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影视独舌【dusheme】,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文章。

很难想象这是一位90后编剧。

她的名字和《暗黑者》三部曲、《老九门》《黄金瞳》《沙海》等热门剧集相伴。

采访中,聊到创作过的声量颇大的IP改编剧时,不显兴奋,谈及《香蜜沉沉烬如霜》创作后的纠葛时,也并不讳言还为制片团队的付出打call。

她就是编剧张鸢盎。

张铎国剧集锦 张鸢盎对IP剧不离不弃(1)

张鸢盎

翻看微博,青年人的生动便再也藏不住了。分享原创网剧的创作心得,调侃自己是“暗黑”系列铁打的编剧,喊得出“十年饮冰,热血难凉”的豪迈,也能实时化身老母亲“含泪”催更。

近日,影视独舌对话张鸢盎,且看她从“落地成盒”,到“成功吃鸡”的编剧进阶史。

IP改编也要疯狂输出

2013年,张鸢盎从上戏毕业,有位师姐正在和白一骢合作,机缘巧合之下她被引荐加入,那个项目正是后来引发观众强烈关注的网剧《暗黑者》。

张铎国剧集锦 张鸢盎对IP剧不离不弃(2)

2014年夏,Darker的一张死亡通知单震动了全网,点击率突破3.3亿。《暗黑者》也成为了一部树立了网剧标杆的作品。

当然,这是后话。彼时,在白一骢的带领下,张鸢盎和另一位编剧汤祈岑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暗黑者》的前期创作。

“我们关在北京的‘小黑屋’,和白老师一起开会,每天开到凌晨三四点,然后开始整理剧情内容,第二天就接着开……”张鸢盎描述当时的工作节奏。

张铎国剧集锦 张鸢盎对IP剧不离不弃(3)

《暗黑者》根据周浩晖的小说《死亡通知单》改编,第一季共有46集,涉及23个案件,原著小说写得细致,厚厚的一本书其实只有三、四个案件,所以填充剩下的十几个案件就需要大量原创。

“每天提7、8个提案,可能是一个密室杀人案,或者是一个冰冻抛尸案,然后大家觉得OK,我们顺着往下聊这个案件能丰富成什么样,再去整理。一点点筛选,这是从无到有的一个过程。”

疯狂输出,工作密度特别大,IP改编远没有一般观众想象得轻松。全剧约80%的剧情都为原创,《暗黑者》改编的实际情况,一定程度打破了IP改编与原创性互斥的刻板印象。

“剧中人设都是重新调整过的,”张鸢盎表示,原著中主人公背负沉重的心理包袱,整个人内敛严肃,加之各种惨案,原著小说的整体调性偏暗。

而为了适应网剧观众的口味,《暗黑者》在前期创作时为男主罗飞加入了一些喜感的元素,加上演员郭京飞的生动诠释,一个邋遢又吊儿郎当的人物立住了。

张铎国剧集锦 张鸢盎对IP剧不离不弃(4)

《暗黑者》播出后,不少观众表示剧组的贫穷肉眼可见,但他们却觉得这样更真实。以原著主线为中心进行大量原创,其叙事节奏和精彩程度为大部分观众所认可。

那之后又有了第二季、第三季的《暗黑者》。

熟悉的“暗黑”系列剧的观众会发现,《暗黑者》第一季中的剧情更偏向本格推理的悬念设置,到了后面两季时向社会派转变,一些案件甚至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热搜案件。

这种转变源于团队的经验总结。“播之前我们内部做过评估,选出看好的一些案件,或者觉得弱一些的。真到播出,其实效果跟我们的想象有很大出入。一些强情节的案件观众会说太绕了,看不懂。一些夹带着抒情的、比较走心的案件,观众的接受度会更高一些。”

张铎国剧集锦 张鸢盎对IP剧不离不弃(5)

《暗黑者》的单元剧集中,讲述少女被校长猥亵的案件,养老院通过谋害老人谋利的案件,都引发了强烈关注。

除此之外,《暗黑者》播出后,创作者还有意识地去跟网络受众对接。与B站联动,仔细发掘弹幕网友的反馈意见。“我们还汇总第一季互动较多的观众,在《暗黑者2》的编剧阶段邀请他们提创意,最后由我们把它落成剧本。那之后,还有一些观众编剧加入了我们公司。”

张铎国剧集锦 张鸢盎对IP剧不离不弃(6)

《暗黑者》之后的四、五年中,IP改编从异军突起、红极一时的万能神药,到失灵被声讨,经历了大起大落。而“暗黑”三部曲也见证了这一过程。

当然,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儿,“暗黑”系列中,第一季的创作时间最紧张。剧本的二稿创作很多是编剧跟组完成的,这也让张鸢盎有大量的时间接触到拍摄现场,开始认识到剧本对拍摄难易程度的影响有多大。

被骂是常事,但要尽力忠实原著

回忆《老九门》的创作过程颇有意思,张鸢盎形容那段时间就像参加了一个集训夏令营。当时,整个编剧团队去杭州的龙井山里和原著作者南派三叔开会。

“每天必备的工作就是上山,一边喝茶吃农家菜,一边讨论剧情。”这是一段有内味儿的回忆。

《老九门》也是张鸢盎第一次独立统稿的项目,采用了从《暗黑者》延承下来的团队合作模式。

张铎国剧集锦 张鸢盎对IP剧不离不弃(7)

前期集体讨论,经历了故事大纲、分集梗概到分场的创作过程,才会给编剧们分配任务。这样能最大程度避免单个人创作闭门造车的风险,后期剧本大改的可能性也被大大降低了。经验证,这种工作模式行之有效。

