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 工 历 史 】

木工,作为一个世界性的传统行业而言,其发展历史是非常漫长而不断完善的。时至今日,也没有什么民族能够脱离以木为材料的器具,反而是家具式样越来越丰富,技术越来越先进。东方的木工体系和西方不同,其特点就是应用各式各样的榫卯。而中国是应用榫卯工艺最早,技术最精湛,样式最多的地区,世界上无出其右。

辛全生讲木工工具(天津木工工具史)(1)

木工是一大类以木材为生产资料的工种的统称,《考工记》更是把木工列为百工之首。木工传统的分类有大木作,小木作,圆木作,车匠,鞍辔等等,不一而足。工业化之后又出现了木模工,建筑模板工等一些工种,一直伴随人类发展。

古代的中国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拥有广阔的面积,木材资源充足,利用这一优势,发展出了一套完善的木构建筑体系,远播汉字文化圈。自古以来,中国的建筑水平高超,一直以木结构作为主流,周汉的拙朴,隋唐的豪劲,宋的醇和,明清的华丽。

当然是工具。

【 工 具 的 变 迁 】

工具作为成就美的手段,其作用就是手的延伸,河姆渡出土的最早榫卯出现之前,一定就已经出现了原始工具。木工工具最早的实物遗存是一套安徽出土的西汉时期的青铜工具,是国家一级文物,具有非凡的历史价值其组成:

辛全生讲木工工具(天津木工工具史)(2)

不同宽度的凿子,锛子,斧头,刀锯,一个折叠凳。

辛全生讲木工工具(天津木工工具史)(3)

早期的几大工具是:凿,斧,刀锯,锛子,鐁。现代流传的几大工具则是:凿,斧,框锯,锛,铇子。为何呢?刀锯是锯的最初样式,而锯的发展就是要求更加轻,锯路小,轻的代价就是薄,行程长的代价就是变得狭长,这样锯就不能自己打直需要张紧。

辛全生讲木工工具(天津木工工具史)(4)

这一变化在唐宋得以完成,并得到普及,对于材料的精细切割有很大帮助,并对建筑风格也产生的影响。清明上河图里描绘的东京城的车匠就用和今天非常相似的框锯进行作业了。鐁出土的时期大约为周-宋辽金时期,是一种桃树叶形状,两侧有刃口,底部平,上部隆起尖端上翘的铁器。而鐁却在中国灭亡了,原因是铇类的出现。鐁在日本还有其子孙,称为枪铇。

辛全生讲木工工具(天津木工工具史)(5)

锛和鐁是搭配使用的,鐁用来刮削掉斫痕,并不能达到纯平。铇出现之后,鐁遂式微并绝灭。关于铇的发明,说法并不一致,有的人认为是宋前后通过海洋贸易从西洋传来,但西洋刨子两手前后持拿,和中国迥异;也有的说是最初使用戗子一样的刀来除去不平的地方,后来给刀镶嵌了木坐,依然采用最先的横向持拿形式。铇的使用直接导致了明代硬木家具的兴盛,敢于裸露木材表面。上古发明的木胎漆器和披麻挂灰髹大漆的家具和建筑就是为了这比锛鐁粗平后的表面而产生的。

辛全生讲木工工具(天津木工工具史)(6)

中国的木推铇最早的实例是宋元时期古沉船上出土的铇子,和现今的穿把推铇形态很近似。

天津与工业、工具发展史

天津是北方的直辖市,处燕赵之地,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明确建城时间的城市(大明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天津地区古时候是盐官,至今依然生产优质海盐,金称直沽寨,元设海津镇,明朝靖难之役后安置驻军正式建卫,一直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物资进出不仅拥有海运,还曾有过漕运,是南粮北运的枢纽,水运转陆运的码头,船帮商贾云集,物资集散的中心。

