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国智慧揭开地震成因之谜

作者:张宝盈

(本书已由华龄出版社于2020年10月出版发行,书名《探索自然之谜全三册》下册《地震成因》)此处是作者原稿,与正式出版的内容略有不同。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接上篇)

第一章这地震,怎一个“破裂”了得

众所周知,现行的主流地震理论,发端于美国地震学家H.F.里德在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之后提出的弹性回跳假说。根据旧金山大地震出现的地表断裂,他认为断层两侧的地块在地震前即处于长期相向运动的状态,致使地壳介质发生形变,积累了弹性应变能。当应力值大到超过了介质的强度时,断裂发生,弹性应变能释放。这就是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过程。这个学说被简称为“断层成因说”。

一直到现在,这个学说依然是主流地震学界占统治地位的学说,一百余年几乎原封未动。只是后来,为了解释“在地壳深处由于上覆岩层压力的加大,摩擦滑动在干摩擦的情况下很难在300米以下的深度出现”的困难,又有人提出了所谓“粘滑说”,作为对这个学说的补充和改进。

理论提出的整个过程很清晰很简单:里德在旧金山大地震遗址看到了一条地裂缝,就猜测说,可能是地下的岩层破裂发生“弹性回跳”导致了地震。于是乎,就把地震成因整明白了,搞清楚了,地震的奥秘便告破解,地震科学大厦就此宣告封顶,再稍作修补就万事大吉了。

看上去里德似乎有点智慧过人,把那么复杂的地震成因一眼就给看穿了,简直神了去了。破解那么深奥的自然奥秘竟如探囊取物,信手拈来,不费吹灰之力,得来全不费工夫。这得是什么样的超级人才、神级人物?真是科学界的“大幸”!关键是人家整出来一个“弹性回跳”概念,很新鲜很刺激,很有“科学”的意味。虽然接下来各国历年来的地震观测研究都没能如愿以偿地把这个理论坐实,但并未妨碍它牢牢地占据着地震学的统治地位。

人家照旧气宇轩昂地高居庙堂,把个“主流科学”的桂冠牢牢地戴在头顶上,扇得忽喇忽喇的。

但也总不免让人犯嘀咕:地震的奥秘就是这样清浅?清浅得就像一碗白水,一眼见底?瞜一眼就能把谜底拆穿?难道这就是足以令我们无限敬畏的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吗?这大自然就这么点手段,就这么胸无点墨?太有点黔驴技穷了吧,这哪还有什么奥秘可言?

这也就是经历了那么多年,投入了那么多人力物力,主流地震学界贡献给人类的主要科学财富!百余年时间,全世界上百万人、若干若干亿的投入,就搞出来这么个学说,交出这样“高级”“先进”的理论成果,你们竟然毫无愧色吗?

1.1 “弹性回跳说”违反力学原理

在人们的心目中,地震学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它的理论一定莫测高深。然而,里德提出的 “断层说”说的是宏观物体——“板块”(里德那个时候还没有“板块”这个概念,是后来的人发明出来的)或岩层的机械碰撞、破裂,涉及的只是机械力学原理,没有涉及微观世界或物理、化学等玄微高妙的东西,这是稍具科学常识的人都可以理解的。现在,就让我们把“弹性回跳说”“大卸十八块”,掰开了揉碎了,深入剖析一下,看看它是否具有合理性,逻辑上能否说得通。它的设想与自然真实是否相符,能否落到实处。

“弹性回跳说”的具体描述是: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壳中岩石发生了断裂错动,而岩石本身具有弹性,在断裂发生时已经发生弹性变形的岩石,在力消失之后便向相反的方向整体回跳,恢复到未变形前的状态。这种弹跳可以产生惊人的速度和力量,把长期积蓄的能量于霎那间释放出来,造成地震。

总之,地震波是由于断层面两侧岩石发生整体的弹性回跳而产生的,来源于断层面。岩层受力发生弹性变形,力量超过岩石弹性强度,发生断裂,接着断层两盘岩石整体弹跳回去,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于是地震就发生了。

那么这样的描述是实际观测得来的呢还是主观猜想得来的?显然是后者。充其量只是里德的一个推想、判断,并没有经过严格验证。大概意思是说,被挤压缩短的岩层断裂后又回弹伸展开来,退回到未被压缩时的状态,因此释放了弹性能。但是这样的设想符合客观实际吗?

