湿两大阵营。几乎和胡焕庸线一样,划分出我国西北向干燥、东南向湿润的区间。

解释干旱伤害机制的假说(相对湿度一场文字游戏里的)(1)

为什么相对湿度差异如此巨大?为什么白色,也就是50%上下的部分如此少?非干即湿,彼此互斥吗?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视觉效果欺骗了你,夸张了干和湿的差别。在国际化标准的湿度图配色中,60%开始往上就是明显的冷色调,而30%往下就是明显的暖色调。中间过度色20%的区间也只占了1/5的概率。这种对比就会让大家产生干和湿是“非黑即白”的结论,但实际上是有缓慢过渡的。不太可能会出现我在这个县城衣服都晾不干,到了临近的县城干燥到嘴唇开裂的情况。

解释干旱伤害机制的假说(相对湿度一场文字游戏里的)(2)

其次,一南一北正有两个温带气旋影响着我国,北边是黄淮气旋,南边是江淮气旋,在两个气旋的影响下,我国东部被庞大的云系掌控(如上图所示),我国西部云就很稀少。云可以比较明显地表征当下湿度的多寡。

解释干旱伤害机制的假说(相对湿度一场文字游戏里的)(3)

而且,在干湿快速变化的区域,也就是华北南部这一带,此刻正有雨水光顾,雨水天气下,空气相对湿度会明显上升,水汽补充来源可谓是“简单粗暴”。

再者,相对湿度的概念本来就不完全是湿度做主,这可以说一场文字游戏,在特殊情况下,同一个地方可以同时达到既干燥、又湿润的状态。比如哈尔滨~

解释干旱伤害机制的假说(相对湿度一场文字游戏里的)(4)

17时的哈尔滨,相对湿度是69%。但感觉上就是湿润无比,很舒适么?其实不然。

相对湿度但含义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占“空气中能容纳的最多水蒸气含量”的比例!所以我们看到的湿度的单位并不是克/立方米,或者克/公斤,而是没有特殊单位,仅仅是个百分比。

这个百分比的数据,就和气温有着很大的关系了。一般来说,气温越低,这个概念里的分母(空气中能容纳的最多水蒸气含量)也就越小,相对湿度本身就容易越大。同样,温度越高,相对湿度就更容易变低。

解释干旱伤害机制的假说(相对湿度一场文字游戏里的)(5)

对于北方来说,当一场降雪来临,或者化雪的阶段,我们经常看到相对湿度能达到95%上下。但此刻空气中的绝对水份并没有那么多,而且我们看到的95%的高湿度,当进入有暖气、有炕的室内后,就变成25%以下了。

3月中旬过后,北方逐步停止供暖。那相对湿度和身体舒适度是不是就提升了呢?依然不是。相对湿度在人的皮肤和呼吸道的舒适度上来讲,是意义不大的。我们的皮肤、呼吸道就是一个个小型的“暖炉”,接触到的空气会被快速增温,比如皮肤会给空气加热到10度以上,甚至20度左右;呼吸道加热空气更是一举达到36-37摄氏度!

解释干旱伤害机制的假说(相对湿度一场文字游戏里的)(6)

从下面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出,哈尔滨4摄氏度的时候,即使相对湿度100%,每公斤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也只有5克上下,再计算当下69%的相对湿度,也就是3.5克左右。当这样的冷空气被皮肤加热到20摄氏度的时候,甚至呼吸道的36摄氏度的时候,湿度会变得多低,我们可想而知。

不临大江大河或海洋的北方地区,春、秋、冬三季都是比较干燥的,与其期待温度下降带来的相对湿度“虚”高,咱们不如多喝一杯水,多吃一根黄瓜。

笔者:丁满,气象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