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兵以一地之名,并非因一将之长短而异,而是典型的地方精兵。因此,广西的狼兵是否就是这样一支本土精兵?
首先,我们要了解广西狼兵的起源。
嘉庆十九年,姚莹升任广西按察使,皇上命他研究广西狼兵的兵制。对此,姚莹回应道,《明史》只有《兵法》一部有相关内容,而《兵法》上在广西东兰州、那地、南丹、归顺州等处都有狼兵的记载。
看得出狼兵早已出现,还有狼兵出现的地方很多,但是广西的东兰州、那地、南丹、归顺州的狼兵最多。
另据清史的报告,自乾隆八年清查二十一年各州县兵田之时起,广西又出现了土兵、土勇、隘卒、堡卒、耕兵、抚兵等兵种。它们的承耕地亩、承耕地多不相同,而分防调遣又没有什么区别。
可以看到狼兵只是广西的一种兵种,还有不少其他兵种,从名字上可以看出他们的分工是不同的,比如堡卒就是驻扎在城堡里的士兵,耕兵就是专职的农夫。
但是这里又说防调遣和狼兵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实际上这些兵种只是名称不同,实际上功能的本质都是和狼兵一样。
在广西,狼兵的制度还不够完善,其名称不同,但与狼兵并无二致,可见狼兵并非专门训练出来的精兵,而是指广西的地方兵种。
这实际上和古代的丹阳兵非常相似。
所谓丹阳兵,是出自丹阳郡(今安徽宣城市、池州市、铜陵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黄山市、江苏南京市、浙江杭州市、湖州市等地)一支精锐部队,被当时的大军阀袁术称为“精兵”。
据记载,东吴的开国君主孙策因其父战死而丧失根据地,去投奔丹阳将军舅舅吴景,借来500人丹阳兵组成核心。后来这支丹阳兵在吴国的丹阳太守沈莹麾下大放异彩:他率领仅有500人的丹阳兵士,头戴青布,仅执大锤,攻下晋军的坚固防线,多次向晋军阵地冲去,令晋军阵营大乱。
事实上丹阳兵并非在汉末才出现,早在汉初,丹阳军就已出现。李陵征募了丹阳军5千人,李陵进攻匈奴的时候,用的是5千精兵和3万匈奴骑兵。当援军还没有到达时,奋不顾身的抵抗,最后只剩下四百人坚守阵地,主帅李陵被迫投降,副帅韩延年战死。
匈奴骁骑之勇,五千余人竟能令一人丧胆,几乎要退却,最后探知李陵无援才敢进攻,丹阳军善战可见一斑。
但之后,丹阳军逐渐消亡于历史长流。那是什么原因呢?
伴随着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官府法的确立和加强,丹阳府的兵制逐渐走向衰落。
物质生活的富足使丹阳人民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已不再是上山打虎,下河捉鱼,一天到晚不断的劳作。这样的环境使他们不再在艰苦中长大,使他们的身体没有与从前一样强壮。
当丹阳人再也不需要去当兵了,为了得到一口丰盛的食物,它们就有了更多的选择:耕地,经商,生活,致富。
与物质相比,它更能消解丹阳兵武勇的是文化中心的南移,让丹阳故地人民受到儒学等温文尔雅文化的熏陶,知书达理的丹阳人增多了,勇猛狠辣的丹阳兵相应减少了。
文化繁荣和经济繁荣可以增强丹阳地方政府和法制的力量。丹阳人在国法面前私斗的代价越来越大,而诉诸公堂则既能维护自身利益,又不受国法制裁。日积月累,丹阳人民逐渐适应了稳定统治,国法容许的范围内生活,野性血性自然减弱。
广西狼兵和丹阳兵一样,都是典型的地方精兵,在冷兵器时代,悍勇打仗,可以大大提高部队的战斗力。而且经济落后,文化野蛮的地方,也成了统治者最喜爱的兵源,其中能大规模地招募到悍勇的地方,都会给统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被赞颂,成为精兵之地。
精兵丹阳兵和广西狼兵名字的出现是建立在恶劣的成长、生存环境和野蛮文化的基础上,其消亡也必然是由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当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被满足时,地方性精兵的消亡是无法挽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