凡论事必合于其理。既然说是岩层破裂然后“弹性回跳”,就要研究岩石力学,认真分析岩层破裂后有没有发生“弹性回跳”的可能性,如果有,是否足以导致大地震等等。也就是考查一下岩层有无“制造”地震的能力。

按照岩石力学的定义,岩层实质上是一种“岩体”。岩体,是指由岩石(块)和各种裂隙(结构面)所组成的自然地质体。岩石和岩体的重要区别就是岩体包含若干连续面,岩体的强度远低于岩石强度。岩体是同时具有弹性、塑性和粘性的多裂隙的非连续介质。岩体既不是理想的弹性体,又不是典型的塑性体;既不是连续介质,又不是松散介质,而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地质体(荣传新,2013)。

“弹性回跳说”认为岩体受到挤压后会发生“弹性变形”,弹性变形的定义是: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当外力取消后,材料变形即可消失并能完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称为弹性。这种可恢复的变形称为弹性变形。弹性变形的重要特征是其可逆性,即受力作用后产生变形,卸除载荷后,变形消失。这反映了弹性变形决定于原子间结合力这一本质现象。因为原子处于平衡位置时,其原子间距为r,势能U处于最低位置,相互作用力为零,这是最稳定的状态。当原子受力后将偏离其平衡位置,原子间距增大时将产生引力,原子间距减小时将产生斥力。这样,外力去除后,原子都会回到其原来的位置,所产生的变形便会消失,这就是弹性变形(据百度百科)。

但是研究证明,许多岩石的变形是非弹性的,即荷载卸去后岩石变形并不能够完全恢复。特别是在现场条件下岩石有裂隙、破碎层理岩,粘土夹层等,大多数岩体不是完全弹性的(蔚宝华,2015)。这与断层说设想的“岩层受力发生弹性变形”是截然相反的。

而且,实验表明,岩石受挤压后率先出现的是“扩容”现象——所谓扩容,是指岩石受外力作用后,发生非弹性的体积膨胀。岩石的扩容现象是岩石具有的一种普遍性质,是岩石在荷载作用下,其破坏之前产生的一种明显的非弹性体积变形(荣传新,2013)。这才是岩石受挤后的客观反应。“弹性回跳说”猜想岩层受挤后会发生“弹性变形”,但实验研究却发现,岩石受挤后发生的是“扩容”即“非弹性变形”,两者截然相反。这表明岩石分子、原子间的结合力较弱,扛不住太大的挤压力。“拉不住”就只能“松手”,于是便表现为“非弹性膨胀”,实际是挤压力把原本结合得较紧密的岩石分子拆开了。可见“弹性回跳说”的猜想并不符合客观实际,与自然真实对不上号、搭不上茬,经不起实践验证。不论你说得多么天花乱坠,只要你的理论与事实不符,那就一定是假的、错的。

断层说把岩层的弹性高度理想化了,但都是想当然,一厢情愿。“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科学研究不是写科幻小说,必须立足于现实。

更糟糕的是,在应力作用下,岩石中的微观和宏观结构的滑移、位错、形变都遵循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因此岩石是一种流变体。岩石流变主要包括两个内容,即蠕变和松弛。在恒定的应力作用下,岩石的变形随时间不断增长的现象称为蠕变。在恒定的应变条件下,岩石中的应力随时间而减少的现象称为松弛。在外力超过一定的强度(即长期强度)以后,岩体会丧失稳定性(据百度百科)。就是说,在挤压力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流逝,应力不但不增加(积累),反而逐渐减小。这样的事实无疑是给了“弹性回跳说”一记响亮的耳光,足以把它证伪。岩体并不是理想的弹性体,不具备储存弹性能的优良性能,受到挤压时发生的不是弹性变形而是扩容。弹性材料必须具备一定的柔韧性而不能是脆性。岩体所具有的性质是脆性,不具有柔韧性,因此岩体储存弹性能的能力微乎其微。根本就是“扶不起的阿斗”。一点点抗压的“钢筋铁骨”也没有,时间稍长就要弱弱地发生蠕变和松弛,毫无“骨气”,纯粹是怂包软蛋。像这样的“怂包蛋”怎么能胜任储存弹性能的神圣使命?你给它的应力并没有减小,它自己却松弛了。挤压力再增强一点它就失稳,碎掉了。储存的那点弹性能早就泡汤,跑到爪哇国里去了。可见岩体不但不“积累”弹性能,还“监守自盗”“偷吃”弹性能。莫非地震学家都不懂岩石力学?否则怎么能相信弹性回跳说呢?

