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把伊斯兰教产生以前的阿拉伯社会称为“蒙昧时代”。所谓“蒙昧”并不是和“知识”相对立的意思,而是从信仰的角度来划分的。蒙昧时代的阿拉伯半岛居民,主要信仰原始宗教,同时也崇拜外来宗教。

前面讲过,阿拉伯半岛地形独特,气候奇异:绿洲青草成茵,泉水清澈,沙漠飞沙走石,大地干涸;天气瞬息万变,时而狂风肆虐,满目疮痍,时而风和日丽,一片宁静;白天烈日炎炎,酷热难当,夜晚明月溶溶,凉爽宜人。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同时又给人们带来好处和幸福。人们对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现象无法作出正确解释,只能从自身的经验出发作出种种幻想和假设,并附加主观臆念,认为带来危害的东西具有精灵,带来好处的东西具有神灵,从而产生了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信仰。阿拉伯人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信仰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首先是大自然崇拜。水是人和其他生物不可缺少的东西,而半岛雨水稀少且不均匀,尤为珍贵,因此阿拉伯人称雨水为“救星”,视泉水为“神水”。麦加惟一一处水源“渗渗泉”被奉为“圣泉”即是一例。麦加人自古就苦于无水,他们一直用牲口从城外驮水,花销大而且困难重重。直到阿卜杜勒·穆塔里布重新找到被埋没很久的渗渗泉,甘泉源源不断地涌出,恩泽四方。阿卜杜勒·穆塔里布在挖井时,挖出了两只金羚羊和价值连城的宝剑与铠甲,他用宝剑为克尔白铸了一扇门,把两只金羚羊铸在门上。重打渗渗井之举在整个阿拉伯半岛引起了广泛的回响,麦加人将渗渗泉的发现视为一件伟大的事件。《天房史话》作者称颂道:“水,就这样从渗渗泉中源源不断地涌出,浇庄稼,润万物,大地穿上了漂亮的绿装。阿卜杜勒·穆塔里布再不用为供给朝觐者用水发愁了。而且,因此他成了阿拉伯人有口皆碑的人物。

宝剑、铠甲和金羚羊都成了禁房的盛装,但是闪闪金光招引了一些盗贼夤夜潜入克尔白,将宝剑和铠甲及金制的饰品全部盗走了。然而渗渗泉依然存在,给人们带来了永世不竭的福音。”

阿拉伯人信仰(阿拉伯人早期信仰)(1)

形状奇特、颜色各异的岩石具有很大的神秘性,岩石在生活上的诸多用途及其来历的难以理解,都使阿拉伯人对它产生了崇拜心理,结果岩石被视为具有神灵的东西,或者被当作神的住所(别季尔)加以崇拜。所谓别季尔,就是被竖立起来的石头。信仰别季尔的人们,定期排成队,围着它旋行,并且抚摸它,以祈求从中获得力量。别季尔有的固定在一定的地方,有的则随部落流动。在后一种情况下,战时还起着部落保护神的作用,上面覆以华盖,放在骆驼上搬运。在希贾兹地区,人们所崇拜的三个女神中,有两个就是以石头为象征的,即一块方石象征拉特女神,一块黑石象征麦纳女神。

阿拉伯人信仰(阿拉伯人早期信仰)(2)

麦加“克尔白”天房墙上镶的黑石,被整个半岛的人们视为“圣石”,凡来朝拜克尔白的人,都要亲吻或抚摩黑石。这块黑石其实是黑中透红呈酱色,上面有红斑黄纹,相传是真主赐给伊卜拉欣砌在克尔白墙上的。一位学者写道:“此石可能是一块陨石,证据是它曾发过光,而且光芒四射,照亮了东方和西方,也照亮了沙姆和也门。它的这种光辉证明从前它不单纯是黑色的。有的历史学家解释其呈黑色的原因,是由于蒙昧时代的污秽不洁所造成的。有的陨石仅仅由于时间的流逝而改变颜色,其中也包括一些闪闪发光的陨石。

关于这块陨石被视为圣石的原因,一位学者写道:“玄石之所以被视为神圣之石,是因为它与一种令人尊敬的神圣之物相关联。伊卜拉欣在克尔白安置这块玄石,可能是为了纪念真主命他加高这所伟大的房子成为众人安宁场所的象征;或者是伊卜拉欣安放了这块石头,以证明这座房已非自己所有,而将它献给真主,为人们祈祷之所,成为巡游者、修行者、跪拜者、鞠躬者的礼拜之地。因此,将玄石安放在靠近大门的一隅,让其成为此房屋的最早边界。巡游者以此为起点。选择黑色是由于黑色容易分辨和确定位置。所以,玄石受到伊卜拉欣父尊崇,同时也被今天以及明天的穆斯林们视为神圣之物。”

其次是天体崇拜。阿拉伯半岛土地辽阔,自然条件有地域上的差别,这种差别也反映在天体崇拜上。不同地域各族所崇拜的天体对象有所差别,即使崇拜对象相同,其被重视的程度,以及其在整个神灵系统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农业区的居民以耕耘为主,农作物的生长有赖于阳光的照射,因此崇拜日神。《古兰经》在谈到半岛南部的塞百邑时说:“我从塞百邑带来了一个确实的消息给你。我确已发现一个妇人,统治一族人,她获得万物的享受,她有一个庞大的宝座。我发现她和她的臣民都舍真主而崇拜太阳。”