天津还拥有一套自己独特的方言,呈低平调,很好听。天津毗邻京畿,又是物资的集散中心,南北杂货,东西两洋洋货等稀贵商品均容易见到。图为西式牛头铇和金属鉋子。

辛全生讲木工工具(天津木工工具史)(7)

辛全生讲木工工具(天津木工工具史)(8)

天津是中国北方近代工业的发祥地,著名的工业品牌有很多,比如:永利碱厂,飞鸽自行车,海鸥手表,灯塔油漆,还争创了不少个第一。自1840年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撬开中国大门,不仅输入了工业品和殖民者,还输入了工业资本主义。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天津被迫开埠,此后,西方人不断开辟租界,分别是英法德俄意日奥比奥九国。今日的五大道,小白楼,意式风情区就是当时的遗物。洋人开展政治经济活动,设立商行等等还带来了一大批殖民者,形成了老城和九国租界并立的格局,是名副其实的国中之国。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令天津失去了屹立了五百年的城墙。洋人在经济上掠夺,倾销货物,大搞建设,带来了先进的工业技术,自此西方的工具开始在中国有了遗存,成为了证明侵略历史和工业发展的见证。当时遗留了很多各国知名品牌的工具比如:美国的史丹利工具,德国的手牌,索林根,标准牌锯条,英国的谢菲尔德工具,法国的松鼠牌铇刃和铁锚牌锯条等,这些工具在收藏圈子里有着很高的收藏价值。这一时期,天津的工具还是以传统形式为主,由于西洋铇子和中国传统刨子都是推刨,除了横持和纵持没有区别。西式刨刃开始进入中国铇子内,开始土洋结合的进程。20世纪初,美国的史丹利公司发明刃口盖铁,得以拿戗茬,被迅速吸纳利用。在这一时期,传统的铁打鉋刃(铁板铁钢)开始逐渐被西式机制刃(带盖铁和螺丝孔)所完全取代,并沿用至今成为了现代的传统样式。比较杰出的是上海的人民工具二厂前身的义祥机刀厂,是最早生产机制铇刃的地方,采用法国技术,其品牌金兔,一直被人称道。

辛全生讲木工工具(天津木工工具史)(9)

辛全生讲木工工具(天津木工工具史)(10)

辛全生讲木工工具(天津木工工具史)(11)

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民族工业也在发展,就如三条石一带,是天津工业的发祥地,早先就是为船户和车马户生产铁件的地方,后来引进了机械,开始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逐步开展了机器制造,铸铁,五金工具制造等等行业,在1915-1930年民族工业黄金时期达到全盛,拥有铁业工厂作坊三百余家,是华北最重要的铁工业基地,出现了一些工具品牌比如金狮,万顺永。

辛全生讲木工工具(天津木工工具史)(12)

日本在七七事变后大举侵入华北,破坏了三条石的辉煌,进入了惨淡经营的时期,日本侵华的步骤很明确,早早就有了殖民,就带来了日本的工具。尤其是傀儡政权满洲国所在的东三省,至今还遗留了不少当时日本带来的,日本人在中国做的,中国人仿照日本做的的工具。

可以见到的日本工具有不少品牌,三条町的锯,香山,日本娘的铇子,也有一些按照占领的中国地名取名的,比如长白山,兴安岭。战败后留下的厂子还成了新中国木工工具的生产者,比如海鸥,德惠,旅刃,梅花公,沈阳木工工具社等,建国后还在生产日式或日式技术的工具。

天津遗留的原物虽然不及东北三省数量可观,但也有一定数量。并且给日本人干活,甚至还可以获得工具。日本工具包括:日式锛,日本斧,两刃刀锯,夹背锯,鱼头锯,龟头锯,各种拉铇和凿子抛开民族历史原因,日本的工具制作考究,钢口锋利,安装方式和传统形式不同,坚固耐用,成了一些铁铺争相效仿的对象。

