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89年,阴晋城下遍布秦军,乌压压的军队一眼望不到头。

随着秦君的号令,五十万大军向阴晋发起了攻击,一时间阴晋危如累卵。

在危急关头吴起临危受命,率领五万新军开赴战场。

这五万新军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反复冲杀秦军军阵,使五十万秦军如流水般溃散。

此战过后魏国国际地位直线上升,新兴魏国如同一座大山压得其他国家喘不过来气。

人们对战争也有了新的认识,更认识了什么叫魏武卒!

历史魏国3万铁骑对阵秦国2万步兵(魏国独霸中原的基石)(1)

魏武卒是魏国独霸中原的基石,是吴起所向披靡的神器。自古至今史学家对魏武卒的评价都非常高,认为魏武卒是战国时期最精锐、最彪悍的代名词。说是无敌也不为过,毕竟在吴起的带领下魏武卒没有败绩。但是这一支部队最终还是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魏国也随着魏武卒的覆灭一蹶不振。为什么魏武卒这么强大?为什么魏国不能重建魏武卒?我们一起来看看魏武卒的兴衰过程。

魏武卒的诞生

魏武卒的选拔

魏武卒的选拔分两部分,一部分为体能选拔,一部分为出身选拔。

魏武卒的体能选拔标准如下:

1:每个士兵必须要能拉开十二石的弓弩(ps:120市斤=1石)

2:每个士兵必须要身披重甲*1、铁头盔*1、弩*1、箭矢*50、长戈*1、配剑*1、三天粮草,然后半日行军100里。

《荀子·议兵篇》: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

历史魏国3万铁骑对阵秦国2万步兵(魏国独霸中原的基石)(2)

魏武卒的出身选拔其实并不复杂,吴起采取的制度是募兵制,只要你想当兵,那就不论出身。但是在实际上报考魏武卒的人一般都是奴隶、农民等社会底层人士,这一点也符合吴起的要求。

《吴起兵法》曾记载吴起和魏武侯谈论治兵的内容,吴起认为应该按照出身把士兵分为不同队伍。忠勇报国的勇士为一队、体能好的人为一队、罢官之后想立功的人为一队、逃兵想洗脱屈辱的为一队。吴起能定下这个标准,那就证明当时魏武卒的选拔并不考究出身,逃兵都可以参加魏武卒的选拔。

体能选拔和出身选拔能晒出大量的浑水摸鱼人士,剩下的必定是拥有强大的体能、作战意志坚定、立功心切的人。

魏武卒的装备

魏武卒的装备就是:铁头盔、重甲、弩、箭矢、长戈(戟)、配剑。

这一套铁制装备是需要强大的冶铁技术才能达到的,恰巧当时冶铁中心就在韩、魏两国境内。晋国的制造兵器工艺声名远扬,魏、韩、赵三家瓜分了晋国,同样也掌握了制造兵器的工艺。苏秦曾经夸赞天下强弓劲弩尽出于韩,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准确,因为魏、赵同样具备先进的制造兵器工艺。

历史魏国3万铁骑对阵秦国2万步兵(魏国独霸中原的基石)(3)

在战国初期并不是所有人都用铁制兵器的,当时主流还是采取青铜制兵器。魏国率先普及铁制兵器,具有一定的先进性。铁制兵器要比青铜制兵器锋利,而且自带附魔效果,一刀一个破伤风。

魏武卒的待遇

魏武卒的待遇非常好,一旦选拔上魏武卒,那朝廷会分配百亩土地给你,以保证魏武卒的家人有饭吃。同时魏武卒全家可以免除徭役、田宅税,如果有功,那么朝廷还会论功行赏,给爵位、土地、金银。

上面我们也说了,魏武卒选拔是来者不拒,就算是奴隶也可以参加选拔。而奴隶一旦选拔上了,朝廷会解除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依附关系,奴隶就可以成为正常人,社会地位大大提高。

无论是《孙子兵法》还是《吴起兵法》,孙武和吴起都反复强调了军队一定要重赏罚,且一定要公平、公正、公开。赏罚是决定军队战斗力的关键,而吴起也一直在践行这一点。

他多次请魏武侯举办庆功宴,目的就是犒赏三军有功将士。同时根据功劳士兵们的餐具也分:金、银、铜,食物也分:猪、牛、羊。他十分看重对士兵的赏罚,有功必赏,有罪必罚。

历史魏国3万铁骑对阵秦国2万步兵(魏国独霸中原的基石)(4)

魏武卒的训练

魏武卒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二伍为什,设什长一人,五什为屯,设屯长一人,二屯为百,设百将一人,五百人,设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设二五百主一人。

这种编制充分的发挥了军队的灵活性,让将军能做到指挥部队如同指挥手臂一样,灵活自如。同时吴起还设立了许多训练科目,比如单兵作战、阵法、联络等训练。

这一系列训练的目的就是提高士兵战斗力,同时提高魏武卒团队协作能力。

总结魏武卒的特点

1:经过长期的训练,单兵作战、团队协作能力强;

