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二战译制片虎口脱险国语大全(上译十大经典译制片)(1)

《虎口脱险》(La Grande vadrouille,1966)是一部经典的法国战争喜剧片,由两位著名的法国喜剧演员路易·德·菲耐斯(Louis de Funès)与安德烈·布尔维尔(Andre Bourvil)主演。剧情讲述的是二战期间,一架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在执行一次名为"鸳鸯茶"的侦查任务中被德军防空武器击中,机上的皇家空军中队长与四名飞行员被迫跳伞逃生(两名不幸被俘),并约好在德军占领的巴黎市内的土耳其浴室见面,他们降落在巴黎的不同地点,得到三名法国人,一个是油漆匠,另一个是乐队指挥(还有一名动物园管理员)的帮助,他们与敌人斗智斗勇,并最终顺利抵达了瑞士。

主要配音演员
  • 指挥家:尚华

  • 油漆匠:于鼎

  • 中队长:杨文元

  • 麦金托什:严崇德

  • 彼得·库宁汉:施融

  • 德军司令:童自荣

  • 德军少校:翁振新

  • 动物园员工:乔榛

  • 歌剧院地下党:盖文源

  • 朱丽叶特:程晓桦

  • 朱丽叶特的爷爷:周瀚

  • 盖世太保:杨成纯

  • 旅店老板娘:苏秀

  • 德军副官:戴学庐

  • 嬷嬷:丁建华

  • 斗鸡眼射手:乔榛

  • 本片开头旁白:盖文源

配音赏析

喜剧是单纯的。本片是一个群像是的喜剧作品。众多配音演员参与配音制作,多数非主演台词并不多。这也是尚华和于鼎的代表作。没有他们的出色表演,也就没有这部影片的成功。观看《虎口脱险》看到开心处,祝观众是真的开心,简简单单的笑。战争,始终只是本片的一个背景。

尚华把自己的单纯的个性特点融入人物中,在他的声音里只有一个人,只有一个斯塔尼斯拉斯拉弗,我们的指挥家。在这里我们完全忘记了他本人以及他曾经塑造的众多脍炙人口的艺术形象,只剩下这个神经质又滑稽可爱的指挥家。

指挥的性格从他一亮相就表现出来了,开始时那么激动地说:

“谢谢,谢谢”

乐团的人们都很兴奋,气氛挺好的。可一转眼,他又挑了一堆大毛病。

“说是很好,其实很糟。”

到底好还是不好,全体莫名。

斯塔尼斯拉斯:

“谢谢,你们奏得很好,奏得很好!啊,我,我没什么,我没什么。啊,你你你,你拉得不错,你还可以,就是说,你还凑合。就是你,我没有听见,什么也没有听见。你不停的说话,老不集中,你要全神贯注!啊?这个作品要按我个人的理解,你奏得还不够奔放,还不够慷慨激昂,梆……铛。现在,见鬼,呢呢呢,就像温吞水,好像不错,其实很糟,很糟!回到17小节,好,再来!”

回到工作室,摘下假发放到支架上,转身要走时,又看了一眼,用手指关节给了假发一个“爆栗”,又忙捂自己的头——我会不会疼?这指挥真的很神经质呢,尚华的配音正是抓住并表现出了指挥的神经质,语言节奏快,情绪转换快速而夸张,紧张时容易说走嘴,所以真话总不小心溜出来。

“我也不说,打死你我也不说上校先生。”

“我想拖时间,我不是想拖时间。”

尚华从一开始就找到了指挥的旋律,他的声音一直很自然,因为这是指挥的性格使然,环境影响到他了,他自己像是也没有察觉,观众当然也沉入其中。连剧中的人物,受了他的感染也没察觉。

指挥家是个自私、刻薄、性子急躁、爱占小便宜、爱欺负老实人,小毛病一大堆的人。可是观众在看的时候却不会讨厌他,只觉着他是如此可爱。他的每一次发火,每一次耍小心眼都是这么明明白白。他欺负油漆匠不是有预谋的,不是自视自己地位身分比他高而做,纯粹就像是幼儿园的小男孩在欺负小朋友一样。占了人便宜占得理直气壮,刻薄别人又不想后果,两人一路上吵吵闹闹,才翻脸没两秒,就又和好了,之前的事项是没发生过。尚华把这个指挥的语言节奏和语气掌握的非常好,而于鼎也把油漆匠的粘粘糊糊、胆小怕事、忠厚老实配得非常贴合。

译制片导演苏秀老师说:选这两个演员正是看中了他们生活中的状态几乎和片中人物的性格状态巧合地一致,这些非常有利于他们成功合作,加上这两个演员又非常有功力,喜剧色彩被他们渲染的非常到位。