比如效仿日本凿子形式“向待凿”的一种凿子,直到公私合营时期,还有生产。这类凿子被工具收藏者称为“伪满的”比如一部分万顺永记的凿子。日本工具的出现带来了一股严谨考究的制作风格,一直沿用到计划经济时期。日式工具的浪潮还导致了翻砂铸造的工具普遍沿用日本的形式,比如模型铲凿和拉铇均为日本做法。

日本铇和中国,西洋都不同,刃是楔形铁片镶入木座内,后吸纳了盖铁制成了日式盖铁,由一铁板上部两角后折制成,随着日本工具在天津扩散,又影响了一次中国铇子,中国人发明了折角盖铁,以代替铇楔压紧铇刃,使得部分天津地区的中国铇用折角盖铁(东北地区最明显,几乎全部)。日本战败后,格局就基本不再变化了。

辛全生讲木工工具(天津木工工具史)(13)

新中国成立后,在建设国家的大背景下,工具的生产又热火朝天起来,天津地区常见的木工工具比如津产的斑马,第五工具厂,金狮,林业工具厂;北京的永久,金鹿;上海的金兔牌;山东潍坊的红星,金马,崂山,东北的旅刃,双王,海鸥,双箭,工农等。推刨刃各地并没有太大差异,但是凿子形式还是有不同的。山东的凿子形式较为传统,前薄尾厚,两厢结构。

辛全生讲木工工具(天津木工工具史)(14)

图为笔者的工具,中日式都有

辛全生讲木工工具(天津木工工具史)(15)

一直到80年代中后期,都是手工工具的天下,自经济体制改革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机械化的普及,家具生产逐渐工厂化,人们也倾向于去购买成品家具,不再囤木自制,手工工具也渐渐衰败了。这一时间,不少工厂都走向了倒闭,工具行业及其惨淡。

时至今日,人民生活水平又提高了很多,开始注重享受和收藏,DIY兴起,却发现新国产工具由于几乎没有市场质量很差,外国的又很昂贵,所以目光纷纷转移到老工具。

【 分 论 】

天津是华北地区木工的重要一支,历史上受传统,西洋,东洋“三股势力”影响。在风格上和大体北京相似,工艺精湛风格醇厚,而工具却有很多独特的地方,也是由于天津是重要的港口,商埠,又是洋人、下野寓公遗老的避风港,溥仪也曾居住过,宝物云集,能工巧匠也多,老百姓也非常注重享受,都是爱玩,会玩的人,工艺水平自然随着出众的审美而进步。所以,马未都的收藏品不少来自天津,也是如是的原因。在那时候天津,钟表常见,红木等南洋硬木也是最受青睐的选材。随着维修和更换会产生不少的料头零件,钟表发条。所以在老木匠眼中,拥有以老硬木比如紫檀,花梨,乌木为材料的工具,不仅经久耐用,并且在同行眼中还显得更加高人一筹。不少这类工具应用旧家具构件做成,甚至还留着家具腿等样式的造型,别具一格。天津地区的木匠还创造性的应用了钟表发条伐出锯齿当做锯条使用,因为钟表发条用的是上等弹簧钢条,具有薄,锋利,弹性强,容易伐制的优点,锯路窄,尤其适合小件精密家具的制作,但它盘卷的弧度终究还是不利于大长度的使用,大多用于榫肩锯和小顺锯,大锯基本不应用。因为捋直弹簧钢需要加热,容易使之退火,遂如此。

现以工具类别分别进行讨论:

锛、凿、斧、锯、铇、钻几大工具是比较核心的几大工具,属于最常用的范畴,也最能体现地方特点,锛在大木工和车匠马具弓箭行常用,市区自几十年前以来不再建筑砖木结构的房屋以后几乎见不到了,如今比较可见的只有做做家具和工艺品的匠人了。墨斗个人色彩浓厚,并不太能代表地区样式,钻头也是。遂只讨论一下凿,锯,斧,铇。