断层说如果是正确的,岩石力学就会是它的一个有力工具,能为它提供许多证据,但很可惜,岩石力学提供的都是反证。岩石力学不但没有充当断层说的“辩护律师”,反倒站在了“公诉人”的立场上。

岩石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给力,能把无论多大的挤压力全都转换成弹性能。因为岩石分子、原子间的结合力并不是无限大,没有那样的实力,无法勉强自己,只能给自己来个“非弹性膨胀”便把挤压力消耗掉了。可见岩石力学已经证明岩层是根本无法储存弹性能的。这样的事实已足以击碎弹性回跳说了。岩石不能积累弹性能,“弹性回跳”就是一句空话。原本指望岩层受挤后储存弹性能,但实际上,岩石根本不是那块料,受挤后发生的是非弹性的体积膨胀。体积膨胀密度就降低了,说明岩石内部出现了空隙,挤压得再厉害点就碎裂了,不再能保持块状结构,“回跳”更无从谈起。

其实要想检验一下岩体能不能储存弹性能,方法并不复杂:用岩石做一根弹簧试试就知道了。不言而喻,用弹簧钢制成的弹簧能够储存一定的弹性能,因为弹簧钢原子、分子间的结合力要比岩石大得多。而用岩石制成的弹簧根本储存不了弹性能——一压即碎,也毫无回弹之力。储存不了弹性能,弹性回跳就没戏了。

如果要让岩层储存八级、九级地震的弹性能,它的抗压强度、抗剪切强度要比弹簧钢大不知多少倍,现实世界中不存在这样理想的材料,人也造不出来。

当然,里德说的是岩层破裂之后发生的“弹性回跳”,那么岩层破裂(断裂)之后能否发生“弹性回跳”呢?实际是更不可能的。因为即便是能够发生弹性回跳(实际上是回弹)的物体,也只有在未发生破裂时荷载卸去弹性体才会发生“弹性回跳(回弹)”,一旦发生破裂、错动,弹性能便在破裂、错动过程中释放掉了,没有余力再“弹性回跳”。比如如果折弯一根钢条,在没有折断时就松开,钢条会立即回弹,因为这是它释放弹性能的唯一途径。但如果把钢条折断了再松开,它就不会回弹了,因为弹性能在断裂过程中释放掉了,支撑“弹性回跳(回弹)”的原有结构也破坏掉了。再比如挤压一只苹果,在没有挤碎时就松开,苹果还有可能回弹到原来的状态,但挤碎了就回弹不了了。因为它的整体结构都已被破坏,支撑“弹性回跳(回弹)”的那个结构都没有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何况弹性能也已被释放掉,就不可能再回弹。岩石同样如此,假使存在某些能够储存一点弹性能的特殊岩石,如果在尚未破裂时卸去荷载,还有可能回弹一丁点(但这样轻微的回弹绝对形不成地震),一旦发生断裂后,整体结构被破坏,回弹的基础条件不存在了,弹性能也已经被释放掉,所以不会有丝毫的回弹了。即便是弹跳性能极佳的皮球、乒乓球,你把它挤烂了,它还能再弹跳吗?

岩石断裂了怎么还能再“弹性回跳”呢?真是岂有此理!

