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18-01-07 童燕金 晚上八点

电影芳华留给人的印象(影视谈芳华落尽)(1)

芳华落尽

本能为托

电影《芳华》一出,可谓在这寒冬里注入了一些暖意,大家争相观看,一时万人空巷。

电影芳华留给人的印象(影视谈芳华落尽)(2)

一部好电影总是会带来众多理解。这不,微信群里马上就有了一篇文章《<芳华>:一个社会的堕落,是从表扬善良开始的》。的确,刘峰是大家公认的活雷锋,思想好、觉悟高,心理总想着别人,危机关头得人信任。但却是一个现实的弃儿。当落井下石的林丁丁诽谤时,没有给人任何的解释,众人也保持着距离,不能说大家的冷漠,更不能说大家对刘峰的认识变了,可能是时代造就了这样扭曲的认知。只有那个一开始九成为他人笑话的何小萍敢关心这事这人。里面的台词说得好:“一个从来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因为她需要,其实大家都需要,只是她能表现出来罢了。所以电影的镜头,在讲述到主人公善良的时候,大部分是通过侧面形式呈现的。而且他人似乎都带有一种戏谑的口吻。与刘峰的真善和何小萍的真诚形成鲜明的对比。

伟大的心理学家、梦的解析创始人佛洛伊德将人的认识状态分为三个方面: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种状态贯穿了人的一生,在不同的时间点上起到不同的作用。而人的潜意识往往出卖了自己。

电影芳华留给人的印象(影视谈芳华落尽)(3)

犹记得沙朗斯通主演的电影《本能》,于当年掀起认识自我的狂潮。电影主人公在理性与感性,本我和自我之间痛苦挣扎,最终落到万劫不复之境。可以说本能是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最为原始的能量。这个能量在大部分时候是一种沉睡的状态,只有在外部条件达到一定刺激点的时候,它才会惊醒。而且往往是不“醒”则已,一“醒”惊人。

所以,关于本能,我们大可不必在意。最好的办法就是顺其自然,随性而为。

但现实总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比如:

老陈是学校的一位“劳模”,放假了还要给学生上课,中饭只要有空都会给每一个孩子盛好饭菜,单位的事情极为上心和积极,日日如此。做好事不难,一辈子做好事才难。由此,大家都对他赞誉有加。甚至有人说,这个单位就应该褒扬这类人。乍听起来是很有道理的,尽管其与电影角色刘峰之境界或有较大的出入。不过艺术嘛,总是在典型性上弹奏时代的音符。于是乎,他被深深地刻上了某种烙印。学生们如父亲一般的称呼他,如长兄一般的依赖他。

电影芳华留给人的印象(影视谈芳华落尽)(4)

但这样真的好吗?

首先,他应该是教师、教育者,还是服务者呢?其实更多的是一位服务者吧!这可能是为师者的本能。高尚,但不高贵!学生会不会产生一种莫名的依赖呢?三年对于人生而言其实是漫长的,长此以往,很可能给全班学生某种信号。这个信号深埋藏在他们的潜意识当中,甚至于已经达到理所当然的地步了。有这样思想的孩子可能不在少数。从其学生的真实例子上可看出端倪。

其次,于学生而言,其端茶扫地、分食饭菜等是必须掌握的能力。是经过实践沉淀后生活的本能。老师的服务者角色注定了学生的懒惰。韩愈说,老师的传道应该是放在首位的。帮孩子做其力所能及的事情,窃取其本能的养成是本末倒置的吧!

所以说,有些东西是不需要刻意地褒扬的。因为褒扬什么,说明真的缺失什么。是不是这个理?“一个堕落的社会,如果人人讲善良,反而越是彰显着这个社会缺乏善良,反而,当不再有人大谈善良的时候,善良已经自然回归到每个人的内心里,不需要被提起、被褒扬,因为,善良是一件太正常不过的事了,你是如此,我是如此,大家都如此。”

电影芳华留给人的印象(影视谈芳华落尽)(5)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有名的故事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身体强良,思虑徇通,欲使随而学。子墨子曰:“姑学乎,吾将仕子。”劝于善言而学。其年,而责仕于子墨子。子墨子曰:“不仕子,子亦闻夫鲁语乎?鲁有昆弟五人者,其父死,其长子嗜酒而不葬,其四弟曰:‘子与我葬,当为子沽酒。’劝于善言而葬。已葬,而责酒于其四弟。四弟曰:‘吾末予子酒矣,子葬子父,我葬吾父,岂独吾父哉?子不葬,则人将笑子,故劝子葬也。’今子为义,我亦为义,岂独我义也哉?子不学,则人将笑子,故劝子于学。”

几千年前的墨子看出了人社会性的本能,为何到了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却认识模糊了呢?难道是时风真的就那般的不堪了吗?

人之初、性本善,其善为善者,无需时刻通过表扬来凸显光辉。正确认识人性,认识本能,让芳华重妍,岁月流歌。

电影芳华留给人的印象(影视谈芳华落尽)(6)

2018.01.03

电影芳华留给人的印象(影视谈芳华落尽)(7)

作者:兰溪市育才中学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