【 斧 】

中式的斧子似乎自出现的那一天就没怎么发生过变化,斧的历史很悠久,斧钺不仅是伐木砍柴,营造建设的工具,还是兵器,礼器。它们也常常出现在古人的文字间:“郢人运斤”比喻技艺精湛,配合完美;“斧斤以时入山林”表明了老祖先重视自然顺应天时;黑旋风李逵用双斧;程咬金也用斧子,青铜时代的钺还是一种礼器。全国各地地域差异最大的也是斧子,虽然工艺差不多,但是造型和使用方式上是差别巨大的,南方的斧子多是板斧,并且大多数是单刃的,广东的斧子呈梯形,而江浙一带用有筋的板斧,重庆一带的斧子更加特别,刃口向上延伸。单刃斧子传入了江户时代的日本。

辛全生讲木工工具(天津木工工具史)(16)

辛全生讲木工工具(天津木工工具史)(17)

天津常见的木工斧存在着两种,分别是单刃斧子和双刃斧子。考究的做法是铁匠或锻打工厂生产的,刃口夹钢(双刃)或贴钢(单刃)仓眼长方形,内部可略带鸡心(内部隆起)以利于装紧,斧顶贴钢,因为北方木工的习惯不仅用来砍斫,并且凿榫眼时候要抡斧击打凿子,还会用来钉钉子,除拔钉子以外几乎不用锤子,所以对斧顶的硬度也有很高要求。好的斧子的标准:钢顶,寸顶,钢刃,方仓眼。寸顶的意义在于可以加大持凿子得手和斧柄砸下来时候的距离,防伤害。

辛全生讲木工工具(天津木工工具史)(18)

双刃斧子在天津应用很广泛,斧顶较长,自仓眼近刃一段再靠前一些的部分,到斧顶这一段的宽窄薄厚是一致的,看起来很方正,厚重,是天津斧子的特点之一,东北一些斧子则不同,斧顶要大于仓眼附近的厚度和宽窄,自斧顶向斧刃一路变薄。一般人会把斧磨成两面刃,角度大于两面的坡,这样有利于拔出斧子,还有一些人,会根据单刃斧子的研磨方法,磨成一面水平,一面斜角,有利于砍削的时候深入木材,外侧利于把木渣挤掉。

辛全生讲木工工具(天津木工工具史)(19)

单刃斧子,单刃斧子一面平一面斜,适合于木工较精细的砍削,造型比较精美,一般分左右手,因为斧刃偏向斜下方一些角度,并且还敲打出筋。由于单刃斧子砍削时依然要和木料成一定角度,为减少手弯转的角度,特地做成刃向内略弯,仓眼向内旋转一定角度。也有的单刃斧子做成对称的,可以两头装,不分左右。由于单刃斧子较少,在工匠手里很受重视。

对于斧柄的处理大多处理成为鸭蛋圆,从不用正圆,长度大约是25-40厘米,也就是肘尖到手心加一两指宽的距离。柄长不过肘,过肘就剁手,就像二胡的千斤差不多长就正好。并且,严格的师承也会告诉,在安装斧头时候,不要把斧柄的榫头打过仓眼,否则就视作不虚心,自满,不敬祖师爷的一种行为,因此,匠人手里没有一把斧子是超过仓眼的,最多打到平齐。一般斧子会在木榫处加楔子进行紧固,但是有人认为加楔不好会打破木性,在这就不做讨论了,一般现在出于安全考虑,还是打满,安全第一了。有些人为了更强的安全系数,在斧柄两侧安装金属条,穿过仓眼后折成直角把住斧头,更有巧人将金属剪成祥瑞图案和祥云,不仅加固还起了装饰作用。