就是说,弹性回跳要依赖于物体原有的主体结构,因为弹性能本质上是岩石分子、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只能在微观尺度上发生。岩石破裂后,碎片之间哪怕只有1毫米的距离,对岩石分子、原子来说也是天文距离,其间的相互作用失效,因压缩产生的弹性能消失殆尽,怎么可能再发生弹性回跳?因此,认为岩石破裂后会发生“弹性回跳”是彻底违背物理法则的,绝对不可能发生。

未发生断裂而释放弹性能与已发生断裂而释放弹性能途径是不同的,未发生断裂而释放弹性能的途径是“弹性回跳(回弹)”,已发生断裂释放弹性能的途径是断裂本身。但二者不可兼得,不可能既发生断裂又发生弹性回跳。发生了弹性回跳(回弹)就绝不可能再发生断裂错动。同样,发生了断裂错动,就绝不可能再发生弹性回跳。所以“弹性回跳”如果存在的话只能发生在断裂前,绝对不能发生在断裂后。断了的东西是不可能回弹到变形前的状态的。更形象一点的话,一个完好的气球挤压一下还能回弹到原状,气球破了就再也回弹不了了。

如上所述,弹性变形本身的定义也是“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当外力取消后,材料变形即可消失并能完全恢复原来形状”,只是材料发生变形而后外力消失才能恢复到原来形状,而不是材料破坏后再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因此,弹性回跳(回弹)和断裂错动两种结果只能取其一,要么回跳(回弹),要么断裂,不可能同时发生。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可见断层说设想的“岩层受力发生弹性变形,力量超过岩石弹性强度,发生断裂,接着断层两盘岩石整体弹跳回去,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完全是一个天大的笑话!这事糗大了。那种绘声绘色宣称的“这种弹跳可以产生惊人的速度和力量,把长期积蓄的能量于霎那间释放出来”的“神来之笔”更是彻底违背力学原理的。纯粹胡编的瞎话!

这就像是说,如果把一根钢条或树枝掰断,断开的这两节还能自动“回弹”到原来的形状一样。更形象一点,就像是说一个人被撞断了脖子,他的头颅还会飞回去重新长在脖腔上一样。这是多么“聪明绝顶”的创见!不服不行。这回可真要笑掉大牙,笑得肠子都疼了。里德你太有才、太幽默了,简直就是幽默大师,完全有资格摘取搞笑诺贝尔奖的桂冠。这是科学史上多么“光彩”的一幕!

这就是万人膜拜的“弹性回跳假说”,地震学中顶尖的“科学理论”,原来竟是这么个货色。错得如此离谱的东西,竟然横行科坛、称霸学界一百余年。在“科学”的光环下,掩盖着的竟是如此拙劣的东西,真是大煞风景、大跌眼镜。

这样不堪的东西都被赫然登载在顶尖的科学期刊上,堂而皇之地写进高等学校的教科书里,实在有辱“科学”这个字眼。

世界上只存在“弹性变形”(但却不是岩石的属性),并不存在“弹性回跳”。弹性变形也只是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在尚未破裂时取消外力(这是先决条件),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岩石一旦破裂,就不可能再取消外力,怎么可能再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呢?

如果真的存在“弹性回跳”现象,里德就会为岩石力学贡献一个基本定理,但是岩石力学中并不存在“弹性回跳”这样的定理,它只在地震学中存在。同样是研究岩石、岩体,更专业的岩石力学却不存在“弹性回跳”一说。是不是研究岩石力学的专家们忽略了呢?非也。研究岩石破裂的单轴压缩试验和三轴压缩试验也是岩石力学的重要内容,专家们对此并不陌生,只是“弹性回跳”根本不可能存在,所以无法引入岩石力学。

可见里德认为岩石破裂后还会发生“弹性回跳”是彻底违背岩石力学原理,也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所以弹性回跳说是一个连基本的合理性都不具备的荒谬的假说。里德没有作深入思考,还没把事情想明白就直接端出了一个“不走脑子”的错误假说。弹性回跳假说纯粹是人的主观观念、人的臆想强加给自然界的。这是一个“原发性”错误、内在性错误,从娘胎里就错了,错得太没边、太离谱、太邪乎了。荒唐透顶,根本就是瞎胡闹。

既然岩层断裂后便不可能发生弹性回跳,那么岩石的“弹性回跳(回弹)”就只能靠它的形变量来提供了(即岩石受到挤压但未破裂时突然卸去荷载而发生回弹)。然而,硬度很高的岩石形变量很小,大概只能以毫米计,形变量很小回弹量必定更小,不足以发生宏观的有实质意义的“回跳(回弹)”。而硬度小的岩石虽然形变量会大一些,但其塑性、粘性也会更大,也不会发生回弹。更何况在自然界怎样才能“取消外力”“卸去荷载”呢?毫无可能!根本问题还是岩石受挤变形是非弹性变形,是“扩容”,所以无论是硬度高的岩石还是硬度低的岩石,能够发生的回弹量都微乎其微。

