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本龙终曲(坂本龙一的告别)(1)

坂本龙一于3月28日去世,终年71岁。2023年的1月17日,坂本龙一的个人专辑《12》发表,这一天是他的71岁生日。由于其癌症已至晚期,他的每一个新作都像留下的终曲。

作者:沁思 (节选自世界知识画报2023年2月刊)

坂本龙终曲(坂本龙一的告别)(2)

乐 之 路

坂本龙一1952年出生在日本东京的中野区,父亲是日本著名的出版社河出书房新社的编辑,曾担任过三岛由纪夫等名家的责任编辑,母亲是帽子设计师,外祖父是财经界知名人士。在很多人眼里,坂本龙一是个赢在起跑线上的人。他最早接触音乐是在幼儿园的钢琴课上,不过当时并没有收获初体验的快乐感。直到他因饲养小白兔而创作了一曲《小兔之歌》后,才第一次强烈体会到音乐带来的愉悦感。

坂本龙终曲(坂本龙一的告别)(3)

幼时坂本龙一与父亲在书房的合影

有一次,老师让大家写下自己的志愿。认真思索后的坂本却写下了“没有志愿”。他后来在自传《坂本龙一:音乐即自由》中解释道:“我无法想象自己变成某一种身份,而且,从事一份固定职业,也是我有些难以理解的概念。”

后来,坂本迷恋上了巴赫、德彪西,甚至有段时间认为自己就是德彪西转世,“我还会模仿德彪西的笔迹,练习他的签名,总共写了好几页。”他甚至怀疑自己为什么会住在日本、说日语。

一个偶然机会,坂本看到一本封面是披头士的杂志。或许正是从那时起,他想成为一个“很酷”的人。刚上初中时,面对一群新同学,他做的第一件事竟是询问他们是否知道披头士。当同学们大多表示不了解时,他的心中产生一种莫名的快感。

距高中升学考试还有1个多月时,老师对坂本说:“你应该考不上。”坂本听后深受触动,发奋努力,最终考上了自己的第一志愿东京都立新宿高中。

进入高中后,读书成为坂本龙一最大的爱好,他在学校图书馆的借书量始终名列前茅。他还写下人生第一封情书,称心仪女生“就是主宰死囚命运的刽子手”。这样的表达在常人看来恐不能称为情书,甚至会有不适感,但坂本却自鸣得意地认为,就算不署名,对方也一定知道是他所写。

1970年,坂本龙一考入东京艺术大学作曲系,后又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其间,他深入研究了民族音乐学,学习了古典音乐,并尝试使用电子音乐设备。坂本结识了更多的音乐人,其中包括细野晴臣和高桥幸宏,3人在1978年组成了黄色魔术交响乐团(Yellow Magic Orchestra,简称YMO)。这支被东野圭吾形容为“天才”的乐队是电子音乐的先驱,影响了早期日本的嘻哈音乐和电子音乐。在回应组团时,坂本显得很傲娇:“我的工作很忙,一切工作优先,不过有时间的话,倒也是可以试试。”至少在那个时候,他还没有把自己视作音乐人。“我毫无身为音乐人的自觉。如果有人托我明天去弹一下钢琴,我都是二话不说就答应,觉得反正自己就是在打工。”

因为太过先锋,YMO在1978年推出的第一张专辑《黄色魔术交响乐团》(Yellow Magic Orchestra)在日本国内反响平平,却在欧美市场大受欢迎。其第二张专辑《固态幸存者》(Solid State Survivor)的销售量更是超过200万张,其中的单曲《面具背后》(Behind the Mask)更是火遍全球,连迈克尔·杰克逊听到后都产生了极大兴趣,并与坂本龙一合作了另一首Behind the Mask,里面包括了YMO演奏的Demo(小样)。最终,这张专辑获得了第22届日本唱片大奖“最佳专辑奖”。1979年,YMO在美国洛杉矶举行了首次海外公演,并开启了世界巡演。换作常人,大多会享受台下千万人欢呼雀跃的感觉,但坂本却深感负担。他开始厌倦这种生活,并选择以音乐的方式表达抗议。最终乐队在1983年解散。

坂本龙终曲(坂本龙一的告别)(4)

1978年26岁的坂本龙一(中)与细野晴臣(左)、高桥幸宏组建了电子合成乐队YMO,开启了他的音乐创作之路。

坂本龙终曲(坂本龙一的告别)(5)