【 锯 】

锯是用来切割的工具,古时候流传的刀锯在唐宋时期转化为了框锯,流传至今仍然是绝对的主流类型。相传锯是鲁班祖师发明的,他在外出时候被草的叶缘割破,仔细看了禾草,发现边缘上生满细齿,遂让铁匠把铁片做出锯齿切割木料。这当然是个美好的附会。目前的工具体系中,中国和西方都惯用框锯,西方也使用一些宽大的板锯,日本习惯使用刀锯。唐前后传入日本的刀锯经过日本的发展又在侵华的时候被送回了中国,成为一部分木工习惯用的切割工具,尤其是模型工。

辛全生讲木工工具(天津木工工具史)(20)

在机械化普及之前,解料和截料还有两种巨大的锯子,一种称为快马子,是一条狭长的半柳叶形锯条,长约两米,中部渐宽,锯齿由中间向两边倒,以便于两个人使用。还有一种大型框锯,叫做二人抬或二人夺,也是两人操作,用于解原木为大板。这两种锯子现今已经很少见了。还有一种穿带锯子,专门锯穿带槽的,有的人喜欢做成小动物形状,比如松鼠。

辛全生讲木工工具(天津木工工具史)(21)

现在的木工不需要人工解开原木,所以一般是四五把框锯,至少也有三把,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各有各的用途:解料,切榫,切割曲线,断榫肩,特殊细工。基本的结构:锯拐(绷紧锯条的手柄),锯梁(支撑梁),锯钮(由木或金属制造,有缝和孔,勾住夹紧锯条),锯条,锯摽(由棕,麻,合成纤维等绳子或金属丝和一根驳棍,或带螺纹的金属杆和元宝螺母)。天津木工认为,锯子要用刚硬没有弹性的致密木料,以红木为好;锯钮最好用铜制,铁质容易生锈,铜不磨手且颜色还会随着时间变得更加美观;锯梁尽量轻,宜用黄菠萝、红松或楸木等料;锯摽要用棕丝绳或麻绳,烧去飞毛,比较坚韧耐久,也有用金属条和螺丝拉紧的,则看起来比较利索。

天津框锯的锯梁是独树一帜的,几乎全部用的是两头开槽,把锯拐夹进去的形式,而不在锯拐上凿榫眼,锯梁榫头卯进锯拐的形式,而邻近的北京甚至也不见这一用法。这一做法的优点就在于灵活性强,遇到解大块料,锯梁碍事的时候,可以往后移动锯梁;麻绳张紧锯条依然不够紧的时候,依然可以借移动锯梁使锯条更加张紧一些。锯条的采用最为奇特,常用钟表条制作,锯路细小。遇到好的锯条一定要配特殊的锯拐形式:鹰嘴。还有一些人会制作一些较小的锯以充任一些特殊精巧的活计。

天津地区流行如下几种锯拐样式:圆头,鹅头,鹰嘴,以及在三种做法之间的过度形式。可能的发展就是不加装饰慢慢变得修成圆角或斜角,后来为便于提拉将锯拐下修成曲线,和上面的修饰形成鸟头形,遂加以曲线处理,打磨圆滑,成为鹅头。而鹰嘴这一样式形成比较特殊,未能加以考证。鹰嘴是一类特殊造型的锯拐形式,端头曲线深深内凹,成为鹰钩形,木纹决定鹰钩制作难度大于其他形式,还容易因为磕碰而脱落,需要使用的人精心呵护,这也是鹰嘴常常搭配好锯条还不甚常见的原因。

【凿子】

天津的凿子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都受计划经济控制,所以造型上在全国的差异也并不很鲜明了。传统的凿子柄习惯使用牛筋箍,用一条牛筋泡软编制成股,然后干燥在凿子柄上,越用越紧。也有使用藤条编的,以至于还有用金属丝或电线编成的,优点在于不伤斧顶。也有使用金属箍的,由于使用方便和环形金属容易得到,遂渐渐推广开,成为了当今主流。

辛全生讲木工工具(天津木工工具史)(22)

