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4日下午5时25分,刘少华溘然长逝大草原少了一位激情的歌者,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丁香花背后的故事让人心碎?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丁香花背后的故事让人心碎(丁香花尚未开放)

丁香花背后的故事让人心碎

2019年1月24日下午5时25分,刘少华溘然长逝。大草原少了一位激情的歌者。

刘少华,1975年1月内蒙古大学毕业,内蒙古日报社原首席记者、高级记者,曾任自治区政协常委、内蒙古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先后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十佳记者、劳动模范,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长江韬奋奖获得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笔采写了全国重大典型《勤政为民的光辉典范——牛玉儒》等,作为牛玉儒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在人民大会堂受到胡锦涛同志的亲切接见。作品《丁香花开的时候》成为传世之作。

《北方新报》总编辑 李德斌撰文悼念

响在天上人间的声音

一一写给少华

2019年1月24日晚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李淑章

你笑了,当你同清泉合唱的瞬间;

你哭了,在你思念丁香花的夜晚。

课堂上,你的声音

与掌声汇成交响乐曲;

舞台前,你的声音

与大海合成万丈波澜。

酒席间,你的激情妙语

令友朋捧腹于桌下,

朗诵时,你的气势声响

如骏马奔腾在草原!

你的声音来自神圣的天籁!

你的声音来自善美的心田!

你与塞外的青山绿水共鸣!

你为边疆的现在未来呼喊!

多少回,”恩师啊”

轰响在我的耳畔;

而那天,”李淑章”

三个字把我轻唤!

那一刻,你握住我的枯手不想松开;

听得到,你的声音仍在嘴唇边微颤!

少华,我听到了!

你在说:

”恩师,别难过:

我的声音

永远不会消散!”

少华,我相信:

你的声音

永远响在天上人间!

大草原激情的歌者

——记内蒙古日报首席记者、第七届长江新闻奖获得者刘少华

撰稿:刘春

草原人民称赞他是“大草原激情的歌者”,他把自己当做草原的儿子

“草原的路有多长,妈妈对儿女的恩情和祝福就有多长。无论我们走到什么地方,其实,永远没有走出草原这顶母爱的毡房……我要不忘本,不忘恩,不忘人民,要用如火的激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草原母亲、为和谐内蒙古而纵情歌唱!”

在内蒙古大草原,有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既是新闻人又是新闻人物。作为一名新闻人,他用手中的笔纵情讴歌民族团结,弘扬草原文化,使悠扬的马头琴声飞过长江黄河,飘荡在阿里山间;作为新闻人物,他两次登上人民大会堂,以牛玉儒事迹报告团成员的身份,为中央领导人和首都各界人士作报告,用心灵讴歌大草原,用真情写意草原儿女的情怀。他和很多牧民、边防官兵是好朋友,他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现场解说词的总撰稿,他即兴赋的一首诗现已成为流行民谣,他写母爱的纪实散文《丁香花开的时候》曾让“党的好干部牛玉儒”感动落泪,他曾在人民大会堂受到过胡锦涛同志的亲切接见。当然,他采写的新闻稿更是获奖无数,魅力四射!

他就是刘少华,虽不是蒙古族,却十分了解内蒙古的每一片土地和风土人情,创作了许多深受蒙古族同胞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在他坚韧不拔的新闻征途中,在他挚爱的内蒙古大草原上,凭借一股生生不息的长征精神,获得了草原人民的真爱,书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草原之歌。草原人民称赞他是“大草原激情的歌者”,他把自己定位为草原的儿子。

“你的报纸通讯和报告稿我都看了,写得很感人。你为宣传牛玉儒同志先进事迹做了许多工作,做出了贡献!”胡锦涛同志在人民大会堂接见牛玉儒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时曾经这样评价刘少华。

“刘少华同志忠于党的新闻事业,32年如一日,不改初衷,守土有责,朝气蓬勃地战斗在新闻宣传的前沿,跑遍了自治区的农村、牧区、林海、边防、厂矿。用强势的规模,力抓典型报道、系列报道和深度报道,创造性地完成了一项项重大战役性报道任务,获得了不凡的业绩,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新闻战线富有影响力的品牌记者。”在参评第七届长江韬奋奖的推荐书中,内蒙古日报社如此评价。

