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什么是裹束?

一 裹束是什么意思?

这是三级课程的第一课,这个学期的主题是"裹束"。

"裹束"是什么意思呢?以前我也讲过一些,这个学期将会深入讨论。

"裹束"这名词,来之于《玉堂禁经》:"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三者兼备,然后为书;茍守一途,即为未得。"

"裹束"是书法三大要素之一,也是最后一步。历史上讲到"裹束"的著作很少,除了《玉堂禁经》,另一篇就是卢携[xie2]的《临池诀》。

张怀瓘是盛唐时人,卢携晚一百多年,是晚唐时人。他做过唐朝的宰相,政治地位很高。他想学书法,但没遇到好老师:"小子蒙昧,常有心焉,而良师不遇,岁月久矣,天机懵然。""天机"就是书法的秘密,找不到好老师,卢携是靠自己读书研究:"因取《翰林隐术》、右军《笔势论》、徐吏部《论书》、窦臮《字格》、《永字八法势论》,删繁选要,以为其篇。"他把一些论书法的著作,选出重点,写成《临池诀》这篇文章,其实就是他学习书法的心得。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第01节(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1)(1)

卢携从这些著作中总结出八条要点,其中三条是:第一,用纸笔。第二,认势。第三,裹束。唐代书籍传播主要靠手抄,手抄本难免彼此有点不同,这三句话和《玉堂禁经》大同小异,书法就是这三要素。

这是唐代第二篇著作讲到裹束,出之于一位宰相之手,可谓证据非常确实。

其实"裹束"对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写"永"字已经做过了。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第01节(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1)(2)

你看,书法第一用笔,"九用"就分布在"永"字八个点画中。

然后我们学会了看笔势,一级课程第39课中已经提到,"永"字可分为四个笔势。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第01节(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1)(3)

这里有单一笔势,也有复合笔势,一点是右侧势,然后是钩努势,蛇头势,交争势。

最后把四个笔势合在一起,放到各自的位置上,一个"永"字就出来了,这就是裹束。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第01节(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1)(4)

我跟大家讲过两步成字,点画组成笔势是第一步,笔势裹束成整字,就是第二步。

二 筋节是裹束的根本

但要注意,"永"字八笔都是点画,就裹束的本意而言,它不是着眼于点画,而是着眼于筋节,筋节是裹束的根本。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第01节(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1)(5)

我在一级课程40课介绍过骨肉筋节等点画的元素。所谓"筋",就是笔锋的轨迹,那是笔锋走过的道路,习称大圈。大圈只要用一根线就表现出来了,就好像你要表现中国高铁的路线,也只需要几根线就可以了。所谓"节",就是调整笔心的地方,习称小圈。有些是明节点,有些是暗节点。有些明节点往往可以事先决定,好像"永"字,有些明节点我们写之前就心中有数了。但有些节点是书写中临时调整的,有需要就加一个,好像开车时时调整方向盘一样。

临帖写字,先看筋节。有些字很简单,如王羲之这个"人"字,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第01节(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1)(6)

交争势,撇捺弯曲度很小,几乎都是直线。明显的小圈就是一撇起笔处,这是两圈蚕头写法。那为什么捺笔两头细、中间粗呢?当然是侧锋的分数不同,中间有下蹲的动作,但这动作跟筋节没有关系,只是加了肉。

《阴符经》这个"人"字 ,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第01节(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1)(7)

大圈还是交争势,撇是走七号位,捺是九号位,大圈就是7-9,这是大方向。但我们看到这里撇捺都是明显的弧线,这是因为运笔时动了手腕,不断地调整方向,所以产生了很多节点,线条也就是因为这样从直线变成了弧线。所以筋节各有作用,大圈决定基本的方向走势,小圈可以影响路线的曲直。

我们以前比较过早期真书和后来真书、行书之间的不同。早期真书用笔比较简单,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第01节(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1)(8)

一个"一"字,大圈筋就是水平一横,最后重蹲,顿笔收尾,形成一个节。后来书法用笔动作增加了,如《兰亭序》的"一"字,起笔多了一个节,写出来效果就比较好看。

再举个例子,"天地玄黄"的"玄"字,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第01节(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1)(9)

大圈两个笔势,上面是奋笔势,下面是蟠龙势。但具体行走这两个笔势的时候,小圈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智永草书"玄"字节点很多,点画分得很清楚。所谓草书点画如真书,智永是做到了。孙过庭行笔较快,但基本的转折都在。怀素急于表现大圈,写出来好像一个"立"字,颜真卿批评他没有真书的根柢,确实是这样。其实就是小圈的运用不好,只写了一个大圈。

简言之:

■筋是大圈,节是小圈。

■筋是笔锋运行,节是调整笔心。

■裹束筋节,就包括了行笔和调锋。

三 筋节的表达

以前我们写"永"字,我建议大家先写中线,所谓中线,就是把大圈和主要的小圈裹束起来,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第01节(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1)(10)

这样,一个"永"字基本形状已经确定了。所以,裹束了一个字的筋节,就把基本架构肯定下来了。但这个字有没有写完呢?当然没有,这是个半成品,你不能这样交货。"永"字除了筋节,还有其他要素,如骨肉。右面这个是筋节加上了骨肉的,这就好看多了。但这时骨肉遮盖了筋节,或者说骨肉装饰了这个结构。

简言之:

■在书法中,筋节不是直接表达的。

■表现筋节可以用尖锋,也可以用侧锋。

■骨肉是线条的外表,筋节是内部的架构。

就像地图上选定了一条路,你可以开汽车,可以骑自行车,也可以步行。

3.1骨肉

有关骨肉,我们讲过多次了,一级课程40课,我已经讲过尖锋线和侧锋线。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第01节(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1)(11)

