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是定型的词组或短句,不宜随意变动它的结构而人们在运用成语时却常误写了字序,颠倒了位置,造成了错误笔者列举几个报刊、书籍上的例子,以提醒广大读者注意,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运用成语时的注意事项?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运用成语时的注意事项
成语是定型的词组或短句,不宜随意变动它的结构。而人们在运用成语时却常误写了字序,颠倒了位置,造成了错误。笔者列举几个报刊、书籍上的例子,以提醒广大读者注意。
不要指望资本与商人能自觉地给我们经营出一个春明景和、波澜不惊、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商品市场来。
“春明景和”应为“春和景明”。“春和景明”,语出范仲淹《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意即春风和煦,阳光明媚。而“春明景和”令人费解。
有独无偶,某周六晚上,我在某卫视的某个收视率很高的娱乐节目上看到主持人在某明星回忆她的温馨往事后说了一句“哇!好窝心啊!”然后一脸陶醉的感觉。
“有独无偶”应为“无独有偶”。“无独有偶”,《现代汉语词典》释之为“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多用于贬义)”,表示两人或两事十分相似。而“有独无偶”悖于原义。
治学严谨的童书业先生尚且如此,当时更多的学者或许也就更下而等之了。
“下而等之”应为“等而下之”。“等而下之”,语出朱熹《朱子语类》“等而下之,如医技养生家之说,皆不离阴阳二者”,意即由这一等再往下,形容比这一等更差。而“下而等之”闻所未闻。
中年如夏花之灿烂,如日中天,一些人成就卓越,称“杰出”名副其实;老年如秋叶之静美辉煌,一些人硕果累累,贡献非凡,称“杰出”名至实归。
“名至实归”应为“实至名归”。“实至名归”,在逻辑上强调先有“实至”后有“名归”,意即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业绩,相应的声誉自然就会随之而来。而“名至实归”不合事理。
粤海将军邬维拜访贾雨村,邬将军道:“那日圣上道,自来天朝下嫁公主郡主和番,多能收海清河晏之效。”
“海清河晏”应为“河清海晏”。“河清海晏”,亦作“海晏河清”,意为黄河的水清了,大海也平静了。这是人们永远的期盼,故用来形容天下太平。而大海本来就是清的,“海清河晏”于理不通。
红色山西专题之八
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石评梅
书香门第走出的五四先锋
石评梅(1902—1928)是中国现代女作家中生命最短促的一位。所以庐隐曾哀叹其在“色香俱足的蓓蕾”年华,便“萎谢在萧瑟的秋风里了!”石评梅系山西省平定县人。乳名心珠,学名汝璧。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自取笔名石评梅;此外,用过的笔名还有评梅女士、波微、漱雪、冰华、心珠、梦黛、林娜等等。石评梅之父石铭(又名鼎丞),系清末举人;石评梅之母,是父亲的续弦,均视其为掌上明珠。石评梅自幼便得家学滋养:父亲为她发蒙,课之以“四书”、“诗经”。除家教外石评梅先后就读于太原师范附小、太原女子师范,成绩优异。她除酷爱文学外,还爱好书画、音乐和体育,是一位天资聪慧、多才多艺的女性。
1919年,“五四”运动将刚刚读完师范的石评梅召唤到古都北京。她原拟报考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但由于那年国文系不招生,便改报体育系。在女高师读书期间,她结识了冯沅君、苏雪林等,并同庐隐、陆晶清等结为至交。在“五四”高潮的岁月里,她们常常一起开会、演讲、畅饮、赋诗,所谓“狂笑,高歌,长啸低泣,酒杯伴着诗集”,甚是浪漫。尽情分享着精神解放的快意。也正是在此“浪漫”中,她们闯入了文学的门槛。石评梅亦开始在《语丝》、《晨报副刊》、《文学旬刊》、《文学》,以及她与陆晶清参与编辑的《妇女周刊》、《蔷薇周刊》等等报刊上发表散文、诗歌、小说和剧本。