2:装备优良

3:作战意识强

4:士兵体能强

魏武卒总结

魏武卒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以及不可复制性,在赏罚混乱的背景下赏罚分明的魏武卒就成了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白莲花,同时在大家都搞征召制的时候吴起率先搞起了募兵制。一个拿锄头的奴隶,和一个身披重甲的职业军人,用脚趾头想都能想明白哪个战斗力高。

历史魏国3万铁骑对阵秦国2万步兵(魏国独霸中原的基石)(5)

魏人体能真的就比其他国家强吗?未必。但是魏人的作战情绪就是比其他人高。商鞅变法之后为什么秦军变强大了?秦军体能有质的变化吗?没有,商鞅只不过是加了一套赏罚标准罢了。

大家都没搞赏罚标准的时候吴起提前高了,那魏武卒就是比其他军队有优势,但是其他人都陆续搞了赏罚标准,那魏武卒的优势就已经没有了。所以我认为魏武卒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以及不可复制性,在商鞅变法、申不害变法之后魏武卒的作战意志优势已经不明显了。

只不过那是后话了,吴起率先搞职业军人、重装步兵,这一个理念是非常超前的。在车兵为王的时代,吴起能拥有如此大的魄力放弃车兵转向重装步兵,这个魄力、高瞻远瞩的眼光是其他人不具备的。

在吴起的带领下魏武卒创立了不败神话,是其他诸侯心目中不可逾越的高山。“齐之技击,不可遇魏之武卒”这就是当代人对魏武卒的评价,从这一句话中我们就能感受到其他诸侯的无奈和绝望,魏武卒的压力真的是太大了。但是随着历史的推移,魏武卒开始逐渐臃肿,吴起走后魏武卒的发展就进入了天花板,并且开始走下坡路。

魏武卒覆灭的原因

1:魏武卒人口老龄化

魏武卒是在公元前389年之前建立的,马陵之战时期为公元前341年,这期间时间跨度48年。假设一个新兵15岁入伍,那此时也63了(按照魏武卒的选拔标准,小孩子肯定是达不到的,必须是青壮年,因此年龄会在13-30左右)。马陵之战前吴起建立的魏武卒基本上都是风烛残年的老头子,他们就算有心也没那个力气上战场了。

历史魏国3万铁骑对阵秦国2万步兵(魏国独霸中原的基石)(6)

吴起训练的魏武卒严重老龄化,而吴起出走后魏国照葫芦画瓢训练出的魏武卒和吴起训练的魏武卒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可以说,马陵之战时期的魏武卒就已经退化了,和巅峰时期的魏武卒有很大的差距。吴起出走后魏国后继无人,将军的愚蠢指挥更是加速了魏武卒的衰败。

2:多次惨败导致损兵折将

如果任由魏武卒老化,那魏国霸权还能撑一段时间,但是多次惨败导致魏国损兵折将,魏武卒数量大大减少。

桂陵之战庞涓率领的魏军全军覆没,马陵之战庞涓和太子率领的魏军全军覆没,伊阙之战魏军又一次全军覆没,三次惨败导致魏武卒数量锐减。

吴起的魏武卒只是训练出来的吗?不,吴起的魏武卒是经过多次战争保留下来的精锐,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但是在吴起之后魏武卒很难积累实战经验,动不动就全军覆没,怎么积累实战经验?目前史学家多认为魏武卒在伊阙之战后完全湮没,剩下的魏武卒根本就不成建制,硕果仅存的魏武卒只能去当军队的训练教头。

3:虚弱的魏国无力重建

为什么魏国不重建魏武卒?因为魏国没钱。首先魏国就给不起魏武卒待遇,根本没有土地分配给魏武卒。而且魏武卒一身装备非常昂贵,魏武卒不能随意毁坏装备,这装备是代代相传的。老兵如果老了,那就把装备交给新兵,完成一个传承。

但是几次惨败导致装备数量锐减,而虚弱的魏国根本没钱再打造这些装备。

历史魏国3万铁骑对阵秦国2万步兵(魏国独霸中原的基石)(7)

全盛时期的魏国打造了五万套装备,魏武卒的编制也一直在五万左右,老兵死了就补充新兵,但是装备没了那编制就少了。

几次惨败导致魏武卒编制大大缩减,魏国无力扩编,这才导致魏武卒湮灭。

4:时代的变迁使魏武卒不再有优势

上面我们就已经说了,魏武卒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以及不可复制性。魏国的国力、将军都不支持复制一批魏武卒,同时也丧失了时代性的优势,因为秦国搞了一套更完善的赏罚标准。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开创了“军功爵制”,赏罚更加分明,更加公正,士兵更加嗜战。

职业军人与职业军人之间就不存在什么作战意志的优势,即使有优势,那也是秦军更有优势。各国都在陆续搞新军,都在强调赏罚分明,这个时候魏武卒反而开倒车,赏罚越来越不分明,以至于沦为时代的弃儿。没有了作战意识的优势,没有了优秀指挥的优势,没有了强大的装备,魏武卒已经跟不上历史的大潮了,只能被更先进的秦军取代。

但不可否认魏武卒对战国历史有着重大的影响、意义,它也曾光芒万丈、万众瞩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