对于刘少华来说,掌声和赞誉已不陌生。在喝彩和光环中,刘少华心态依然那般平和坦诚。

他热爱大草原,大草原更爱他

“作为一个记者,唱响主旋律没有错,讴歌人民没有错。不拥抱太阳,自己不会有蓝天白云;只有弘扬正气,方能涤荡污泥浊水。

细心的读者和新闻同行不难发现,刘少华的作品几乎全是正面报道。

当然,他的正面报道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来自火热的生活,来自人性的深处,来自采访中的一次次感动。

采访戴成钧的事迹时,他在当地偶遇一位老人,得知他是记者时,老人向他深深地鞠躬,千叮咛万嘱咐:“戴镇长是一个好官,你一定要好好写写他。”

采访牛玉儒事迹时,有一天他乘出租车去采访牛玉儒关注的呼市重点工程二环路。在车上,他一边看,一边问,一边记。出租车司机问他是干啥的,他说是采访牛书记事迹的记者。司机说:“牛书记为老百姓办实事,他是人民的好官,你写他我不要你的车费!”

在《来自珠江的爱》的采访中,一位受助学生的老师对他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而一个资助者却感慨地说:“帮助一个草原女孩,就是帮助两代人。因为女孩长大了也要成为母亲,母亲有文化了,决不会让自己的后代没有文化!”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刘少华就是要做这样一个美的发现者、挖掘者、赞颂者、传播者。

1998年,松花江嫩江流域发生百年不遇的洪灾,内蒙古呼伦贝尔等许多地方成为“泽国”,洪灾现场到处是断壁残垣一片狼藉。此时的刘少华恰在采访中遭遇车祸一年后,粉碎性骨折的大腿里还打着钢板,但他毅然请缨上了抗洪前线采访。他走泥泞、住帐篷、划小船,吃尽了苦头。在他发回的报道中,有对灾害损失的及时反映,但更多的内容是党和人民军队在大难临头与人民生死与共,是飘扬的国旗,是“共产党万岁,解放军万岁!”的声音。

“亲爱的台湾同胞,您去过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吗?您听过《蒙古人》这首歌吗?今天,我们内蒙古自治区歌舞剧院的艺术家,从茫茫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走来,从古老的额尔古纳河走来,从浩瀚的巴丹吉林沙漠走来,从神圣的鄂尔多斯高原走来。在这里,我们把成吉思汗崇高的祝福献给青青的阿里山;我们把马头琴深情的歌唱献给绿绿的日月潭……”

这是刘少华为内蒙古自治区歌舞剧院赴台湾演出撰写的开场解说词的片段。有人说它像一首诗,有人说它像一幅画,有人揣度,这必是灵感突发时的妙手偶得。而刘少华本人却说:“这是大草原的深情馈赠,是反哺草原的心仪回响。”

“刘少华是位汉族记者,他扎根大草原,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热情歌颂民族团结,与边疆牵手,与草原同行。”内蒙古日报社给过刘少华这样的评价。

“如果给我发一个民族团结进步奖,我会欣然接受”。

这是刘少华的一个夙愿。多少年来,刘少华左手托着情,右手携着爱,始终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草原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作为一个记者,他把对大草原的一往情深倾注笔端,写出了许多反映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品力作。《一路豪情看赤峰》、《巴彦淖尔写雄浑》、《春到准格尔》《崛起的科尔沁》《满洲里,向世界问好》《你好,中国二连》《五虎山,矿工的山》《呼伦贝尔,我要这样对你说》《走进青青阿尔山》《乌兰浩特,我心中的城》……

刘少华为宣传内蒙古做出的突出贡献是新闻界公认的。包钢建厂50周年,他写下了热情洋溢的献礼篇《永远的草原晨曲》;巴彦淖尔撤盟设市,他奉出了回味悠长的朗诵词《巴彦淖尔,可爱的家乡》;自治区50周年大庆,他是庆典解说词的总撰稿;歌曲《牵手草原》多次被著名歌唱家在晚会上歌唱,在自治区内外引起共鸣。人们知道作曲的是内蒙古音协副主席王晓弘,而词作者正是他。