梅之俏丽如她,如他们般短暂绚烂
在新思潮的影响下,石评梅一方面在女高师勤奋学习课业,一方面即开始写诗和散文向各报刊投稿。1921年12月20日,石评梅的诗歌《夜行》就在山西大学“新共和学会”办的刊物《新共和》第一卷第一号上正式刊出。
1920年在山西同乡会上,石评梅结识了北京大学学生、五四运动健将、山西籍最早的共产党人高君宇。在同乡会交谈中,得知他们父辈即有交谊。他乡遇故友,格外亲切,于是二人便建立了友谊,二人经常通信,谈思想,谈抱负。
1923年5月下旬到6月下旬,石评梅与体育系12人、博物系14人组成“女高师第二组国内旅行团”南下旅游,她们沿京汉铁路,经保定、武汉、南京、上海,从青岛、济南返回北京。返校后,石评梅写了一篇五万余字的长篇游记《模糊的余影》,连载于《晨报副刊》1923年9月4日到10月7日。
1924年石评梅和陆晶清合编《京报》副刊的《妇女周刊》时,得到鲁迅的关怀和支持。
1924年11月,石评梅与陆晶清等编辑出版了《京报》副刊——《妇女周刊》。她以犀利的笔触,揭露抨击社会的黑暗势力,激励人民革命斗志。
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五卅惨案”,石评梅和陆晶清等编辑的《京报》副刊《妇女周刊》于7月1日第二十九期发表本刊编辑部特别启事,对“沪汉惨屠”表示愤慨之情。
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群众在李大钊的领导下在天安门前召开国民大会,要求段祺瑞执政府拒绝日、英、美等八国提出的撤除大沽口国防设备的最后通牒,抗议日舰对大沽口的炮击。会后2000余人游行情愿。段祺瑞执政府出兵镇压,制造了“三一八”惨案。石评梅虽然没有亲自参加到执政府门前的请愿行列,但好友刘和珍不幸遇难,陆晶清也负了伤。 3月22日在《京报副刊》发表散文《血尸》,3月25日,又参加了女师大为刘和珍和杨德群召开的隆重追悼大会,同时在《京报副刊》发表《痛哭和珍》一文,悲愤地指出:“昨天的惨案,这也是放出野兽来噬人;”“你的血虽然冷了,温暖了的是我们的热血,你的尸虽然僵了,铸坚了的是我们的铁志。”“我也愿将这残余的生命,追随你的英魂!”
1926年上半年,石评梅又与好友陆晶清等编辑北京《世界日报》副刊《蔷薇周刊》,工作之余在京从事文学事业。最初以写诗歌与散文为主,当时即被称为北京著名女诗人,到后期创作不少短篇小说。
1926年8月26日,鲁迅离京南下,石评梅至前门车站送行。鲁迅在当天的日记中记载:“三时至车站,晶清、石评梅来送。”
1927年发表的小说《匹马嘶风暴》,是这一时期石评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
1928年9月18日,石评梅在北京西栓马桩八号寓所开始发病,剧烈头痛,但她以为身体不舒服是常有的事,所以还是照常去附中教书,但病情日益加重。友人庐隐等送石评梅进旧刑部街日本山本医院,师大教授兼附中主任林砺儒和庐隐等均在医院守护,不久开始昏迷。23日由日本山本医院转到协和医院,诊断为脑炎。30日石评梅即逝世于北京协和医院,被安葬在陶然亭高君宇墓旁。
1928年10月13日,世界日报社、女师大学生会、春明女校、蔷薇社及绿波社等在女师大礼堂开追悼会,庐隐报告石评梅生平事迹,焦菊隐代表绿波社致辞,女师大学生会写祭文,陆晶清从上海专程赶回北京,悲恸万分,写下了《我哭你唤你都不应》的祭文。
1928年12月,由蔷薇社编辑,《世界日报》印行《石评梅纪念刊》,登载三十余篇悼念文章。
石评梅逝世后,经庐隐、陆晶清等努力,编辑出版了石评梅生前所著小说散文集《偶然草》、散文集《涛语》等书。
来源:语文报高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