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台海网

台海网12月19日讯 据闽南日报微信报道 连日来,我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成功申遗刷遍了朋友圈,可你知道吗,在漳州有一项非遗技能——漳州中药炮制特色技术传承千年,正等待走出“深闺”绽放新生。

一介草木,与漳州历史接续血脉,已近千年。

在漳州,中药炮制技术由来已久,多以名药、名店、名方为载体,以口口相传的形式,形成一整套炮制流程和技艺。

其中,有据可查的漳州民间中成药就有片仔癀(八宝丹)、铜青、采芸居神曲等。专业制售中成药的作坊也有同普堂药局、天益寿药店等老药店。

代更替、后继无人,本土特色炮制法及品种式微,临床使用炮制品的比例和品种也越来越少。如何让老手艺重获新生,成为当务之急。

日前,在我市首次举行的传统中医药名老药工评选中,9位匠人脱颖而出,他们中年龄最高83岁,平均年龄为66岁。

与此同时,漳州中药炮制特色技术也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逐渐消逝的传统中医药炮制特色技术留下火种。

未来,我市还将开设名老药工工作室,届时,老技艺人将以一生的学养浓缩时间和空间,把工艺传承给下一代后继者。

漳州市非遗文化(非遗刷屏可漳州这门)(1)

精选药材 记者 张旭 摄

漳州中药炮制特色技术入选市级非遗

日前,漳州市公布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漳州中药炮制特色技术上榜。

漳州重视中药炮制技术由来已久,传承发展至今已近千年。据记载,唐朝陈政率府兵入漳,中原医术传入漳州,后辈名医辈出。加之漳州中药野生资源丰富,经唐宋明清,形成了一整套炮制技艺。

漳州中药炮制技术包含药材筛选、切制加工、辅料配搭、炮制工艺、后期保存等各个环节,流程规范,技艺成熟。主要以名药、名店、名方为载体,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至今。

明年漳州市将建名老药工工作室

为做好传统中药炮制、制剂技术工艺和老药工经验传承推广,明年起,我市将推进漳州市名老药工工作室建设,建设周期两年。

工作室以师承形式开展工作,每个工作室至少配备一名导师,每名导师配有1-3名相对固定的继承人,继承人须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且从事中药工作10年以上等。

工作室将以继承导师学术思想、加强中药临床实践、定期开展学术活动、钻研中药经典理论为依托,导师每月至少面授一次,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传统中药生产操作理论实践,每半年至少开展一次学术研讨或学术讲座,定期批阅继承人学习笔记,旨在进一步发挥名老药工示范引领、传承创新作用。

此外,漳州市中医院将根据名老药工遴选带徒数量,给予每位名老药工每带徒一人奖励补助一万元,总额最多不超过3万元的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工作室设备和学习用品配置,导师带教劳务费和继承人学习期间生活补助,人员外出学习、论文发表、学术研讨、申报科研和建立数据库等。

曾经全市各县都有制剂室

市中医院34种院内中药制剂曾蜚声国内外

在漳州市中医院传统中药炮制特色技术展示厅,不足10平方米的空间内,陈列着中药炮制的老物件、医药古籍和中药材标本,“它们串联了漳州传统中医药的发展历史。”漳州市中医院副主任中药师林汉钦说。

漳州市非遗文化(非遗刷屏可漳州这门)(2)

名老药工严笔耕演示药匾筛药 记者 张旭 摄

见到这些老物件,芗城区祝安堂药店的中药制剂师傅严笔耕来了兴致,他颤巍巍地拿起一个药匾,端近眼前,细致地摩挲起来,“筛药的药匾需要足够细密,连一粒小米粒都不能通过。”

从业61年、年届83岁的严笔耕熟练地上下摇晃起药匾,“制作药丸,要先在药匾上轻轻刷上一层清水,再撒上药粉。”为了滚出大小相同的药丸,严笔耕需要把握好转动药匾的力道和平衡度, “直到药丸在药匾上跳起来。”

漳州传统中药炮制特色技术主要包括炮制辅料选用、炮制品加工制作和特色炮制工艺。至今仍保留着传统名方、名药及独具特色的中药炮制方法。

漳州市非遗文化(非遗刷屏可漳州这门)(3)

名老药工何鸿钦称量药材 记者 张旭 摄

鼎盛时期,漳州市中医院制剂中心的34种院内中药制剂蜚声国内外。那时,几乎全市各县都有加工炮制中药的中药制剂室。明清两代,漳州名中医颇多,开药方之时,均教百姓炮制之法,经历代经验积累,形成一整套炮制秩序。南宋后,漳州陆续出现自制中成药,有据可查的著名民间中成药有片仔癀(八宝丹)、铜青、芸居神曲、老笃诚盒庄人参等。清代民间,专业制售中成药的作坊有同普堂药局、笃诚名记、笃诚麟记和天益寿药店等。

漳州还有炮制中药的独门“必杀技”。

1961年,漳州市医学科学研究所组织有关专家编印了《漳州市常用中药加工炮制法》,记载222种常用中药的炮制加工方法。

“就拿最简单的蒸煮熟地来说,一般的炮制手段主要是用水蒸煮,但在漳州,就会加入生姜、砂仁,克服熟地黄比较滋腻,影响消化吸收的药性。”漳州市中医院主任中药师林向前说道。