说到底,岩层根本没有可资利用的弹性,哪来的回弹?哪来的弹性能释放?靠岩层“弹性回跳”产生地震,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开国际玩笑。

所以,如果说一个橡胶制成的物体受到挤压后会弹跳回原来的形状,是可信的,但是如果说一个石质的物体受到挤压断裂后也会弹回到原来的状态,就完全不可能了。橡胶或海绵弹性大,受压后形变量也大,且一般情况下也不容易挤破,因而能回弹。岩石弹性小,受压后发生的是非弹性变形,如果再发生破裂,就根本不可能发生回跳。

里德肆意虚构岩层“弹性回跳”功能,也未弄清楚岩层受挤后发生的是非弹性变形即扩容,如果已破裂就不更可能再发生弹性回跳这个道理,只是凭空杜撰了一个“弹性回跳”概念,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除了添乱以外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只是给所谓岩层断裂、错动涂抹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使这个假说更具有迷惑性而已。这个假说也确乎像一剂效力无边的迷魂汤,迷倒了一大帮专家学者。

当然,里德提出“弹性回跳”概念的主要用意显然是为了解释大地震时地面的剧烈运动和物体的强烈晃动。但是,用“弹性回跳”概念真能解释大地震时的地面强烈运动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因为,即使按照里德的假想,岩层断裂后发生“弹性回跳”,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后也就停止不动了,是一次性的,“把长期积蓄的能量于霎那间释放出来”,不可能像拍皮球一样来回不停地弹跳。这样导致的地面晃动也是很轻微的,兴不了风也作不了浪,不会对地面产生丝毫影响,更不会造成任何破坏,又怎么能像真实的地震一样把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晃倒且粉碎性摧毁?

弹性能依赖于某种力源的推挤或压缩,力来则有,力去则无,因此弹性能的释放只能是瞬时性的,不可能长时间维持。但大地震震动时间常常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用仅能回跳一次的机制(实际上一次也不可能发生)解释这样复杂而持久的运动是决然行不通的。何况断裂后的岩层根本就不会发生丝毫“弹性回跳”。

这样荒谬的东西居然蒙骗了我们一个多世纪,这就是科学的“灯下黑”。

所以,只在岩石上兜圈子,是永远不可能解开地震之谜的。岩石不产能,从岩石上挖掘不出能量来。

再说,如果岩层断裂会发生“弹性回跳”是自然界真实存在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应该是广泛存在,经常可以被人们观察到的。其实人们盖房子、搞建设,开山、铺路、架桥等等,经常要与岩石打交道,经常要把岩石弄“破裂”,虽然弄破的岩石小一点,但完全可以以小见大,因为道理应该是一样的,地震学家们也做过许多岩石破裂的实验,但是古往今来,世界范围内,何曾见到过一例岩石破裂后发生“弹性回跳”的案例呢?也许我们孤陋寡闻,还真没听说过,那么多的报刊杂志、笔记小说、海量记载中也始终未见报道。我们见到过的岩石断裂,也都是“嘎巴”一声断了了事,干脆利落,从没见过发生什么“弹性回跳”的现象。

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地震形成的地裂缝经过钻探发现都很浅,说明“板块”(地壳)根本没断透,仅仅是在巨厚的石板上部裂开了几条浅浅的小缝,下面大部分的地壳还有几十千米厚的岩石连在一起,它又怎么可能发生“弹性回跳”!可见里德杜撰的“弹性回跳”概念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另外,还有一个方法也可以验证岩层断裂后会不会发生“弹性回跳”:用两辆大型推土机相向推挤一块石板直至断裂,看石板断裂后会不会发生“弹性回跳”。但是这样的实验不必进行便能预知结果:石板不会发生“弹性回跳”,因为弹性能在断裂过程中已经释放掉了,储存弹性能的物质结构都已不存在了,怎么能再发生“弹性回跳”?

通过上述分析,这个被人们信奉了一百多年的金光灿灿的“弹性回跳说”便黯然失色:原来它是一个违背岩石力学原理的彻头彻尾的谬论。里德的这个猜想逻辑上根本站不住脚,又怎么会揭示地震的真相?