上世纪60年代经济困难时期,内蒙古草原牧民收养了3000名上海汉族孤儿。淳朴的草原额吉(母亲)把他们接进了蒙古包养育成人。这个真实的故事前几年被拍成电视连续剧《静静的艾敏河》,震撼了《羊城晚报》总编辑张宇航。他联系广东的热心人开始了帮助3000名草原失学孩子重返校园的行动。获得这一信息的刘少华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弘扬民族团结的重大主题。隆冬季节,他深入苏木嘎查,遍寻每一位被资助者,又远去南国大地,寻访每一个资助者,追寻着一次次催人泪下的感动,采撷着一个个泪花恣意的佳话,撰写出了荡气回肠的长篇通讯《来自珠江的爱》。通讯发表后好评如潮,《内蒙古日报》连续发表14篇“读后感”和后续报道,形成了“草原和珠江相连”、“蓝色与绿色对接”的社会效应。不少广州人盛赞说,草原记者的激情震撼了羊城,让南国的人们感受到了草原文化的底蕴和魅力!

要当记者,就当好记者

“如果让我再一次选择,我还选择当记者。”

刘少华的大学同学中,有的当了厅长、盟市长,有的成为了企业家,有人出了国,而他却始终是一名记者。用他自己的话说:“始终处于战斗状态”“始终充当战士角色”。

“人固然需要钱,但幸福应该是一种心灵享受;百万富翁固然风光,精神贵族也别有一番风味。其实,写作和创作也是人生非常美好的生活方式。”作为内蒙古日报的首席记者、高级记者,刘少华没有汽车坐,家里的陈设也很一般。办公室更是简陋,桌椅电脑之外,只有两个单人沙发,接待3位客人就得到隔壁借椅子。倒是办公桌上的资料、书籍往往是堆得老高老高。

唯一值得“炫耀”的只有他的作品,他能大段大段地背诵20年前自己作品的片段。谈起他报道过的人物和采访过的场景,许多年前的往事他都如数家珍。同事们惊奇于他的记忆力,开玩笑说少华的大脑里有软盘。他却说:“文章不仅是用笔写出来的,还需要汗水、泪水、情感甚至鲜血和生命,爱到深处,方能牢记在心。”

那一年,一位天津某集团公司的总裁与刘少华在呼市邂逅,倾慕于他的口才和文笔,这位总裁以月薪10万元邀请刘少华到他的公司工作。刘少华告诉这位老板:“我的根在草原,我的一切都来自草原的绿色源流、绿色情缘。我的热情、真诚都是草原给的,离开草原,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了草原,我就会才思枯竭,一蹶不振。我没有激情的原动力,我还拿什么赚钱?”

“挺单纯,挺可爱。”这是妻子给刘少华的评价。因为痴迷新闻,脑子里老想着文章的内容,刘少华在家常常“坐立不安”。灵感突发时,他会丢下手中的家务伏案疾书。遇到好素材没写出来,他会如鲠在喉、辗转反侧。一篇新闻作品发表后,他会孩子似的喜不自禁,竟然花钱专门到报摊上买份报纸,回来后再一遍遍阅读。

在许多朋友眼里,刘少华“有点傻”“不知道经营”,放弃了别人看来许多赚钱的机会,只懂得做文章、写报道。别人看来许多升迁的当口,他却跑到远方去采访了。在他的世界里,只有文章才能体现人格魅力,只有文章才能表明人生态度,只有写出的人物和事件才能潜移默化出正气、品位、精气神儿。

辽阔无际的内蒙古大草原,不仅造就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也孕育了英勇无畏、热情豪放、歌舞优美的蒙古族文化。刘少华最大的心愿,就是当好草原的使者,传承民族文化,让世界了解草原,拥抱草原!

(此文曾刊发于《中国民族报》《新闻与写作》等报刊)

如今,丁香花尚未开放,

刘少华却与我们永别!

一路走好!

内容来源:《北方新报》官方微信综合、《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审稿主任:剧根宏

值班总编:周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