2008年,距上一次伦敦公演28年后,YMO再度登上了伦敦的舞台。

就连后来让坂本享誉世界的电影配乐,也是一段偶然相遇的故事。坂本第一次做电影配乐就是《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在这部电影里他本来的身份是演员,加上大卫·鲍伊和北野武,放在当下就是一套“神仙”阵容。不过,在配乐方面,彼时的坂本实属“小白”(网络用语,指新手),只不过面对自己热爱的导演大岛渚,他脱口而出“配乐也请让我来做”。意外的是,大岛渚竟然对他莫名地信任,这才有了影片的经典配乐。不同于过往的实验性创作,《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更偏重现代乐节奏的呈现,前半部分柔和地渐进,自然过渡到后半部分的协奏,情感也愈加浓烈,凄美与爱意不断发酵至爆发。之后,因为《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参加戛纳电影节,坂本遇见了贝托鲁奇。此后,电影配乐便成为坂本音乐生涯中的主线。

命运是如此的相似。1987年,在贝托鲁奇执导的传记电影《末代皇帝》中,坂本的首要身份依然是演员。但就在电影杀青半年后,人在纽约的坂本突然接到制片人的电话,要求他用1周时间完成《末代皇帝》的配乐。最终,拼到住进医院的坂本交上40余首曲子,而得以保留的曲子获得了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音乐奖。

坂本龙终曲(坂本龙一的告别)(6)

1988年,《末代皇帝》收获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9个奖项,其中包括最佳原创音乐奖。

坂本龙终曲(坂本龙一的告别)(7)

2017年第30届东京电影节上,坂本龙一获得武士奖。

坂本龙终曲(坂本龙一的告别)(8)

2018年10月,坂本龙一出席第23届釜山电影节按手印活动。

不论是人生,还是音乐道路,坂本龙一在自我漂泊的状态下,却呈现出不论做什么都有所成就的结果。所以,坂本龙一令人羡慕,不仅仅在于其成就,更在于他获得众多成就时所呈现的精神状态。

坂本龙终曲(坂本龙一的告别)(9)

坂本龙一的第二任妻子是日本爵士钢琴家兼歌手矢野显子,二人于1982年结婚,2006年离婚,育有一女。

乐 之 心

一个追求自由的人,自然有着多变的音乐风格。

坂本的音乐风格可谓变化多端,从宣泄抒情的管弦乐到冰冷现代的电子乐,从嘈杂尖锐的音调到质朴纯净的民谣。透过音乐斑驳绚丽的色彩可以感受到他的创作理念,即结合传统与现代,在汲取民族风格精髓的同时,不断探索新的音乐表现方式。

关于音乐,他曾在自己的书中这样写道:“就表现而言,最终如果不是能让他人理解的形式,不是能与他人共享的形式,那就是没有成立的东西。因此,无论如何都必须经历抽象化或共通化的过程,其间个人体验、情绪的喜悲难免会遭到拭除。这个过程中,存在着无法逾越的绝对界线,以及难以磨灭的缺憾。然而,这种绝对界线反而促使了另一条道路的出现,让完全不同国家、不同世界的人,都能够产生同样的理解。”因此,后来的坂本龙一期望解放音乐的天性。他选择进入自然之中,做一个声音的收集者。所以,谈及坂本的音乐时,常常提及这样的场景和桥段:他携带着各种设备到处收集声音,在森林、废墟里四处敲敲打打,将塑料桶套在头上出门淋雨,前往北极将机器沉入冰下,在工作室组合各种器皿与乐器⋯⋯像极了一个爱玩闹的孩子,但并非玩闹,他收集这些零零散散的声音,将它们重新组合编排,挖掘可能性,从而编织成曲。

坂本龙终曲(坂本龙一的告别)(10)

坂本龙一被歌迷亲切地称为“教授”,曾以男神之名出现在王菲的歌曲《假如你是假的》中。

在纪录电影《坂本龙一:终曲》中有一架经历了2011年日本大地震、海啸后被冲上岸边的钢琴,面对这架“海啸钢琴”,坂本觉得那些因琴键被自然侵蚀而跑调的音,正是自然中的物质在为自我修复而作着努力的挣扎。“工业革命开始后,我们创造了钢琴,把原本自然存在的物质形态,全部按我们的意愿扭曲。声音也如此,每过一段时间我们会说,琴松了、音跑了。可那其实是自然正对抗着人类所谓的自然,回到过去的形态。”

坂本龙终曲(坂本龙一的告别)(11)

电影纪录片《坂本龙一:终曲》海报

坂本龙终曲(坂本龙一的告别)(12)

电影纪录片《坂本龙一:终曲》剧照:坂本龙一头上套着塑料桶,站在雨中感受雨滴敲击的声音。

还有一个经典的画面:坂本坐在冰山的边缘,牵着一根绳,将录音设备沉入冰原。而他尝试捕捉的,是从北极冰原之下传出的汩汩水流声。这不禁让人想起他在《十三邀》节目中的表达:“我希望人类在未来可以更加谦逊地意识到大自然里其他物种的存在,我希望下一代可以意识到他们有责任去修复这些问题。”