自西汉以来出土的凿子都是用金属卷成凿裤,然后削尖木料打入其中,成为两厢结构,各地都沿用了这种方法。但是缺点在于木和铁胀缩系数不同,比较容易脱落,日本的结构则是凿头有暗销插入木内,再套一个锥形外箍锁死,相对结实一些,被称为三厢,制作起来比较复杂,所以建国后就很少有制作的了。

正宗的传统制作方式是在软铁背面加贴硬钢,刚柔并济,这样既节省钢材还容易研磨。凿子视用途决定长度和厚度,比如凿榫眼要很厚,清理修整则需要薄一些,盖房子凿梁柱的要长或宽一些。凿裤的制造是由铁条尾部锤成扇形然后卷合一体。

在和日式做法的融合过程中,出现了不少过渡的做法。比如日本凿子凿柄上下一般粗,中国凿柄是梭子形,这就有了国产仿造的用上了日本的凿头做法,用了中国的凿柄。还有一些凿子应用的是包角贴钢的精细做法。还有一种更奇特的,就是中式凿裤,里面却有一根方铤,比较少见。

凿柄的制造比较讲究木料的选用,应当使用较为坚硬,细腻抗砸的木料,并加箍防治打裂。选料比如黄檀,青冈,槐木,柞木,好一些的喜欢使用乌木,紫檀,花梨,这些木料使用久了都会显得非常温润,闪闪发亮。

【 铇 】

在天津,刨子的选材比较丰富,上档次的有红木花梨乌木紫檀,一般的就是些硬杂木,普通常用的铇子使用黄檀近乎是首选,再有就是枣木铁力,和南方的刚硬壳斗科木材(椆木和青冈之类),天津是工业基地,不少人还喜欢用包装大型机械的坚硬木方和工厂安置机器的南方或进口的坚硬木材垫格(俗名菲律宾或越南杂,是一系列南洋硬杂木的统称,包括一些著名硬材:红柳桉,菲律宾朴,印茄木,菠萝格,大甘巴豆等多种)还有东北一带的杵榆,色木,柞木,再次一些就是随处可得的国槐,刺槐之类的。还有一种很神秘,流传在很少一部分人手里,大部分人只能说有所耳闻,没见过,我见到过这种木材,它颜色幽深黑红色,棕眼非常细小,刚硬坚韧,金声玉质,该料叫“嘎啦榆”,非常稀少,比花梨紫檀之类的红木类还要稀少贵重很多。后经多方考证应该是广西越南一带的细纹铁力木。

辛全生讲木工工具(天津木工工具史)(23)

旧时,木匠干活的一条首要原则就是惜木如金。而且木材属于稀缺资源,想做一把铇子,要花上一些功夫才能觅得一块顺心的木料,所以,凿好铇子后也并不会对木料有太多用力的修饰,稍稍打掉棱角,摩挲光滑,微作斜面,并不修掉很多,以便延长磨损寿命,即使坏了其余部位的木料还可以截下来继续利用。

铇料的厚度影响铇子手柄的形式,为了不撞到握铇子的手指,厚一些的料可以在铇刃后三分距离的铇体凿一个透眼做成穿把铇子,薄一些的则做成羊角把,木料骑跨在铇体上,加高握铇手指最低处和工作面的距离。羊角握把一般骑跨在铇体上,由螺丝或木销子固定,也有拼插式的,在铇身上开燕尾槽再把羊角把穿入其中。羊角把也分为直和弯两种类型。由于一个师傅一个画法,就像写字一样人人不同。

辛全生讲木工工具(天津木工工具史)(24)

天津地区的铇子一般不加雕刻,有的甚至是仅仅修掉棱角,稍稍整好前脸的一块大方木就开始使用了,而且这种一点不加以修饰的形式在名贵木料做成的铇子上更为明显。贵重木材制作的刨子如果木料比较浑厚的话,一些人还会打磨一些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弧线以利于抓握的舒适度。

