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3年起,每年的6月7、8日(浙苏等十二省为3天)为全国高考日。今年就是第13年了,今天是高考第一天,全国的高考学子迈向考场,站在了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上。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经历过高考,但对于高考,我们都是不陌生的,那么高考的历史沿革 ,你到底了解多少呢?

最近几年高考人数变化(那年今日高考历史沿革)(1)

1952年,我国高考制度创立

在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史上,1952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它形成了高考制度的基本框架,成为新旧招生制度的分水岭,标志着我国“高考时代”的开始。

高考制度不是在1952年突然产生的,它有一个演变过程。

l949年 新中国建立后,为稳定全国政局,使高等教育平稳过渡,各高校仍沿袭民国时期多数时间的做法,实行单独招考。但北大、清华、南开3所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分别采取了联合招生的形式;上海市则率先成立“上海市国立大学、专科学校统一招生委员会”,采用统一招生考试的办法,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法学院、上海商学院等16所高校于当年8月11日使用统一试卷同时进行考试。

1950年 5月份,当时的高等教育部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一九五○年度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实行各大行政区分别在适当地点定期实行全部或部分高等学校联合或统一招生。结果,全国20l所高等学校中,有东北、华北、华东三大区73所大专院校联合招生。

l951年为进一步改变各校自行招生所产生的混乱状况,减少人力、物力及时间上的浪费,当年规定各大行政区争取实行全部或部分高等学校统一或联合招生,如有困难,得斟酌情形,允许各校单独招生。

1952年 在分区联考和统考的基础上,6月12日,高教部明确规定自该年度起,除个别学校经高教部批准外,全国高等学校一律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采取统一领导与分省、市、自治区办理相结合的招生办法。为了便于组织统一招考工作,成立了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

1952年 8月15、16、17日3天,举行第一次全国统一高考。每个科目考试时间为1小时40分钟,每个单位时间考两科,国文、数学、化学、中外史地、物理、政治常识、生物、外国语(俄、英)每个考生必须参加所有8个科目的考试。17日安排加试笔试和术科。报考文法财经等院校或系,政、国、外、史四科分数之和占60%,数、理、化、生四科分数占40%;理工农医等院校或系采计分数的科目比例则正好相反。实行全国统一命题,制定统一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各大行政区招生委员会组织考试、评卷。

从此,统一招生考试的方式直至1966年。

最近几年高考人数变化(那年今日高考历史沿革)(2)

十年中断 1977年恢复高考

1977年,中国在结束了十年“文革”动乱后,发生了一件关系到国家和青年命运的大事,那就是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

与过去的惯例不同,1977年的高考不是在夏天,而是在冬天举行的。11月底,高考在全国各地陆续拉开序幕。考场爆出许多趣闻,诸如师生同场,夫妻同考,还有兄弟叔侄一家同试。至1977年12月,全国总共有570万人参加了考试,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最高记录,也是世界最大规模的考试。虽然按当时的办学条件只录取了不到30万人,但是它却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人重新拿起书本,加入到求学大军中去。

1978年高考时间为7月20日至7月22日,当年610万人参加高考,录取人数40.2万人,录取率为7%。

之后,从1979年开始,高考时间定于7月7-9日举行,1983年改为7月15-17日,1984年又改回,一直坚持到2002年。从2003年起,高考提前一个月,改为6月7日-9日。

最近几年高考人数变化(那年今日高考历史沿革)(3)

高考为何改为6月7、8号? 网友:谐音“录取吧”

从2003年开始,高考时间定为6月7、8日(浙苏等十二省为3天),比之前高考时间提前一个月,为何提前到6月7、8号,网友趣答:是为了谐音“录取吧”。

其实,对于将高考时间安排在7月的决定,多年以来,社会各界都存在争议。主要的意见是7月份天气炎热,对考生考试、老师阅卷、家长照顾考生等方方面面都十分不利。而且,在我国南方的许多省份,7月洪涝和台风频发,给高考的组织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为此,教育部就高考改期一事进行了调查研究工作。中国气象局向教育部提供数据显示,6月10日—20日的平均气温为23.738℃,而7月5日—15日的平均气温为25.326℃;6月昼夜温差在10℃左右,大于7月高考期间的不足9℃,台风的平均发生率和洪水发生率也比7月小。教育部在进行了信息比对、反复论证的基础上认定,为全国考生和与高考相关的人群考虑,将高考时间改在每年的6月较为适宜。

最近几年高考人数变化(那年今日高考历史沿革)(4)

高考现行方案 你最中意哪种呢?

1、“3 文科综合/理科综合” (即"3 X")

省级应用单位:大部分省区

“3”指“语文、数学、外语”,“X”指由指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从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2个综合科目中选择一个考试科目。此方案是目前全国应用最广,最成熟的,最被人们接受的。语文150分,数学150分,外语150分,文科综合/理科综合300分,总分为810分。

2、“3 文科综合/理科综合 自选模块”

省级应用行政单位:浙江

从2009年起,浙江省实行“3 文科综合/理科综合 自选模块”高考方案。语文150分,数学150分,外语150分,文科综合/理科综合300分,自选模块60分,高考总分为810分。

3、“3 1”

省级应用行政单位:上海

从2012年起,上海市实行“3 1”高考方案。“3”—语文,数学,外语,“1”—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语文150分,数学150分,外语150分,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150分,总分600分。

4、“3 学业水平测试 综合素质评价”

省级应用行政单位:江苏

从2008年起,江苏省实行“3 学业水平测试 综合素质评价”高考方案。其中,“3”—“语文、数学、外语”,语文160分(文科160 40分加试题)、数学160分(理科160 40分加试题)、外语120分,满分480分。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考试含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7科,各科原始满分为100分,考生需参加未选为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的5门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考试含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科,各科原始满分120分,文科考生必考历史,理科考生必考物理,再从化学,生物,政治,地理中选一门,普通类考生须全部达C等方可参加高考。学业水平测试实行等级计分,分为4个:A、B、C、D。

因此,江苏省是全国高考持续时间最长、结束时间最晚的省。

5、“3 3”

省级应用行政单位:海南。

海南省高考考试共6科目,语文、数学、英语为公共科目,文科生单独考政治、历史、地理,理科生单独考物理、化学、生物。

综合新浪教育、腾讯教育等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