谎言总是要被戳穿的!

在地震专家们做过的大量岩石破裂实验中,也没有一次证实弹性回跳说。刘力强、郭玲莉等在《弹性回跳模型的实验解析》一文中指出:实验与理论分析表明,弹性回跳所描述的能够被人眼直接观测到的地层扭曲超出了岩石所能够承受的弹性变形量,无论地震之前或地震过程中都没有出现过如此巨大的岩石变形。一般来说,岩石能承受的弹性变形强度不过千分之一二,地震断层附近的变形远远低于岩石的最大变形量。Reid模型以一种夸大的方式,描述了变形与能量的积累过程,虽然很形象,但不符合观测事实(刘力强、郭玲莉等,2013)。不符合观测事实的假说,有什么价值可言呢?

自然现象具有普遍性,比如由于引力作用的存在,“水往低处流”就是一种自然现象,那么在世界各地到处都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如果你构想出了一个解释某种自然现象的原理,但全世界的人都没有见过这种现象,那能是自然现象吗?全世界有谁见过岩石断裂后发生“弹性回跳”了呢?没有吧。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弹性回跳”根本不存在,压根没有这回事。不要在这里煞费苦心了,不要被这种“假理”继续迷惑下去了。

而本书提出的“电磁共振成因说”认为小震级地震是由地下雷电导致的,大震级地震是由地下龙卷风导致的,闪电、龙卷风则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现象,每个人都可以直接、间接地大量地观察它、见证它。而且地震中的各种现象也都与它们的特征十分吻合(详见下文),这是比较靠谱的。

地震的复杂性充分表明,地震绝不可能仅只是一个机械力学问题,断层说却幻想在机械力学框架内解决它,不亦谬乎?这正是它的症结所在。那个“板块碰撞”的高论,不就是一个简单的机械力学问题吗?这样的画皮不揭穿它,它还会继续愚弄人。

断层说导致的恶果是它画地为牢,死死地捆住了人们的手脚,其后地震学界达成的认可断层说的共识更把人们的目光牢牢地限制在机械力学框架内,无人敢越雷池一步,一百余年未能冲出这个藩篱。然而大自然并非是一个只在机械力学框架内运行的体系,因此仅在机械力学层面上,仅用机械力学知识是无法解开地震之谜的,必须还原大自然的本来面目,用物理的、化学的知识去解读,才有可能破解地震奥秘。

为什么那么多的专家都认同断层说呢?因为人们能够想见的地壳中似乎只有岩石,然而岩石只是一种物质,而导致地震的却只能是某种能量,物质是不能导致地震的,物质至多是能量的载体。只有能量才能导致地震,只能从能量角度而不是物质角度下手去寻找地震成因。断层说把研究对象都选错了。虽然物体受到推动便具有了能量,但却根本找不到推动板块或岩层的力源(详见下文)。况且机械力、弹性能是死的静态的不能自我生发的能量,根本不可能导致地震。电磁共振能则是活的动态的可以自我生发的能量,它才能导致地震。

在自然界,闪电、台风、龙卷风等等同样会释放巨大能量,那么它们释放的能量是机械能、弹性能吗?显然不是。它们释放的是电磁共振能(参见《解开自然谜团的真相》)。同样,地震释放的也不是机械能、弹性能,而是电磁共振能(详见下文)。

由此可见,断层说是一个连研究对象都没有选对的很“外道”、不入门的假说。岩石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能量则是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的虚体,如果你只把眼睛盯住看得见摸得着的岩石,却看不到岩石中也能暗藏看不见摸不着的能量如静电,就太没有“科学头脑”了。

只看到、只重视有形的物质,看不到、不重视无形的能量,而在自然界,常常是无形的能量决定有形的物质。有形的物质只是被(能量)推动、被破坏、被撕裂。主动权并不掌握在有形的物质手里。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看表象看不到本质,连最基本的ABC都没有做对,方向目标都没有选对,又怎么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不只是地震学,几乎整个地球科学基本上仍然停留在物质层面,停留在机械力学、运动学层面上,生造出许多畸形理论。

要之,里德的这个猜测并没有真正猜透地震的本质面目,仅只是“貌似有理”而已,但正是这样似通非通、半通不通的东西最具迷惑性。

所以直到现在,一谈起地震的成因,专家们立刻会眉飞色舞口吐飞沫地声称某某板块又与某某板块碰撞了云云。所以,这条路会走到什么时候?目前看来遥遥无期。浩浩荡荡上百万科学大军仍然雄赳赳气昂昂地挺进在这条路上,谁能让他们回头呢?

