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军网

血性在对抗搏击中闪光

——“繁荣发展强军文化·我们在路上”系列文章之二

■范江怀

强强对决创纪录赛场竞技砺精兵(血性在对抗搏击中闪光)(1)

我军各部队广泛开展实战化练兵,磨砺英雄气概,培育战斗精神。图片由作者提供

实兵、实装、实弹以及接近实战条件下的真打实抗,构成了近些年来我军实战化练兵最为磅礴的浪潮。在实战化练兵中,我们看到一个个训法战法得到了检验、一批批武器装备经受了考验、一拨又一拨官兵得到了淬炼,也看到了以战斗精神为重要内涵的强军文化,在实战化练兵中不断积淀,变得更加厚重更有内涵,为部队战斗力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北京郊区有一支团队,几十年来没有停歇过“征战”的脚步。与他们对抗搏击的对手,全是战力不俗的外军。

这支团队就是我军赫赫有名的八一军事五项队。

军事五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军队基于实战要求,总结创造出的一套提高单兵军事技能的训练方法。为了提高这套训法的战斗性和挑战性,满足各国军人的荣誉感和成就感,盟军总部应法军的提议,召集各国军队举办了带有比武性质的军事五项竞赛活动。后来,这项竞赛活动演变成了世界性的军事比赛。

军事五项比赛,既是对参赛者军事技能的检验,又是对意志品质和战斗精神的考验,被世界各国军人视为最具军人血性的竞技项目。

1981年,我军军事五项队第一次赴瑞士参加第30届世界军事五项锦标赛,获得了团体第八名。1983年,第二次参加这一赛事的我军军事五项队,就出人意料地夺得了团体冠军。

赛后,联邦德国队的教练感慨地说,我们用8年时间才第一次夺得了团体冠军,中国军人只用了3年时间,就站在了最高领奖台上。中国军人聪明,还这么拼命。

中国军人在世界赛场上亮相的初期,其鲜明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底蕴,就给外军留下了深刻印象。

从1981年到2019年,近40年时间,我军选手在军事五项比赛的赛场上一共夺得了106个世界冠军,60多人次打破了世界纪录。2001年,中央军委颁布命令,授予八一军事五项队“英雄军事五项队”荣誉称号。

我军军事五项队是参加这项世界级赛事的后来者,却成为这项赛事的领跑者。在参加这项赛事的过程中,在与外军优秀选手的对抗搏击中,我军运动员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向世人展现和诠释了带有中国特色的强军文化印记,丰富了世界军事文化家园。

军事五项比赛被各国军人视为“捍卫军旗之战”。在充满军人血性的世界赛场上,八一军事五项队喊出了“为祖国荣誉而战,为八一军旗而战”的誓言,喊出了“拼倒争第一,站着升国旗”的战斗宣言。在八一军事五项参赛队员的眼里,赛场如战场,战场无亚军。正是有了“在战场上,亚军就意味着失败”的理念,才有了“不流血流汗干不了‘军五’、不拼死玩命干不了‘军五’”的铁血队训,在赛场上才能拼出中国军人“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的血性胆气,最终铸就了赛场上与众不同的辉煌战绩。

40多年来,八一军事五项队的队员换了一拨又一拨,根植于血脉和骨髓里的“永争第一的拼命精神”被顽强地传承下来。被誉为“世界第一女兵”的王恋英,曾经连续5次夺得军事五项女子个人冠军。2000年5月,依据相关规定,国际军事体育理事会做出决定:将军事五项女子个人流动奖杯“挑战者杯”授予王恋英。王恋英由此也成为当今世界唯一获此殊荣的女军人。

有了这种精神,没有什么奖杯是拿不到的。2019年,在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上,八一军事五项队不负众望,夺得了5项冠军,追平和打破6项世界纪录。特别是八一女子五项队,实现了团体十九连冠,把辉煌的战绩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近几年来,八一军事五项队也积极投入到实战化练兵大潮中。他们走南闯北,上高原下海岛,奔赴实战化练兵一线,把自己在赛场上总结形成的科学先进的军事技能训练法传授给部队官兵,也传播着团队几十年来拼搏孕育积淀的战斗精神。带有强军文化鲜明印记的“永争第一的拼命精神”,正变成活跃在实战化练兵场上的广大官兵的共同精神财富。

最能体现战斗精神的军事训练,就是单兵与单兵、团队与团队、体系与体系之间高强度高烈度的直接对抗和较量。不经实战或者是近似实战的对抗较量,很难在未来战争中占得先机,赢得胜利。

