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困惑及解决方法 海韵教育小学数学(1)

  任何学科的知识学习都伴随着问题的产生及解决,问题伴随着学习活动始终。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应坚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教师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将理论知识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充分挖掘教材内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传授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数学思想,给学生带来好的课堂学习体验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发现和探索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儿童时期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和身心发展规律开展“问题解决”教学,在讲解知识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问题解决”教学方法下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小学数学“认识角”这节课中,为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角的知识,教师可以结合生活情境开展教学,让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对这部分知识学习的兴趣:先让学生观看数学王国中漂亮的三角形娃娃这一动画了解什么是角,引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内容展开思考研究,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动画中,有一群三角形娃娃在欢快地跳着舞,突然一个三角形娃娃甩掉了一条边,教师向学生提问“这个三角娃娃怎么会少了一条边”,学生回答是因为它们调皮地跳舞把一条边给弄丢了,教师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并由此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三角形娃娃少了一条边就成为角,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是否存在很多的角?能否举例在生活中见到的角?有的学生举例五角星,有的学生举例书本,还有的学生举例桌椅,此时有的学生会提出问题,为什么角的形状不一样?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此时教师可以拿出教学用具活动角,通过向学生展示角的拉伸变换,让学生了解到角有大有小,像我们的课本、桌椅上的角是直角,直角等于90°,当一个角小于90°时,它就称为锐角,反之则称为钝角。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向学生引入学习内容相关的情境,引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探究,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带动下,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加深对教师所讲内容的理解,发展数学学习能力。

  二、开展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解决

  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在循序渐进中逐渐掌握知识,并使之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同样,学习也不是独立的,需要小组合作学习,以便从教师和同伴那里学到知识,增长能力。在“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帮助学生高效学习,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打破自己解决问题的单一思维,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更加全面、周到。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探究圆的周长引导学生体验探索过程,用科学的方法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猜测、验证、推理等数学方法。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如何测量硬币的周长,学生在小组交流讨论中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提出“滚动法”,可以让硬币沿直尺滚动一周,通过观察直尺上的刻度数得到硬币的周长。受学生测量硬币方法的启发,有的学生提出还可以先用水彩笔在硬币的周围涂上颜色,然后将硬币在白纸上滚动一周,白纸上留下的痕迹就是硬币的周长;有的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缠绕法”,用细线缠绕硬币一周,打开拉直细线即可得到硬币的周长。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探讨,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寻找科学的探究方法,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科学思想和方法,有效地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到了在猜测、验证和推理等方法指导下解决数学问题的乐趣。

  三、巧妙设置“陷阱”,鼓励提出问题

  学贵有疑,疑问是学生知识学习的动力,是激发学生不断前进和探索的前提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从中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使自身的教学方法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尤其是在“问题解决”教学策略下,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当对某一个知识点存在疑惑或对教师讲解的内容有不同看法时,都可以大胆进行发言,将自己的观点或想法表达出来,做学习的主人,保持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可以给学生设置“陷阱”,让学生敢于挑战教师的权威,不把教师所说的一切都奉为正确,培养学生大胆提问、敢于质疑的精神。例如,给学生一道数学题:在一个正方形的池塘四周种树,每一边种10棵树,池塘四周总共种40棵树,询问是否有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学生开始时保持沉默,但在短暂的思考和计算后,有的学生提出质疑,指出教师的解题方式不正确,正确的答案应该是36棵树,教师让学生在黑板上进行演算,让学生向全班同学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在这位学生的演算下,其他学生都学到了正确的解题方法,教师对这位学生进行鼓励和赞扬,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应在学习中积极动脑,发现问题时要第一时间与教师、同伴进行交流。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虽然知识储备比学生多,但在解题时难免会犯一些错误,因此在学习中学生要擦亮双眼,勤于动脑,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出真理。

  四、加强实践锻炼,提高解题水平

  数学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和能力是其数学学习效果的显现,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注重书面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数学理论知识而不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只是停留在课本上,而不能转化为自己的能力,造成无效学习。在“问题解决”教学策略中,教师除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外,还要有意识地在教学中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正确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例如,在学习“分数四则运算”时,部分学生在解题时经常弄混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严重影响做题的正确率。为了让学生正确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类推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计算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运算时用特殊符号标出运算顺序。在引导学生明确正确的运算顺序后,向学生总结分数四则运算的秘诀:有括号的先算小括号,再算中括号;没括号的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同级从左往右运算。这些运算技巧,能让学生快速解决数学问题,提高运算的效率和准确性。

  对“问题解决”教学方法的探究和实施,能使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时俱进,更适合学生知识学习和发展规律,做到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创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真正实现数学学习过程与结果并重。相信在“问题解决”教学方法之下,学生可以真正地解放头脑和双手,发挥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