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流行的中产阶层定义,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啥叫中产阶层?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啥叫中产阶层(关于中产阶层的各种定义和指标体系)

啥叫中产阶层

国际流行的中产阶层定义

中产阶层的定义和指标历来是有争论的。瑞信报告出台之前,国际上流行过两套指标。较早的指标重视中产阶层赖以存在的根基。马克思生活的19世纪,中产阶层的根基是经济产权,小雇主是传统意义上的“老”中产阶层,夹在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进入20世纪之后,属于白领阶层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迅速增长,被称为“新”中产阶层。到了20世纪后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信息时代来临,第三产业迅速扩大,促进了新、老中产阶层的进一步发展和重组,小产权、管理权、专业技能成为进入中产阶层的三条并行的渠道,而高等教育往往成为敲门砖。简言之,自雇、白领、高教、稳定的中等收入、相应的生活方式等五大特征,成为划分中产阶层的主要指标。

当代发达国家的总趋势是,人们对于经济资源占有的有无差别越来越模糊,代之而起的是经济资源多少的量的差异。这就引发了许多学者,特别是经济学家,倡导用收入来测量中产阶层,而如何确定中产阶层收入的上下限,成为专业研讨的焦点。收入分布的特征是,从零收入到收入中位值人数迅速上升,但是超过中位值以后人数缓慢下降,从高收入到极高收入的人数越来越少,为此收入的统计分布是右偏的。所以,经济学家通常以收入中位值乘以高低百分比来确定中产阶层收入的上下限。比如,美国皮尤民调研究中心的中产阶层收入的上下限,是各州收入中位值的 67%-200%。根据这个定义,2013年美国中产阶层的收入标准,最高的是马里兰州(48322美元-144966美元),最低的是密西西比州(25309美元-75926美元)。

瑞信报告首次提出中产阶层的财富指标,这在根本上是收入指标的翻版,原因有二。一是,财富与收入高度相关;高收入才能积累财富,而高财富都是高收入(投资利润和储蓄利息成为主要收入来源)。二是,瑞信财富指标的下限是收入中位值的2倍,上限是20倍。虽然如此,瑞信关于中产阶层的财富指标是有意义的。市场经济是不确定的经济制度,年失业率一般是3%-5%,经济危机年头迅速上升到8%-15%。所以,使用财富指标可以避免由于失业而导致的收入缺失,对中产阶层规模的估算更趋稳定,更接近实际。

中产阶层的理论含义

如果人类的基本目标是生存、享受、发展,那么,保障生存是首位的,因为生计有余才能进而争取享受和发展的自由。理论上,一个社会可以区分四大基本阶层。第一,一部分人缺乏吃、穿、医、住、行等生活必需品,不能保障生存,饥寒交迫,度日如年,这是社会的贫困阶层。第二,通过劳动获得生存保障,拥有生活必需品,但仅此而已,缺乏享受和发展的自由,这是社会的劳动阶层,或称温饱阶层。第三,人们的劳动所得不但可以保障其生活必需消费,而且有稳定和充分的盈余去争取享受和发展的自由空间,这就是社会的中产阶层。最后,少数人通过盈利、租金、权位等方式来维持富足的生存,选择奢华的享受,获取稀缺的发展机会,为此形成了社会的上层阶层。

上述四大基本阶层中,中产阶层的社会意义极其特殊。微观看,如果个人和家庭能够维持稳定的中等生活水平,那么他们不但有了生存保障,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享受和发展的自由。就像我国的小康理念,是可望又可及的,其结果是身心健康的人口,既有努力向上的空间,又有不断作为的潜力。宏观看,一个国家如果能够保持一定量的个人和家庭拥有稳定的中等生活水平,并且不断扩大这个体量,社会整体的消费力将得以提升,经济持续繁荣,政治保持稳定,社会和谐共存。

在市场经济社会,追求中产阶层生活方式是众望所归的。以美国为例,这个自称“中产阶层的社会”,是否实现了“美国梦”的生活方式有六大标志。一是一套自有住房,目前三分之二的家庭有能力达标。二是一辆靠谱的自驾车,85%的人做得到。三是有能力送孩子上大学,这是个麻烦,虽然85%的高中毕业生有机会上大学,最终获得本科学位的只有34%,而80%需要贷款交学费,债务沉重。四是退休后生活有保障,这一点大多数没有问题,但是保障水平的差异巨大。五是医疗保险,奥巴马政府努力推动的全民医保,就是为了满足这一需要。六是有工作余暇和资金能力带领全家度假,到美国各地旅游,去欧洲观光,现在又增加了中国。能够实现上述一个梦想不难,但是实现所有梦想的个人和家庭有几何?美国《综合社会调查》表明,从1972年到2014年,40%-51%的美国成年人认为自己是中产阶层;而根据瑞信报告的财富指标,美国中产阶层是成年人的50%,两个比例十分接近。

测度我国中产阶层的不同视角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1970年代末,国民经济几乎走向崩溃的边缘,全国绝大多数的工人和农民属于贫困阶层。国有企事业干部和工人,有稳定的职业和中等收入,有学者认为是毛泽东时代的准中产阶层。改革开放引发了阶级结构的迅速变化,工人和农民两大群体内部分化,专业技术和知识阶层地位先降后升,管理者阶层处于优势地位,个体户和私企老板快速增长,产权所有者逐渐成为稳定的社会阶层,中产阶层的规模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迅速增加。

关于我国中产阶层的定义和指标,引发了学术争鸣。一种普遍的认识是,中产阶层是那些拥有较高文化水平、中等以上收入水平、从事白领职业、具有消费品味的群体。认知中产阶层的核心含义不难,但是有效而简洁地界定它不容易。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城乡差异、地区差异、行业差异的现实存在,要求我们从国情出发研究中产阶层的生活状态,而市场化、全球化趋势又要求我国的测量指标与国际接轨。基于这些认识,我们简述界定我国中产阶层的四种选择,旨在推进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完善。

第一,特征论。以白领职业为主要依据,辅以高等教育和产权占有状况。以特征论估计的我国中产阶层的规模,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强认为不超过15%;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春玲认为约30%,其中以新兴白领为主的核心中产约8%;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则指出,2010年为22%, 2020 年将达到 35%-40%。

第二,收入论。以收入为唯一测量指标,既简明易操作,又与国际接轨。以收入论估计的我国中产阶层的规模,数据不同,标准不一,结果有别: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李实认为2009年已经达到30%;国家发改委课题组认为2010年已经扩大为37%,保守的估计是接近20%。

第三,财富论。以财富为唯一测量指标,可以借鉴的是瑞信报告,该报告估计我国的中产阶层是1.09亿,占成年人口10.3%。这个选择强调经济积累内涵,避免收入的易变性,与国际接轨,但是对于我国来说,财富数据的收集比收入更困难,所以当前的适用性存疑。

第四,结构论。中产阶层是一种稳定的生活方式。基于此判断,本文作者提出“1 3”的结构论。其中的“1”是指稳定的生活根基,包括稳定的职业、稳定的中等收入、稳定的自有住房,保证稳定的温饱不受挑战。结构中的“3”是指保障性(医疗、养老、伤残、失业等保险)、享受性(娱乐、消遣、休闲等消费能力)、发展性(知识、技能、专业资格、子女教育的投资)。结构论聚焦稳定的中产阶层生活方式,所要求的指标体系有待建立。

(作者为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系终身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李颖晖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编/周素丽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