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ú],象形字,字形像竹茎上对生而下垂的竹叶。

与草有关的汉字植物(竹汉字的字元)(1)

说文解字

"《說文解字·竹部》竹:冬生艸也。象形。下垂者,箁箬也。段玉裁注:云冬生者、謂竹胎生於冬。且枝葉不凋也。"

竹叶在冬天也不落叶凋零,而且竹笋是生于冬天,到春天时才露出地面。箁[póu ],是笋壳。但这里应该读作[bù],指竹叶。箬[ruò ],也是竹叶。

"《竹譜》:植類之中,有物曰竹。不剛不柔,非草非木。小異空實,大同節目。"

「竹」这种植物既不是草,也不是木,外皮坚实而中间空,整根竹子呈一节一节的形状。因此古人以竹的刚硬、坚强而又虚心、有节来比喻做人应有的品性和节操。

【未出土时先有节,即便凌云仍虚心】

"宋·徐庭筠:未出土時先有節,便凌雲去也無心。"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清·鄭燮: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兩面枝。"

以“竹”为偏旁的字

以「竹」作为偏旁部首时,都是以「竹」字头写在字形的上部。

一、竹子的品种篁(泛指竹子)、簇(小竹丛生)、箬(叶宽大,可用来包棕子)、

二、竹子不同部位的名称竿(竹竿)、節[节](竹节)、筍[笋](竹子的嫩芽)、笨(本指竹子内层的竹黄,竹的表皮称“笢”)、筠(竹子外层的青皮)、

三、竹器制品1)生活用具起居:帘(门帘)、筵(古时候铺在地上的竹席,紧靠地面垫底的一层称“筵”,筵上面的称“席”)、盛器:篮(有提梁的竹制盛器)、篓(竹笼,盛东西的器具)、笼(本指盛土的器具)、篝(熏笼)、筐(用竹子或柳条、荆条变成的盛器)、箕(簸箕)、簋(圆形食器)、簠(方形食器)、炊具:筲箕(盛饭用的竹器)、箩(竹制的盛器,多方底圆口)、笊篱(可在汤水里捞东西杓形用具)、其他竹制品:篾(可以编制竹制品用的竹丝或薄竹片)、簑(用竹箬或棕树皮编制成的雨衣)、笠(用竹箬或棕树皮编制成的斗笠)、簮/笄(固定头发用的长针)、篦(细密的梳子)、箴(缝衣用的针)、簸箕(扬米去糠的器具)、箔(养蚕用的竹帘子)、笤(笤帚,即扫把)、筘(织布机上的筘齿,作用是把纬线推到织口)、第(次第)、符(调兵用的凭证)、簃(阁楼边的小屋)、篱笆(用竹枝或竹片编成的片状物)、笵(铸造时,中心是模,外围称笵)笕(檐下或田间引水用的长竹管)2)文具笔(书写用的毛笔)、简(在纸被发明之前,“竹简”是古时候最重要的书写材料)、篇(把同一篇的竹简编集在一起)、篆(周宣王时的史籀作大篆,秦始皇时的李斯作小篆)、笺(给古书作注释)、签(署名画押)、簿(登记事物的册子)、籍(登记册)、笘(古时候童子习字用的竹板)、笏(朝见君王时手持用以记事的狭长竹板)、算(数数的算筹)、筹(计数的用具)、3)乐器乐器:“竹”是古时候的八音之一,很多乐器是由“竹”制成的。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古樂》:昔黃帝令伶倫作為律。伶倫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崑崙)之陰,取竹於嶰谿之谷,以生空竅厚鈞者、斷兩節間、其長三寸九分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聽鳳皇(凰)之鳴,以別十二律。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笛(横着吹奏的七孔长笛)、箫(排箫,大的二十三管,小的十六管,参差排列)、筒(粗大的竹管,本指竖着吹奏的洞箫)、笳(胡笳,胡人的吹奏乐器)、管(管乐器)、籥(短管的吹奏乐器,三孔为“籁”,六孔为“籥”)、笙(古簧管乐器,十三簧)、竽(古簧管乐器,三十六簧)、簧(簧管乐器中用以发声的薄片)、筝(横置的拨弦乐器,有13~21弦)、箜篌(直立的拨弦乐器,可多达25弦)、筑(一种打击乐器)4)兵器箭(关东称矢,关西称箭)、筱(细小的箭竹)、箙(箭囊)、5)车马舟船箱(大车之箱)、策(本指头上有尖刺的竹制马鞭)、筏(编竹渡水的工具)、篙(撑船的竹竿)、篷(用篾席或布制成遮蔽风雨和阳光的设备)

四、与竹相关的动词等(把简册顿整齐)、答(本指以竹修补篱笆)、箝[钳](钳子)、箍(用竹篾把器物围住后束紧)、笞(古时候用竹板或荆条、木杖抽打脊背或臀腿的刑罚)、築[筑](古时候用于筑墙的版筑技术,用夹板挡住泥土,用木杵把土夯实)、篡(上面从“算”,下面从“厶”,指非法夺取)、範(出行前的路祭,叫“範軷”)

五、以「竹」作声符的形声字,与「竹」没有关系:竺(古印度的别称)、笃(马行走得很慢)从「竹」的会意字:笑(因喜悦而笑出声)、筋(附着在骨上的韧带,古人以为竹子多筋)、

文献选读

《詩經·衛風·竹竿》:籊籊竹竿、以釣于淇(水名)。

籊籊【讀若替】,細長、顫悠悠。

《詩經·小雅·斯干》:如竹苞(叢生)矣、如松茂(盛)矣。

【竹苞松茂】草木丛生、茂密丰盛。

成语典故

磬竹难书

磬,古文也假借作“罄”,是空、尽的意思。竹,竹简。书,书写。形容罪状多得把竹子用尽了也写不完。

《呂氏春秋·明理》:此皆亂國之所生也,不能勝數,盡荊越之竹,猶不能書。

竹柏异心

竹心空,性通达;柏心实,性闭塞。比喻表象不同、志向也不合。

《楚辭·東方朔〈七諫·初放〉》:孰知其不合兮,若竹柏之異心。東漢·王逸注:竹心空,屈原自喻志通達也;柏心實,以喻君暗塞也。言己性達道德,而君閉塞,其志不合,若竹柏之異心也。

拓展知识

茂林修竹

晉·王羲之《蘭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竹林七贤

晋朝的山涛、阮籍、嵇康、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七人,崇尚老庄之学,因不满与朝政,而退避尘世,隐居于山林。常于竹林聚会,肆意酣畅,纵情清谈,故称为“竹林七贤”。

孤竹国

《史記·伯夷傳》: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古孤竹国在今辽东一带。史书中的伯夷、叔齐,即孤竹国君的二个儿子。

与草有关的汉字植物(竹汉字的字元)(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