经常与外军高手较量对抗,没有比这个方法更能提高自己的战力。但不是所有的军兵种部队,都能有八一军事五项队那样的练兵机会。

没有类似的机会,并不等于没有接近实战化练兵的对手。10多年前,空军战斗机飞行员的实战化练兵,就经历了一段刻骨铭心的变革之路。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训练变革,就是进行“金头盔”比武。

一个优秀飞行员,并不天然就是一个合格的战斗员。飞行员到战斗员中间有一个“门槛”,这就是“空中格斗”。

我们以往并不是没有“空中格斗”训练课目,但是为了安全起见,在进行这个课目训练时,多是按照规定的航线训练。后来,不少参加过“金头盔”比武的飞行员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参加了自由空战,才知道和别人的差距有多大!

过不了生死关,也就过不了胜败关,想赢得自由空战就是一句空话。对一支军队而言,过度地强调自身的安全,那么国家就不会安全。要破除和平积弊,就必须打破“危不施训、险不练兵”的枷锁,从根子上解放战斗力的生成模式。

陈旧的安全观被摒弃之后,广大飞行员在“金头盔”比武中的战斗血性被激发出来,飞行时间的“含战量”大幅度提高。在近似实战的空中格斗中,对抗搏杀的激烈程度随着在安全限制降低到最低中不断上升,刺刀见红的空战场景频频出现,把航空兵部队的战斗力推上了新的台阶。

“金头盔”,是每一位飞行员心目中的至高荣誉。更让人欣慰的是,一批又一批飞行员在比武对抗中,淬炼了勇于刺刀见红的拼命精神和敢打必胜的血性胆气。

“时代楷模”郝井文曾以六战全胜的战绩赢得“金头盔”,也飞出了很多令人惊出一身冷汗的动作:战机连续大过载机动,均在对手导弹边界,有的甚至被导弹猛追一阵,机舱内的指示灯持续告警……

事后有飞行员向郝井文请教赢得“金头盔”的秘诀。他说,比武就是打仗,你得玩命地拼,才能够得着那顶“金头盔”。

勇者无惧。“金头盔”比武已经举办10多年了,在空军的精心组织下,这项高风险、贴近实战的比武,迄今没有发生一起飞行事故。

10多年过去,“金头盔”比武的平台,为我们锻造淬炼了一批又一批骁勇善战的王牌飞行员。更令人可喜的是,具有时代鲜明烙印的空战文化,形成并深深地根植于官兵血脉中。这就是:为求一胜的拼命精神,勇于挑战极限的斗志,寻求制胜机理的自觉,不断学习创新的追求,不负使命的坚定信仰……

不知道是不是一种巧合,在世界赛场上的冠军,在练兵比武中的“金头盔”,他们是不同战场上的战士,但不约而同地形成了一种文化精神的契合:只认第一,不认第二。

有军事专家认为,如果不提供真实的训练环境,不模拟出真实的威胁情景,不建设符合现代战争制胜机理的“假想敌”,就是对准备上战场的士兵的最大伤害。

红蓝对抗,是实战化练兵的最高形式,也是一支部队走上战场的“最后一练”。世界一流军队,无不把红蓝对抗作为走上战场最后一次不流血的对决,其对抗的逼真程度、遂行强度、交战难度甚至超过了某些实战,真正做到了兵怎么练、仗就怎么打。

在我军的朱日和训练基地,活跃着一支闻名遐迩的陆军蓝军旅。在一次实兵对抗系列演习中,他们先后与陆军7支劲旅展开实兵对抗,用六胜一负的战绩,颠覆了所有人对蓝军旅的认识。

之所以说是“颠覆”,是因为蓝军旅在红蓝对抗中,打破了一个司空见惯的甚至是“亘古不变”的传统:红必胜,蓝必败。

很多在朱日和吃尽了苦头的“红军”部队,几乎不约而同地得出了一个结论:朱日和分明就是一个“狼窝”。他们视蓝军旅为“朱日和之狼”。

蓝军旅毫不掩饰自己的“战狼文化”。在蓝军旅营区,有一块巨石,上写“封狼居胥”;在营区的400米跑道边,立着蓝军的战表“胜我才能打仗,赢我才能过关”;每一名战士的臂章,都有一个醒目的“战狼”图案……

“狼性”不仅仅是挂在蓝军旅官兵的嘴上、镌刻在石头上,更融进了每一名官兵的“骨髓”里。在红蓝实兵对抗演练中,打得最惨的一次,蓝军旅旅领导全部“阵亡”。最后,旅政治部一位副主任被推到了指挥的前台。这位非军事干部指挥蓝军旅的“余部”,居然赢得了最后的胜利。蓝军旅的“狼性”由此可见一斑。