回归自然,其实正是为了找寻纯粹的音乐,探索音乐的本真。正如坂本所说:“我不认为音乐是表达思想的工具,音乐就是音乐,有时会给我带来欢乐,有时我可以把它当成工具来表达一些政治上的东西,但我不经常这样做,我很少会把其他的信息、表达放进音乐里。对我来说,音乐比作为传达我声音的工具要广泛得多。音乐宽广得像海洋,而我的声音就像个小岛,甚至还不如一个岛。”

乐 之 变

2014年,62岁的坂本龙一被确诊为咽喉癌,随后的日子里,他一直坚持与病魔抗争。其间,每当周遭世界面临不幸时,他都会用音乐抚慰大众的心灵。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联合举办的“良乐”线上音乐会上,坂本龙一为武汉疫区带来近30分钟的特别演奏,曲目大多属于即兴表达:用石头敲击,用琴弦摩擦,用钢琴与合成器演奏,多种乐器相互交融。此外,“为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生活经受着影响、怀揣着巨大不安和压力的人们传达安慰并献上声援”,坂本龙一还录制了一场名为“为孤独的人弹奏钢琴”(Playing the Piano for the Isolated)的线上音乐会,为大家献上了广为熟知的《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近年发行的带有实验哲学色彩的专辑《异步》中的曲目,以及他多年前热销的钢琴独奏专辑BTTB中的曲目。在音乐会上,坂本龙一表示:“一直待在家里可能很艰难。这就是为什么今天我们这样做,希望能给你一点安慰⋯⋯我祈祷有一个更慷慨的世界,在那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

坂本龙终曲(坂本龙一的告别)(13)

2022年3月17日,坂本龙一特别录制的“为孤独的人弹奏钢琴”线上音乐会正式在中国内地独家播出。

2021年1月,坂本又查出患有直肠癌,且已经全身转移。短短的1年里,坂本先后接受了大小6次手术,但这一切苦难,都没有削弱坂本龙一对音乐的热情。《坂本龙一:终曲》中记录了坂本与癌症抗争的日常:每天需要服下定量药物,定期接受治疗,但他依然拖着疲惫的身躯走进工作室,创作一部部电影配乐。2021年,坂本龙一担任许鞍华执导的影片《第一炉香》的音乐创作,这亦是他首次为中国电影配乐。他用钢琴和弦乐演奏出沉郁的旋律,循环往复中有着层层递进的意味,曲调苍凉孤寂,叙事感十足。

坂本龙终曲(坂本龙一的告别)(14)

当得知癌症已是晚期后,坂本龙一没有倒下,依然坚持创作。

在为电影《遮蔽的天空》配乐时,坂本爱上了电影里的一段台词:

“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所以我们经常将生命当作是一个永不枯竭的井。然而所有事只会发生有限的次数,也许只有一两次。

你能记住多少个童年的下午?那种已经成为你生命一部分的下午,甚至没有它你会无法想象自己的人生会是什么样的下午。也许最多也就四五次吧,或许还更少一些。

一生中你会看到几次满月升起?可能也就20次,虽然看起来是无限的。”

洞悉关于未来的必然性命运,拥抱充满偶然性的日常生活——这不正是坂本一生最真实的写照吗?在坂本的自我认知里,他将自己定位成一个“微不足道的人”:“我这个人既不是革命家,也未曾改变过世界,又没有留下任何可以改写音乐史的作品,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但这种“微不足道”,却让我们看到了人的开放性与可能性。坂本一直都在追求、在求索,只不过追求与求索的对象在不同时期指向了不同的目标。

坂本龙终曲(坂本龙一的告别)(15)

2019年8月,坂本龙一在山梨县为参加夏令营的学生们做指导。

在自然与自由之间,70岁的坂本龙一将在黑白琴键上为世人献上自己的音乐终章。在预告即将到来的个人音乐会时,坂本特别强调,这一次大家会听到一个“演奏中的坂本”。由于身体已无法支撑他在观众面前完成全部演奏,他选择在NHK电视台的509录播厅分几天把自己一生中最爱的曲子演奏一遍,剪辑成60分钟的片子,在12月11日12时、18时、24时和12日6时分4次在网上播放。这个选择,其实有宿命般的意味,因为509录播厅正是坂本作为录音师和配乐师的艺术人生的起点,是他最初录音的地方。尽管是最后一曲,但它将永远在这个世界留痕。

“我希望在我死之前,能制作一张完美的专辑。我唯一的杰作。这是我最热烈的愿望。”坂本龙一曾在一次专访中如是说。《12》是坂本龙一最新推出的专辑,新专辑共收录坂本于疫情期间创作的12首新歌,每首歌均以创作日期命名。

每个人都将走向谢幕,但坂本龙一的音乐永不止息。

【节选自世界知识画报2023年2月刊】

坂本龙终曲(坂本龙一的告别)(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