像这样充满了“童趣”的把地震解为搭积木似的游戏的“高见”,试图用小学生的知识去识破那些最难识破的自然奥秘的“杰作”,太没有知识含量,太不能令人信服了。它矮化、庸俗化大自然,也矮化、庸俗化科学。如果这样浅陋的知识便能解释地震成因,哪里还需要什么专家,小学三年级的小朋友足够胜任了。

科学家、科学界也会犯错误,并不存在“只要是科学界的共识就一定是对的”这样一条“定律”,也不存在“谁的职称高、地位高就一定比职称低、地位低的人说得对”这样的“定律”。反倒是“真理常常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地震无疑是自然界最为隐秘难解的难题,是天下之大难、天下之至难,它的复杂性、神秘性都足以令人望而生畏。即便使出你的全部智慧,动用你的全部知识储备也未必够用,你怎么可以如此轻看于它,怎么可能这样不费吹灰之力,仅用一个任何普通人都能想得出来的简单机制就以为把它的奥秘破解开了呢?如此复杂的现象竟敢用如此简单的原理来解释,真是武勇可嘉。

按照时下的局势,里德不仅似乎是大获全胜,而且从此以后,其他人就再也不能有任何“二心”,不能再有其他任何想法,只能死心塌地忠实于里德的“权威”,做一个忠心不二、心无旁骛的跟屁虫、应声虫了。这其实也就是百余年来地震学界的真实写照。

世界上的一切自然现象(生物除外),都属于某种物理或化学现象,都受某种物理或化学规律支配。即使发现了某种机械运动现象,其背后也必定是受某种物理作用或化学作用的支配,概莫能外。比如水的流动、日月运行等等,表面看来是一种机械运动,实际是受引力或电磁力控制的。而断层说却没有从物理的或化学的角度去看待地震现象,让人纳闷的是,是不是地震特“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压根就不和物理、化学变化沾边,只涉及地壳的机械运动,涉及“地应力”呢?你用脚指头想一想,地震发生在一个物理、化学的世界里,却与物理、化学变化无缘,不受物理、化学规律支配,这可能吗?那么,会不会地震本身就是一种极复杂的物理、化学现象,而人类却没有从物理、化学的角度,用相应的物理、化学知识去解读地震,因此是出自人类自己的失误,是认识错误,看走眼了呢?人非圣贤孰能无错,这样的可能性倒是不可低估。

熟知地震现象的地震学家们有一个深刻的体悟:地震是高度复杂的物理现象。所以破解地震之谜最重要、最核心、最关键的是探明地震的物理机制!

虽然机械运动也属于物理学的研究范畴,但它属于最初级的入门知识,用这样初级的入门知识解释极端复杂自然现象是不相匹配的。

研究地震这样的复杂自然现象,最忌简单从事,最忌浅尝辄止,不深入不细致,只看表象不看本质,只看局部不看整体,以偏概全,盲目跟风。因为复杂自然现象背后必然隐藏着复杂的成因机制。必须充分估计到它的艰深性。而地震尤其是一个极端复杂的自然现象,更是需要认真对待的,万万不可粗心大意。非有灵感巧思、深思熟虑、呕心沥血,不足以解之:要得真意见,须下苦功夫。它绝不可能仅用一个简单的机械运动的常识就成功地加以解释。

既然人类已经在物理、化学领域取得了丰富的知识信息,掌握了大部分规律,而大自然又实实在在是一个物理、化学系统,为什么不顺理成章地运用这些知识去解释自然现象,却偏偏要用可能仅仅是某种物理、化学运动导致的结果的机械运动原理去解释复杂自然现象呢?