游牧区的人主要崇拜月神。在太阳和月亮之间,游牧社会的贝都因人更尊重后者。他们认为,太阳以灼热的光芒无情地烤晒着大地,摧残着一切动植物的生命;而月亮是他们生活的支配者,经过酷日暴晒之后,柔和而清淡的月光,不仅使夜色迷人,给人带来凉爽,而且使牧草着露,树木滋润,月亮不啻是他们的恩人。半岛南部居民也为自己的月神赋予了美名:马因人称之为“仁爱者”(瓦德);萨巴人称之为“赐予健康之神”(艾勒麦盖);盖特班人则称月神为“伯父”(阿木)。《古兰经》中列举了努海时代人们崇拜的五个神明,其中第一个就是月神瓦德,它在米奈人的万神殿中是坐第一把交椅的。

阿拉伯人信仰(阿拉伯人早期信仰)(3)

在旷阔无垠的草原,星星给人指引方向,星星的数量和种类繁多,光泽各异,变化无穷,无限神秘,从而引起人们对它的遐思和崇敬。半岛居民把星星的变化与社会现象、自然现实联系起来,形成各种占星术。被称作“阿斯台尔”的金星,在人们心目中享有崇高地位,被认为是执掌农业和土地之神,也有人认为它是商业贸易的保护神。

再次是动植物崇拜。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动物和野生植物是古代阿拉伯人维持生存所必不可少的物质,人们因对它们的依赖而产生了崇拜。克尔白天房周围,有许多阿拉伯人崇拜的“圣树”。在希贾兹地区,人们所崇拜的三女神中,另一女神乌扎神,便是麦加东面纳赫拉地区的三棵大树,人们向其顶礼膜拜,贡献祭品。杀人献祭,是为她举行祭仪的主要特点。在纳季兰,有一棵圣洁的椰枣树,受到人们的崇拜,那棵树收到各式各样的礼物,有武器,有衣服,有布条,都是挂在树上的。

阿拉伯人信仰(阿拉伯人早期信仰)(4)

动物崇拜已不显著,但仍可看出其痕迹。比如,母驼生产五胎,而第五胎又是母的,主人就将它的耳朵割开,从此不再骑它,也不再用它驮货;公驼的后代到能生殖繁衍时,它自己就可以“告老”,不再服役,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被人驱逐。伊斯兰教产生后,对此都加以否定,说“真主没有规定缺耳驼、逍遥驼、孪生羊、免役驼。”

第四是祖先和灵魂崇拜。阿拉伯人认为,死亡并没有使灵魂与躯体立即分离,认为死者“是在自己阴暗的住所香甜地睡着,而且在一定时间内还具有某种半知觉状态。妇女们仿佛想以自己的赞歌和嚎叫来挽留住那力图迅速摆脱其死亡外壳的灵魂。男人们则应诺他们不把死的,死者的灵魂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因此活着的人的行为要对死者负责。诗人担负着祭祀本族亡人的职务。埋葬死者通常有一套固定的礼俗,要举行献祭,祭品多为骆驼,断其筋腱,使其死于墓前。阿拉伯人不往死者的坟头上加添石头或树枝,也不乘骑从坟旁走过,总是尽量使死者安适,希望得到先祖的保佑。

阿拉伯人信仰(阿拉伯人早期信仰)(5)

最后是偶像崇拜。阿拉伯半岛的居民普遍崇拜偶像,各个氏族部族有各自崇拜的偶像和崇拜仪式。汉志地区所尊奉的偶像达360尊之多,置放在克尔白天房周围,其中最大的偶像为月神胡伯勒神。据说,胡伯勒神的主像是用红玛瑙石雕塑的,酷似真人,像前设七种神签,占卜者用来判断祸福,又称“断生死”之神。克尔白天房内的黑石所体现之神是“安拉”。到伊斯兰教产生前夕,安拉已取代胡伯勒的地位,成为主神,成为万物之神。

在阿拉伯半岛,除了多神的原始宗教信仰之外,还流行一神的外来宗教,主要为犹太教和基督教。犹太教和基督教分别于公元1世纪和4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流传非常迅速,成为后来伊斯兰教产生的主要外部思想来源。犹太教教义以及它所信奉的《旧约》中的传说等,易于被半岛居民接受,特别是犹太人的一神观念、政教合一的神权政体和建立民族国家的强烈意愿,对长期处于部落纠纷、外族入侵的内忧外患之中的半岛居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因此,许多居民放弃了多种信仰,皈依犹太教。

基督教派别众多,传入半岛的主要是两个大教派——聂斯托利派(景教)和雅各派(一性教)。基督教传教士在传教中宣传《旧约》、《新约》中的“死后复活”、“天堂地狱”、“上帝创世”、“救世主”和“天国”等故事传说,吸引了饱受风霜和苦难的阿拉伯人。基督教教义的“驯服”、“仁慈”和“忍耐”等说教,更适应于半岛贵族阶级奴役人民的政治需要。各教派自认本派为正统,视其他教派为“异端”,同时反对偶像崇拜,在客观上促进了半岛多神教的解体,一神教便逐渐取代了多神教信仰。响,反对蒙昧时代残留的多神崇拜和一切落后的习俗,反对食用祭祀偶像的供品,反对溺婴和酗酒、赌博等,开始创立本民族的一神教,即“太哈努夫”,意为正统、正教,教徒称为“哈尼夫”,故又称“哈尼夫运动”。哈尼夫运动没有严格的仪式,不从事布道活动,提倡隐修,以求与神“合一”;他们不愿自己皈依犹太教和基督教,而渴望产生一个新的一神教,认为只有一个神,即古莱氏人尊奉的“安拉”,并笃信“天命”、“复活”、“惩罚”和“报应”等。

阿拉伯半岛蒙昧时代的多神信仰的原始宗教以及一神信仰的外来宗教,为伊斯兰教的产生准备了丰富的宗教思想素材,恩格斯在揭示伊斯兰教产生的根源时说:“他们的宗教是对自然的崇拜同正在解体的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混合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