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国家主席在总结五四精神时提到了“爱国、进步、民族、科学”的四大精神。当下,科学精神尤其重要,在中华民族最接近伟大复兴的时代,我们特别需要秉承科学精神建设科技强国。科学精神是什么?如何传承?前不久召开的中国科协第375次青年科学家论坛——“科学精神的传承与挑战”,与会者进行了热烈的研讨。现将主要观点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科学精神离我们多远(科学精神的传承)(1)


用“五四运动”科学精神建设科技强国

发言嘉宾:李晓轩

职务: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研究员

2019 年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五四运动”100周年。百年前,在仁人志士为中国找出路的过程中,找到了“德先生”和“赛先生”,并以此作为向西方学习的要旨。国家主席在总结五四精神时提到了“爱国、进步、民族、科学”的四大精神。当下,科学精神尤其重要,在中华民族最接近伟大复兴的时代里,我们特别需要秉承科学精神建设科技强国。


近期,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致使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我们更加感受到先进科技对中国的重要性,贸易摩擦的实质是对科技制高点的争夺。百年前为寻找中国出路,我们选择了“赛先生”;百年后虽然中国的科技有所发展,改革也大有成就,但仍需要进一步反思“是否真的学到了精神内涵,掌握了原创科技”。当前,国家已踏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我们需要有更多的原创科技成果,通过科技创新为国家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动力。没有千万科技人员所树立起追求卓越、矢志不逾的科学精神是做不到的。


青年华罗庚的科学精神值得学习

发言嘉宾:徐伟宣

职务: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研究员


华罗庚是世界公认的伟大数学家,是中国多个数学分支的开拓者。他在青年时就表现出了宝贵的科学精神。


首先是敢于反思和不盲从的精神。华罗庚在初二的时候(13岁),作文老师要求写读胡适《尝试集》序诗——“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此言未必是,我今为之转一语,自古成功在尝试”——的感想。华罗庚写的读后心得很简单,他说胡适文中前一个“尝试”和后一个“尝试”概念根本不同:前一个“尝试”是只尝试一次,后一个“尝试”是尝试无数次,华罗庚认为胡适混淆了两个概念。从中我们能看到一个13岁孩子的质疑精神。


第二是勤奋和追求卓越的精神。班门弄斧是批评那些无知又好卖弄的人,可是华罗庚刚好相反,提出“弄斧必到班门”,意思是要想提高学问必须要面向前沿研究。他在1980年写了一首诗:“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树老易空,人老易松,戒空戒松,从实而终。”他有一个名言:“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1979年,钱伟长先生在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上对孩子们说,他每天5点多起床,在清华的校园里看书、背英语,自以为去的很早,却每天都看到华罗庚比他还要早,已经在校园里念书念了好久。大科学家能够有成就,勤奋积累是最基本的。


第三是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对于如何读书,华罗庚指出,第一要选择一本好书,不要浪费青春;第二不仅要记住结论和道理,最重要是体悟作者的思维过程。他还告诫弟子们要学会“想书”,就是不要总看结论,先去想如果是你怎么做才能得到结论。带着问题去看书会很快看到它的精髓。华罗庚对读书的方法论有一句精辟的归纳:“读书要由厚到薄,由薄到厚。


践行和弘扬著名科学家的科学精神

发言嘉宾:刘则渊

职务:大连理工大学,教授


门捷列夫在制作元素周期表过程中体现出了他的科学精神。苏联科学史学家凯德洛夫在其所著《伟大发现的一天》中描述了门捷列夫发现并制作出元素周期表的经过。1869年3月1日,门捷列夫在长期思考以及灵感和运气的共同作用下,绘制出了第一个元素周期表。接下来,门捷列夫把表中对元素的分类改成了对元素的系统性排列。进而,随着他所预测的元素被逐一发现,最终发现了元素排列的周期规律。从元素分类到元素体系,再到元素周期律的三段过程中,门捷列夫采用了上升法、综合法和比较法等科学方法,体现出了科学精神,最终厘清了元素间深层次周期律,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科学家李四光特别重视辩证法在科学中的作用。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4 岁到日本留学前改名为李四光,以显示他报效祖国、光照四方的精神。李四光早年的思想认为东亚的构造叫新华夏构造,在新华夏构造的一些凹陷地带有储油和生油的条件,而不在乎陆线存油还是海线存油。解放初期毛泽东主席征求他意见时,他认为中国的石油远景就在东部,应该战略转移,关键问题是怎么找。最后在大庆的东北,靠近西部凹陷地带突起的地方找到了工业油和一系列的大油田。时任总理周恩来说李四光是一面旗帜,对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科学思想受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1955年,在座谈会上,有人问钱学森对科学研究有什么体会;钱学森说,要努力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回国学了一些新的哲学著作,使过去自己在科学研究中一些方法上的体会,在辩证唯物主义中找到更完整的提法,很多过去自己不清楚的问题现在清楚了。钱学森跟随时代的发展,回到祖国以后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思想。希望青年科学家可以学习和践行贯穿钱学森一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精神,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而努力奋斗,做出自己无愧于新时代的贡献。