辛全生讲木工工具(天津木工工具史)(25)

一般在截断铇料的时候,就以一寸乍二分的角度斜截,使得铇头微微前倾,铇尾后拖,给人看起来有一种向前冲的猛劲儿。铇的前脸高度一般就从铇口最前线往前降低,到铇头降低两分高度做成光滑斜面。也有的做成铇口和铇头中间低两面高,弧度也很小,中线起筋,往左右降低的形式。这些修饰手段只损失很少的一些木料就可以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很是节约。老木工大多崇尚这种简单朴素的造型,反而对一些起很多线脚和雕刻纹样的嗤之以鼻,认为是炫技。

辛全生讲木工工具(天津木工工具史)(26)

铇口的前脸长度比较自由,有些人喜欢做的长一些,有些人喜欢做的短,但是千斤的宽度都差不多,在6-8毫米左右,宽了比较吃力容易撞掉,窄了又把不住铇楔和刃。

图为笔者的师父制作的刨子。

辛全生讲木工工具(天津木工工具史)(27)

还有一个重要的部位是铇子的鸡心,是一个突出的夹角,有利于压住铇花不是直戳戳的窜出来,而是贴着铇口出来,鸡心位置的高低和铇子脸的长短不仅决定凿制时候的难度,还决定出铇花的效果。短脸高鸡心的铇子甚至可以不加盖铁也可以或多或少的拿戗,因为抑制了铇花在铇膛里打卷。

铇子的出刀口视做活的用途来定,刨子的工作原理就是龅牙啃西瓜,越龅啃得越多但是越费力。一般刨子出刀口6毫米左右,刃口到前面线的距离就是锋口,大约1毫米日常的活就可以胜任了。粗重的开荒,锋口就开的大一些,铇刃打的老一些,干细致的活,就是要窄锋口,铇刃打的嫩一些。长时间的工作木头免不了磨损,锋口会越来越大,可以挖槽嵌入一块木条减小锋口,也可以嵌入铜铁之类的金属条,大多数木工喜欢用木性相近的木料进行镶嵌,因为找平相对容易,磨损度均一。

辛全生讲木工工具(天津木工工具史)(28)

木工手里一般是三个铇,短的八寸(英寸)叫净刨,长一些的约一尺多一点,叫二虎头,负责大部分净平的活,长的叫平铇,大多数五十厘米左右,负责精确整平。再齐全些还会预备一个极短的小刨,十厘米上下,叫舔铇,负责小范围和小面积的工作;经常拼板的木工都预备一个特长的长约二尺,刃口很宽的大铇专门用来拼板缝。经常做硬木工作的人,往往还有一把角度很高接近直角的铇子,同于刮平,防止起戗。手工时代,拼缝的技术以铇子越短和要拼的板子越长来衡量人的手艺,以越短的铇严越长的缝为荣。

另一些木工比如木模工习惯使用拉铇,拉铇是纯日式的,在日本的时候样式就十分统一了就是一块宽大的木块,除了倒角就不加任何修饰了,仅仅是在制作铇刃顶部曲线有差异。到了中国,铇刃也相同,木头则完全相同,除了起线铇以外,全部是用木块倒掉棱角就解决问题,清一色的方块,并不存在样式上的区别,全国各地都一样。

现在的爱好者们或的工具的途径就很广泛,各种地方的样式流派都可以通过发达的物流和网络进行获取,所以现在的工具样式就很杂了,地方性也冲淡了许多,但是传统木工还保留着较强的完整性,工具也具有地方的代表性。

以上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天津地区工具式样和因为出于对木工和工具的热爱所了解到的历史,本文奉献给大家,如有不正确的地方请予以大力斧正,更新晚辈的认识,将不胜感激。

正文王柏茗

配图王柏茗 周铭

图片来自拍照 百度

鸣谢指导(不分先后):辛全生 戴嘉庭 单志莹 张景岩 王长青师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