东晋时代,虞安吉已经认识到"一支毛笔两个锋","横毫侧管"是写侧锋线,越侧肉越多。"竖管直锋"专写尖锋线,完全垂直就是纯骨线。

· 骨线和肉线

譬如一个"天"字,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第01节(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1)(12)

大圈由奋笔势和交争势所组成,这是筋。筋上有调锋点节,数量不一定,看需要,通常点画的两头都有节点。确定了筋节,"天"字的架构已经有了。这时候你可以选择,用尖锋线还是侧锋线表现这个架构,写出来瘦一点,还是肥一点。你看这两个字,王羲之骨多,智永肉多。

又如草书"名"字,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第01节(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1)(13)

两个笔势,先写两撇向背势,然后一个竖笔势。确定大圈只需要一根细线,真正写起来就有骨线和肉线之分。表现筋节这个架构,王羲之用笔分数少,智永分数多。王羲之笔心比较直,智永的笔心比较侧。

但是你别误会王羲之只写骨,智永只写肉,好书法是骨肉相济,王羲之和智永都做到了。如王羲之《远宦帖》两个"多"字,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第01节(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1)(14)

一个是骨多,一个是肉多。这两个字大圈是一样的,贯鱼势加交争势,但节点形状相差很大,粗细也不同。从这里可以看到王羲之的运腕动作很大,这样可以灵活地发挥两个笔锋的性能。但从裹束的角度说,粗细只是表达筋节的方式有异。

历史上有些书法家偏重于骨线,如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是他的代表作,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第01节(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1)(15)

可以明显看到这一个特征。历史上评他"或师逸少之法,而瘦硬有余",逸少就是王羲之。

褚遂良的弟子薛稷,也是用笔纤瘦一路。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第01节(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1)(16)

因为用笔竖管直锋,近于五号位,所以便于八面出锋,就可以减少小圈。不过,这一路容易写得好像钢笔字,这是要小心的。

受褚遂良、薛稷影响,宋徽宗创造了瘦金书。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第01节(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1)(17)

瘦金书又称瘦筋书,笔画瘦得等于一条筋。但宋徽宗用一种特殊的节点来平衡瘦硬的线条,我将来会讲到。

也有人专写肥字的,北齐水牛山"文殊"两个大字,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第01节(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1)(18)

这是隶书向真书过渡时期的作品,侧锋用得多,收笔时扶直笔心就困难,但他写得点画厚实,肉多而没有墨猪之感,这是很不容易的。

苏东坡是斜执笔,所以他的作品侧锋非常多。这是他写的《宸奎阁碑》,你可以看到这一特点。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第01节(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1)(19)

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说话很直白。他说自己小时候,"以书拙闻于乡里"。有一个同乡翟同甫书法不错,包世臣向他请教。同甫也不保守,教包世臣临苏东坡《西湖诗帖》,理由是苏字肥,肥容易掩盖丑。

其实是不会调锋,把小圈抹掉不让人看见,以前有一种招牌字就是这样写的。包世臣练习了两个月果然有效,和同甫差不多。后来他创立清代碑派的理论,强调"以笔毫平铺纸上"纯用侧锋。

最好当然是骨肉相济,你看《阴符经》这个"天"字,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第01节(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1)(20)

就做到了这个要求,有骨有肉,而且大小圈非常清晰流畅。

相比之下,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天"字,用笔就平淡得多,粗细一致,全部是侧锋线。智永这个"天"字,一般人都可以写到,《阴符经》这个"天",一般人肯定写不到。

3.2 皮血

如果你要求更高一点,好线条还讲究两个元素,一个是皮,一个是血。

"皮"古籍中常称之为"肤",但"肤"有两个意义:《玉篇·肉部》:"肤,皮也。"《广雅·释器》:"肤,肉也。"所以说"肤"可以指皮肤,也可以指肌肉,看用在哪里。为了避免误会,我就直接用"皮"。

清代周星莲《临池管见》说:"字有筋骨、血脉、皮肉,神韵、脂泽、气息,数者缺一不可。"这书法中的"皮"是什么呢?

"皮"是指线条的轮廓,边缘,就是墨和纸张的交界处。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第01节(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1)(21)

笔锋和纸面的摩擦力大,两边就毛,如果轻轻地在纸面飘过,两边就光。毛,经常给人有力的感觉。

包世臣说:"纸墨相接之处,仿佛有毛……" 沈尹默先生注意到这一论述:"所以包世臣说书家名迹,点画往往不光而毛。"

现代书法家王蘧(qu2)常先生,用笔经常有这样的效果,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第01节(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1)(22)

看起来好像老树枯藤,给人笔力苍劲的感觉。

把线条两边拉毛,跟墨汁浓度也有关系,所谓血法,就是研究用墨的。

早在汉末,蔡邕的《九势》中已经这样说过:"下笔用力,肌肤之丽。"肌肤要漂亮,就是靠力度来实现的。困难是毛笔是软软的,怎样传递力量要靠一股巧劲,不经过长期练习是做不到的。

四 广义的裹束

现在我们知道,写好字通常要注意六个元素:筋节,骨肉和皮血。筋节是结构,骨肉皮血是表现这个结构的。

简言之:

· 狭义的裹束等于大圈加小圈,这是指筋节。

· 筋节要通过骨肉皮血来表现。

· 广义的裹束,包括所有这些因素。

后面的课程,就针对每一个因素,进行深入的讨论。

谢谢。

本节要点:

· 裹束是两步成字的第二步。

· 筋节是字形的内在结构。

· 骨肉皮血是表现筋节的。

复习思考:

· 这是《阴符经》中的"夜"字,请分析它的笔势,然后把筋节图写出来。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第01节(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1)(23)

· 如果尖锋线很细,那这根线条究竟称它为骨线,还是称它为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