科技伦理与科学精神均不可或缺

发言嘉宾:李伦

职务:大连理工大学,教授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能没有世界领先的关键科技,而科技伦理和科学精神在此过程中不可或缺。科学精神外化于实践,科技伦理是内化的规范。当前,学术共同体成员可大致分为3类:第一者是习者,将他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第二者是师者,将他人知识传授给他人;第三者是作者,向他人提供自己的新知。中国当前已成为论文发表大国,但尚未成为科学强国,这表明中国仍然缺乏大量开展原创工作的作者。中国学界最大的危机也许是:我只是一个习者,或至多是一个师者,但常常以为自己是一个作者。在这种虚幻作者意识的笼罩下,科学事业表面上看起来一片繁荣,实则不然。虚幻的作者意识严重阻碍了中国科学的发展。中国科学需要越来越多的创新人才,越来越多的秉承科学精神的作者。


目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决定组建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是一个重大举措,对推动科技伦理在制度化和科学精神的传播具有重大意义。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发言嘉宾:姜雪峰

职务:中国化学会,研究员


在生命中,硫非常重要,蛋白质二级螺旋结构经常用硫桥来稳定结构,传递遗传密码。我在研究硫化学的过程中,对于科学研究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深有体会。


一方面,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集中体现在 1965 年,中国合成人工牛胰岛素成功。这个工作是由上海生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3家单位合作完成的。当时全世界有多个国家的多个小组在做牛胰岛素的合成研究,但是都没有突破,最终是中国人首先攻克了难题。现有的胰岛素药物都是基于牛胰岛素和人胰岛素的改造。牛胰岛素的合成对后来糖尿病的治疗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当年,这份意义重大的工作发表在国内杂志上,而非国外刊物,但研究成果却给中国学术界带来了世界性声誉。


另一方面,世界舞台上的成就让本民族科学家更有底气,发展步伐走的更坚实。例如,我们做的硫化学成就不断得到国外认可,4个发展出来的反应被 OCP 连续收录,建立了解决硫化学中的恶臭和稳定性问题的模型,能够简便地构建对环境友好的含硫分子。中国科学家踏实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断深入开展硫化学前沿研究,就会不断靠近国际学界的中心,被国际上的科学家所关注。


“求是”精神激励我们攀登科学高峰

发言嘉宾:徐翔

职务:浙江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


从狭义上看,科学精神指的是科学家的精神气质,包含科学的态度、方法、作风等因素;从广义上看,科学精神指的是由科学性质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活动和科学成果中的思想或理念,是从科学中凝练和提升出来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体系,科学精神的精髓就是求是精神。由浙江大学“求是”校风所衍生出的具体科学态度应该包括:不盲从,不附和,以理智为依归;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整饬毫不苟且。上述“求是”的精神和态度,不仅为万千学子所遵循,而且一直为科学家们所称颂,即使在和平年代,以求是精神为代表的科学精神、牺牲精神、革命精神、奋斗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依然激励着我们攀登科学的高峰。


发挥榜样力量,促进科学精神的传承

发言嘉宾:陈悦

职务:大连理工大学,教授


什么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百年来在中国有没有变化?古往今来,爱国、求实、讲究科学方法和高尚的人文素养是中国科学家身上的关键词。他们有情怀、有担当,勤奋探索、追求真理,又有在艺术和美学方面的高尚品味,不武断、不蛮横。这是中国科学家不变的科学精神。变化的是科学家精神的表现方式。百年来,中国科学家精神从奉献、隐忍、情怀、踏实、不计其功、运筹帷幄转变为发声、表现、建立话语权、发挥世界影响力。老一辈科学家身上所体现的质疑、刨根问底、诚实和讲究科学方法正是科学精神的生动写照,但归结为一点是热爱科学。


发挥榜样力量,可以促进科学精神的传承。生活中最佳的榜样是老师、父母和学术共同体,耳濡目染地将科学精神传承下去。为应对科学精神传承过程中的挑战,需要科技界、社会、教育三方共同努力攻克。科技界应当研究如何为激发科学精神而进行科研评价和管理,培育和建设健康的科学家共同体;社会要了解科学、信任科学,让科学家成为明星偶像,所以科学家要担当社会责任,科普工作不容忽视,政府要树立科学家的偶像形象;教育要更加系统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要成为系统,尤其要提升优秀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自身的荣誉感,同时教师本人必须要深刻思考“如何为师”的问题,将优秀的“师”风融化在育人的工作和生活中,并让优秀的“师者”风范在社会传播。(责任编辑 王丽娜)


注:本文发表于《科技导报》2019年第22期,有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