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曾写过一首诗,这首诗写得太好了,所有的成人在面对孩子时都应该牢记:
人人都说小孩小,
小孩人小心不小,
你若以为小孩小,
你比小孩还要小。
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逗”孩子的场景:
大人不好好和小孩说话,把小孩当做小动物一样捉弄,露出凶狠的表情,强行把孩子抱起来,让孩子处在恐慌和惧怕之中;
本来正常应该叫叔叔,有的人非得煞有介事地让孩子叫爷爷。孩子不叫,他们就装作生气,说孩子没有礼貌,弄的孩子不知所措;
有的人,就趁家长不在的时候,吓唬孩子说爸爸妈妈不要她了,说要把孩子送给他,起身就领孩子走,孩子反抗,就用力拉拽,让小孩心里留下阴影。
比比皆是。
你认为这真的是在“逗”孩子吗?还是大人利用孩子来“逗”自己?
那意思就是,你小孩啥感受,我不管,只要我开心就行。就因为我是大人,你是小孩,你反抗不了。
我不知道做出以上行为的人,是否有恶意。就权当他们是想“逗”孩子玩吧。
而有的家长们,有可能是碍于情面没有制止。也有可能是自己都没当回事儿。就看着自己的孩子"任人欺凌"。甚至家长也会觉得很有意思,在一旁跟着偷笑。
你知不知道,这个时候,你的孩子可能很惶恐?
你知不知道,这个时候,你的孩子可能会很害怕?
你知不知道,这个时候,你的孩子可能会手足无措?
你知不知道,别人在捉弄她时,她多么需要你的保护?
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两个明显不同的概念。
很多人不知道,或者说是不想知道。
“逗”孩子,应该是以儿童的快乐为前提,指成年人把自己放到儿童的位置上,以儿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制造出让儿童快乐的事件,其中包含着童心、快乐,甚至幽默和智慧。
比如说“躲猫猫”的游戏,它是为了增进大人与孩子之间的感情,锻炼孩子的能力,培养她的成就感,而不是让孩子出丑。
而捉弄孩子,是成人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兴,给孩子带来的是羞辱、担忧和失落。
比如,大人手里拿一个准备给孩子的东西,却不痛快地给他,而是提条件,让孩子说一句甜言蜜语,如果孩子不愿说,就做出要把东西拿走不给的样子,直到孩子说了,才满意地把东西递给孩子。
还有的大人以吓唬孩子取乐,看到小男孩,就做出要找把刀子割男孩的小鸡鸡之类的动作。
或者看一个小女孩极喜欢她的布娃娃,就把布娃娃藏起来,说丢了或被别人拿走了,直到小女孩急得大哭,大人才拿出来。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坚决反对捉弄孩子,他认为和孩子玩也是德行教育,经常被捉弄的孩子会出现品德方面的缺陷。例如大人经常用欺骗孩子的方法,弄得孩子着急,博得成人哈哈一笑,孩子就会慢慢养成不信任他人和说谎的习惯。
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上面那些捉弄孩子的具体做法可能不多见了,但人们捉弄孩子的思维方式还很普遍,孩子在很多场合下仍然是被捉弄的对象。这些捉弄行为表面上看已不那么粗俗,但它们与上面那些捉弄行为的野蛮本质是相似的,都包含了对孩子的不尊重和不体谅。
成人们都会觉得这很好玩,以为不过是逗孩子着急一下,哭一鼻子,一笑就没事了。
其实,这些行为都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它对孩子来说毫无趣味,只会让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觉,产生自卑心理,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惧和对他人的不信任。
所以凡遇到这类事情,家长要礼貌而坚决地制止。这不是小事,事关孩子的事情没小事,在大人眼里是小事,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大事。
作为家长,你应该为你的孩子保驾护航。让他远离伤害。宁愿得罪别人,也不能得罪孩子。因为,她是你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