那之后张鸢盎团队又与南派三叔合作了《沙海》,一以贯之的是IP改编的原则。

一方面,小说有非常庞大的读者群,改编时要尽可能保持原著人设和一些名场面。

改编之前,张鸢盎会带着团队拆解原著,用思维导图和表格将小说的章节、剧情点详细罗列出来。“我们还会做读者调查,确认原著中最被读者认可和追捧的是什么内容,在全部了解清楚的情况下,才会去进行下一步改编。”

张铎国剧集锦 张鸢盎对IP剧不离不弃(8)

另一方面,影视化更是合理化的过程。

比如改编《老九门》时,原著小说有个东西叫头发怪的怪物,它形似头发,可蔓延似鬼怪。但在影视化时必须要有合理的科学解释。“我们当时想象它是由一些菌丝构成的,可飘动。这样既还原了小说,又不会太过惊悚。”

除此之外,多年编剧生涯,也让张鸢盎积累了合作经验。

编剧部门要尽早跟整个拍摄团队,包括美术、道具、制景这些部门接触,让他们提出一些要求、想法。“他们可能指出,剧本中哪些不能实现,尽早改掉,节约时间成本。”

张铎国剧集锦 张鸢盎对IP剧不离不弃(9)

“尤其是特效部分,在写剧本时就要考虑这个特效能不能做出来,如果做出来是5毛特效,还不如用其他更巧妙的方法代替。同样的成本,一定要把特效量压缩到特别重要的地方。”

对于盗墓题材IP,地宫的建设、机关的设置也要尽量原汁原味地去呈现。

张鸢盎会提前去拍摄地横店勘景,尽可能多拍场景照片,然后带回来给编剧们看。“比如新月饭店装修之前有一个雏形,大概是什么样的空间,然后我们尽量去靠拢。”

《沙海》里面曾穿插了一段铁三角大闹新月饭店的回溯,不少观众表示,跟小说中的描述重合度非常高。

张铎国剧集锦 张鸢盎对IP剧不离不弃(10)

改编就不免有争议。比如在网剧《黄金瞳》中,张鸢盎就把原著中的好人德叔改成了幕后大Boss,原著中的女主角秦萱冰也被改成了反派。一些原著粉丝表示不能接受,一些只看过剧的观众,却觉得剧情紧凑,颇为过瘾。

“改编时,小说已经面世很长时间了,所以整个价值取向会按照现在的情况去做调整,合并散碎人物,删减繁复线索,再放入一些新的悬念在里面。”

在张鸢盎看来,原著小说跟影视作品并不矛盾对立,读者也在努力理解和包容创作者。事实也确实如此,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从小众圈地自萌向覆盖更多受众的大众艺术进发。

张铎国剧集锦 张鸢盎对IP剧不离不弃(11)

用爱发电,走上了创作之路

虽然张鸢盎创作的IP剧更为人熟知,但她也一直都在创作原创内容。

早在2015年,她就创作了悬疑作品《执念师》。2019年,悬疑短剧《罪夜无间》上线,这是她的又一部原创作品。

张铎国剧集锦 张鸢盎对IP剧不离不弃(12)

“术业有专攻,我是觉得编剧应该尽可能去选择自己熟悉或擅长的领域和题材。”张鸢盎喜欢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挖。

作为一名90后编剧,她骨子里有一种反叛精神。

对于“年轻编剧缺少生活积累写不好剧本”的论断,张鸢盎并不赞同。

“如果说展现家庭伦理或者中老年人的生活状态,不做详细调研,我确实写不了。但反过来,如果要求编剧前辈去写90后甚至是00后的生活状态,他们如果不做生活调查,可能也会束手无策。”

不因年轻而妄自菲薄,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这一如张鸢盎入行时的情景。

“我是乱撞撞进来的。”

张铎国剧集锦 张鸢盎对IP剧不离不弃(13)

“小时候,我爸特别爱看电影,自有记忆以来,他就是那种疯狂租录像带、DVD的人。每当他照顾我时,通常会给我租一部碟片,然后就不用管我了,当时印象特别深的是徐克监制的《小倩》。”

慢慢的张鸢盎会自己跑去租碟,刚开始接触的大部分是港片和美国大片,然后就这样一路看到了高中。等到电脑能够随意下载的时候,她又迷上了英国喜剧,先看了《诺丁山》,而后又围绕着编剧的其他作品看开来去。

“那些喜剧的写作风格对我影响很大,直到现在我还会用。”除了看电影,她还看《不思议游戏》这类的少女漫画。“现在想想,这对写剧本其实也有帮助,因为它能给你很多分镜头的提示感。”

到了高中,买了一堆电影分析的书,自己慢慢研究,用她的话说“纯靠用爱发电”。

张铎国剧集锦 张鸢盎对IP剧不离不弃(14)

《诺丁山》

“我是觉得我干的事都是有用的。”然后歪打正着走上了影视这条路。

在很多人看来,张鸢盎一入行就有《暗黑者》的起点,实属幸运。很少有人知道,她早就积累了远超同辈的阅片量。在《暗黑者》之前,她还参与了两个项目,一个没成,一个拍了没播。

青年编剧非得向下扎下根,方可守住。

下一步,张鸢盎还想多尝试现实主义的创作,“比如英剧《伦敦生活》那种,既有很强的冲突性,又很落地。”当然,前提是要做好充分准备,而她,一直在路上。

【文/文朔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