手指一搓就知道是否地道

眼观嘴尝鼻闻,假药材哪里跑

在一罐蜜麻黄前,从业62年的主管中药师吕春禧和从业55年的副主任中药师何鸿钦停下脚步,吕春禧拾起蜜麻黄,手指一搓,鼻子一闻,眉头一紧:“蜜加得不够,饮片摸起来没有黏滑的手感。” 吕春禧说道。

漳州市非遗文化(非遗刷屏可漳州这门)(4)

名老药工吕春禧讲解蜜麻黄制作过程 记者 张旭 摄

吕春禧1959年进入漳州市中医院(其前身为漳州市第五联合诊所)工作,经历过用脚在碾槽上碾药的学徒生活,“每天要碾出几十斤‘退癀散’,还要将拇指粗的苏木药材碾成粗粉末。”他说,“汗水经常流进眼睛里,蜇得人生疼也顾不上擦。”

对于药材的选取和炮制,老药工也有几近“执着”的要求。“比如,药方中浮小麦必须是小麦未成熟颖果,而不能用成熟的小麦,更不能因为里面大部分都是面粉而用面粉或面包替代。”林向前侃侃而谈,道出传统中药材鉴别、中药炮制、中药制剂的门道。

漳州市非遗文化(非遗刷屏可漳州这门)(5)

名老药工林向前炮制药材 记者 张旭 摄

百闻不如一见。在漳州市中医院药剂室,林向前向我们展示起了古法炮制“焦山楂”。“像不像炒菜?” 而这样简单的动作却有很深的门道,“制作一方药剂,是对药材的拿捏配比,是对操作时间的精妙运用。” 林向前说,“为了让每种药均匀受热,不仅要注重炮制火候,炒制的时候还需将两边的药材往锅中间聚拢,再把中间的药材拨向锅的两边,反复翻动确保药材受热均匀、药性一致。”而就是这样简单的炮制工序,林向前坚持了31年。

眼观、嘴尝、鼻闻,什么样的假冒伪劣药材,在老药工眼里都无处遁形。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中药生产老工程师、片仔癀制作工艺传承人陈佩娇将片仔癀由原始做法,通过原料把关、工艺流程控制等方式,制作成符合国际水平管理规范的成药、量化生产。

而陈佩娇的“火眼金睛”也在制药厂里出了名。有一次,供货商将混有假牛黄和胆红素的“牛黄”原料放在了制作片仔癀的仓库。“这颜色不对。”陈佩娇当即指出,有效避免了损失。

古法炮制技术逐渐式微

列入“非遗”期待后继者

日前,漳州中药炮制特色技术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让老药工承担起一份责任:守望后继者。

但令他们尴尬的是,中药炮制技术却成为年轻人眼中“又累又苦还赚不到钱的行当”。

名老药工严笔耕用切药刀切药 记者 沈昊鹏 摄

1988年,严笔耕从永安铁路医院回漳州,重启父辈创建的祝安堂药店的传统中药业务,至今已有32个年头。

在9名老药工中,他是唯一入选的“民间药剂师”。62年来,他躬耕中医药事业,对中药500味饮片加工炮制和中药丸、散、膏、片剂生产都颇有经验。如今,他将衣钵传给儿孙,从最简单的称药、切药开始教,希望从父辈传带下来的手艺能延传下去。“那些祖传下来的老手艺,不能在我这断了去。” 严笔耕说道。

而令人遗憾的是,更多的中药炮制技术却面临着技术断档的困境,濒临失传。

01为何兴盛一时的漳州中药炮制技艺逐渐走向式微?

林汉钦表示,到了解放初期公司合营阶段,许多老药店和诊所或者改行组建联合诊所,能独立生存下来的药铺也没有几家,如老瑞林、漳州老至诚、漳州老仁瑞、祝安堂等,也都是八九十年代才恢复经营。

在工业流水线取代传统手工艺的今天,一方面,随着现代中医药与国际接轨,许多达不到标准的医院制剂室和中药饮片厂被取缔,于是许多有地方特色的中药炮制技术也因此绝迹。

此外,目前市面上统一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标准,也让许多有地方特色的小饮片厂因经营不善或达不到条件被迫关闭,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中药炮制技术因此退出历史舞台。

市卫健委中医科科长杨毅国表示,目前中医药制剂虽然有纳入医保体系,但是价格低廉。“由于制剂室建设要求严格,生产成本较高,大部分医疗机构的制剂室都处于年年亏损状态,所以许多中医医院干脆将已有的中药制剂室关停或者拆除,造成传统制剂无法正常生产惠及百姓。”

林汉钦认为,加强对传统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是推进漳州传统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题中之意。“我国不少现代中药没有申请专利。因为申请专利意味着将方剂全部公开,他人只要在现有方剂基础上稍作改动,就可得到一个新的方剂。不公开方剂难以获得专利,公开了则可能导致方剂价值受损,这是中医药企业普遍面临的困境。”

02漳州拥有这么好的东西,如何传承下去?杨毅国表示,目前,我市正重新收集编印《漳州中药炮制特色技术》一书。同时,漳州名老药工工作室建设也正稳步推进,将进一步做好传统中药炮制、制剂技术工艺和老药工经验的挖掘整理、传承推广。(来源:闽南日报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