学以致用,在研究自然现象时,就应该用我们学到的物理、化学知识去破解那些未明现象,如果空学了一肚子的物理、化学知识,却不知道应用,不懂得、不善于用这些知识破解自然现象,却只知道用最简单、最初级的机械碰撞概念去解释最复杂的地震现象,未免太迂腐了。这就像是在物理学中,已经像那些超级大国一样制造出了洲际导弹、核潜艇等尖端武器,而地震专家在研究地震时,却还是像非洲原始部落人一样只会用大刀长矛,完全不知道借用物理学的研究成果。结果是刀都砍折了,你还在那里玩命地砍,精神固然可嘉,方法其实不对。

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是电磁现象(热现象本质上也是电磁现象)、共振现象,还有重力(引力)现象等等,这些才是基本的、根本的、核心的东西,必须从这样的角度,用这方面的知识去解读未明现象,才是正确的道路,才可能得到正确的结果。“挤压、碰撞”即使存在也是次生的、从属的、表象的,是“被推动”的。既不是根也不是源。

就是说,最起码、最基础的是要有一个正确的思路,没有正确的思路,路径选择错误,累死也无功。所以路径选择很关键,是决定胜败的主要因素。

断层说、板块说都是路径选择错误的典型案例。连道路都不知道该怎么走,方向都选不对,火力再猛也击不中目标,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必须明确的是,任何机械运动都必定是某种物理、化学作用导致的结果,如:发动机活塞的机械运动是燃料燃烧推动的;电动机转子的机械转动是电流的电磁作用导致的;人体的机械运动是人体内的物理、化学能量推动的,等等。它们都必须有某种物理、化学能量“做功”才行。无论何时何地,也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事物都摆脱不了这一规律。机械运动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所以把“板块碰撞,岩层破裂”当做地震的成因是绝对行不通的。这就像把活塞的机械运动当做了发动机输出能量的原因一样。“板块运动”是谁来“做功”的呢?

像地震研究这样关系到无数人生命安全的大事,事关重大,人命关天,必须慎之又慎,绝不可视同儿戏,轻下结论。而断层成因说的提出和传播都犯了大忌。它过分轻敌,准备不足,粗制滥造,是一个犹如意图用大刀长矛去征服航空母舰的蹩脚的假说。其人思之未精、见之未深,焉足以研自然、言大事?只知闭门造车,在那里撅着屁股、憨态可掬地压岩石,测应力,全然不知在自然界电为大、电为天、电做主。使得现代地震科学的研究,十足成了一头迷途的羔羊,钻进死胡同而不自知,碰得头破血流犹不觉悟!明明有众多专家指出了断层成因说的严重谬误,却仍然深信不疑地抱住不放。断层说侮辱了无数人的智商,枉费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更使无数人惨遭本该避免的灾难,丢掉了宝贵的生命或健康。本章将详细列举一众专家和非专业学者依据大量观测事实、研究成果对断层说提出的种种质疑和批判,让大家充分看透断层说的荒谬无理。

大地震的时候(是天大的笑话解开地震成因的真相长篇连载)(1)

对于初识地震学的人来说,看到那么多的专家、学者,在他们多如牛毛的论文、专著中都异口同声地那么肯定地,貌似蛮有把握地宣讲“板块”的“碰撞”,地下岩层的“剪切破裂”“弹性回跳”“粘滑”“走滑”“稳滑”等等一大堆专业术语时,一定会以为,专家们对地下的岩石破裂情况一定研究得都非常透彻,非常详尽,如数家珍,了如指掌了吧,一定不会存在明显的矛盾,明显的困难问题了吧。但是你错了,事情根本不是那样的。按照专家们的说法,由于地壳的不可入性,对地下岩层的“破裂”、“滑动”情况他们无法直接观测,只能靠想象、猜测。

虽然专家们也曾做过大量的岩石破裂实验,但那是在实验室里,用机械挤压一小块岩石,但是这样的实验与地壳内岩层真实的“运动”情况是一回事吗?有可比性吗?地壳内存在从各个角度挤压一小块有限体积的岩层的巨大机械吗?而且实验室中机械挤压石块的加载速度要比实际观测的“板块”移动的速度大几个数量级,这能是一回事吗?根本就没有可比性!能通过这样的实验弄清楚地震的成因吗?事实上,断层成因假说中存在大量的明显的自我矛盾、不可解决的困难问题,这些矛盾、困难问题有很多并不是非专业人员故意找茬找出来的,而是专家们自己发现的。

(未完待续,接下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