历任蓝军旅旅长会这么给你解释“狼性”:逼到绝境,难到极限。部队千里迢迢来到朱日和,我们不是要让他们难堪,而是让他们练强打仗的真本领,立起实战化标准。“红军”要过硬,“蓝军”必凶狠,必须让他们“一次演习,多年受益;一家演习,多家受益;一场演习,多方受益”。

不是所有败下阵来的“红军”部队,都能接受蓝军旅给他们留下的“教训”。有输得很不服气的“红军”部队,就直言不讳地提出了质疑:红蓝对抗很不公平。理由是蓝军旅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对训练基地地形了如指掌,并构筑了攻防两端的完整体系,负责对抗导调的还是他们的顶头上司……

和在演兵场上毫不客气地把对手打得没有脾气一样,蓝军旅也把这种质疑怼了回去:红蓝对抗,既不是演戏,也不是比武竞技。演兵场不是用来秀演技的,是用来练兵打仗的。既然是为了打仗,就没有公平而言。

战争从来都不是讲公平、讲道理的地方。翻开战争史,哪能找到一场公平的战争?我们熟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我军的武器装备与敌人相比,完全不对等,更谈不上公平。在不公平的条件下,仗不仅要打,还要打胜—这就是我军的秉性和脾气。

但这不是“狼性”文化的全部。原蓝军旅旅长满广志曾跟记者坦陈了“战狼文化”的核心要义:军人最大的奉献,不是牺牲而是胜利。军人为国捐躯固然悲壮,可如果牺牲换不来胜利,那就是悲剧。对军人来说,仅仅能做到不怕死是不够的,赢得胜利才是永恒的。

微评

矢志不渝的选择

■凌川克

“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这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震撼人心的呼叫,也是千千万万志愿军官兵“为了胜利不怕牺牲”的缩影。正是靠着这种舍生忘死、舍我其谁的血性,中国人民志愿军把武装到牙齿的美军,打到了三八线以南。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场看似实力悬殊的交战,就是钢铁与筋骨的较量、实力与血性的比拼。最终,钢少气多的志愿军,战胜了钢多气少的“联合国军”。这也应验了拿破仑的名言: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即利剑和精神。从长远看,精神总能征服利剑。

为了胜利不怕死的战斗精神,从我军建军之日起,就开始在广大官兵中生根发芽。从长征途中22名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到抗日战争中的狼牙山五壮士;从解放战争中董存瑞炸碉堡,到抗美援朝的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他们用不畏强敌、向死而生的英雄主义,铸就了我军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精神。正是依靠这种英勇决绝的血性胆魄,我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一个胜利走向了另一个胜利。

一支部队有没有战斗精神,战争是最好的试金石。和平时期,少了实战硝烟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如何培育战斗精神,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容回避的课题。在战火中铸就的战斗精神,是我军强军文化最集中的外在表现,深深地根植于强军文化的骨骼中。强军文化是战斗精神的根,战斗精神是强军文化的重要支撑。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壮阔的历史发展中,“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战斗精神,是我们矢志不渝的选择和永恒的追求。革命前辈们彪炳史册的血性胆气,不会自然而然地注入我们的血脉、变成我们的行动,需要经过千难万险、千锤百炼的磨砺和培育,才能融入我们的灵魂、变成我们的文化自觉和信仰。

不同时代赋予了战斗精神不同的内涵。舍身炸碉堡、堵枪眼可能不会在信息化智能化的现代战争中再现。但是,为了胜利舍生忘死的战斗精神依然需要我们发扬光大。面对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在有形和无形的战场上,在“心智”与“芯片”的较量中,我们要谋训法战法的创新,掌握制胜机理,更要思考战斗精神培育如何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在传承中创新,在重塑中升华,为新域新质战斗力生成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战斗精神培育,要靠平时一点一滴养成,更需要在硬碰硬的真打实抗中磨砺。精神的锋刃,需要千锤百炼,需要磨砺淬火。在实战化练兵中,高强度的比武对抗,背靠背的红蓝对决,是血性胆气最接近实战的淬火,也最能磨砺一支部队的英雄气概,升华官兵的战斗精神,最终凝练成为影响深远的文化力量。

(版式设计:贾国梁)

强强对决创纪录赛场竞技砺精兵(血性在对抗搏击中闪光)(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