著名配音演员:尚华

1922年,一个啼声嘹亮的男婴出生在山东省黄县的一户普通人家中。从商的父亲尚勉臣欣喜异常,为了将来男孩能子承父业,他前思后想为儿子取名“尚乃忠”。固执的父亲当然没能料到,成年后的乃忠并没有成为一个精明的商人,反倒在另一个艺术领域中叱咤了大半个世纪。

尚乃忠的青年时期,正逢国内战乱不断,但丝毫没有影响他对于京剧艺术的痴迷。即便随着父母颠沛流离到哈尔滨当了一家五金店的学徒,仍然经常独自一人偷闲跑到戏院里过把瘾。“一定要当个演员”这样的梦想,就这样悄悄地在一个少年人的心中萌动着……

19岁跟随全家来到上海落户后,尚乃忠第一次违拗了父亲的意愿,弃商从文偷偷报名考进了当时的上海现代电影话剧演员专校。他在这所私立学校中潜心攻读,刻苦学习语言、表演等一系列课程,像一块干渴的海绵汲取着艺术的养料。

毕业后,尚乃忠如愿开始了自己的话剧表演生涯。从1942年到解放初期,这一干便是八年。在这青春放飞又略显艰辛的艺术旅途中,他辗转于京津沪各剧社之间,参加了《雷雨》、《原野》、《林则徐》等诸多著名剧目的演出。很快他便成了剧社的主要演员。但是,固执的父亲对于家里出来这样一个“戏子”,感到颜面无光,每每回到家中,尚乃忠最不忍见到的就是父亲痛惋的目光。考虑良久,乃忠遂给自己取了一个艺名“小臣”。最终,为了避免大家误解他为“陈先生”,又给自己正式取了一个名字——尚华。

二战译制片虎口脱险国语大全(上译十大经典译制片)(2)

自己配音艺术的起始,尚华的思绪便会飞到60年前,他和至友邱岳峰相识、相知的那段友情岁月。

1950年,正是已在上影厂翻译组(上海电影译制厂前身)工作的邱岳峰,介绍尚华进入上影厂翻译组,又给予了悉心掖助。从此,尚华才结束了8年的话剧表演,正式开始了他的配音生涯。当时,他年方28。

忆当年,我国的译制、配音工作刚刚起步,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代配音演员,尚华和他的同事们悉心摸索,边学边实践,终于将《孤星血泪》、《牧鹅少年马季》、《锦绣前程》等一大批优秀的外国影片成功地译制出来,介绍给新中国的亿万观众……

在随后的艺术历程里,尚华更是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外国影视片中的人物语言形象:《悲惨世界》中的沙威警长、《冷酷的心》中的“魔鬼”胡安、《虎口脱险》中的音乐指挥斯坦尼斯拉夫、《简·爱》中的圣约翰牧师、《鹰冠庄园》中的钱宁先生……真可谓硕果丰盛、成绩斐然。 当时,配音圈子里的同伴都觉得只有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尚华最合适——一将功成万骨枯。那完全是尚华执著的敬业精神的真实写照,在配原片前,他往往一段戏会要求放映员连放数十遍让他揣摩,回到家里也要将口型对上70、80遍才作罢,“尚老爷子不松手,大家岂不是跟着忙”。为了加深对于影片的理解,尚华还提倡阅读原著。当年,尚华为了配好影片《老古玩店》,就不仅阅读了原著,还查阅了狄更斯的生平介绍,了解小说的背景,最终将剧中人配得惟妙惟肖。

当年“攻克”《虎口脱险》,尚华也是和著名老一辈配音演员于鼎细心合作,先将原片按难易程度分成几大块,由易到难进行配制,最终使得《虎口脱险》成为译制片史上妙趣横生的代表作之一。

二战译制片虎口脱险国语大全(上译十大经典译制片)(3)

上海电影译制厂演员合影(尚华,后排左6)

据尚华先生本人较为保守的估计,从事配音工作年来,他至少配了600多部影片。

尚华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将一种诙谐与幽默的情绪,通过他的语言,不露痕迹地体现在角色;在《爱德华大夫》中的心理学教授,尚华将其理解为事故洞明,人情练达而又充满着童真般幽默的老人。于是我们听到了这样的一种声音,舒缓甚至有点懒洋洋的语气,似乎总在赌气的声音表情,吐字干净,条理清楚,尤其是那句:“不要说我知道你比我懂得多,可是到最后总是你们比我懂得多。女人啊!”妙绝的翻译,妙绝的配音。

据上海电影译制片厂著名配音演员及导演苏秀女士介绍,尚华在年逾古稀之时依然为影片配音,大家觉得只有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尚华最合适,“一将功成万骨枯”。那完全是尚华执著的敬业精神的真实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