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每个历史人物都有着其独特的面孔,比如三国时的关羽,长须凤眉,被老百姓尊崇为“神”,并请庙堂。还有朱元璋传下来样子,竟然是一张丑陋的面孔,也成为后人议论的焦点。

历史上的包拯是真实的吗(历史上的包拯是个什么样的人)(1)

俄罗斯有名汉学家李福清曾经对我国历史上有名英雄的特点进行过说明。他说中国历史上英雄史诗级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有一副令人印象深刻的特异相貌。对历史人物共同特点,李福清认为这与中国传统有着很强传承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逻辑体现。

历史上的包拯是真实的吗(历史上的包拯是个什么样的人)(2)

因为古人认为,一个人体型及其外貌与其德行有着必然的联系。像历史上老百姓总结的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包公都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对历史人物一个共同的印象,也成为这些历史人物标志性特征。特别是被后人视为清正廉洁、铁面无私的包拯,脸黑的不像黄种面孔,而且影视剧中包拯形象犹如非洲黑人面孔。那么包拯脸真的黑,额头上真有月牙吗?

历史上的包拯是真实的吗(历史上的包拯是个什么样的人)(3)

正史记载

包拯是北宋有名的官员,包拯于天圣五年中进士,并任监察御史,在担任官员期间,包拯曾建议宋朝皇帝不要单纯给辽国赔银子,要注重练兵选将,如果不充实边境做好防备工作,会很危险的。包拯还任过三司户部的判官及京东、陕西、河北路的转运使。

包拯在北宋担任三司户部副使时,曾请求皇帝放开北宋的解盐通商的生意。后来包拯改任知谏院,包拯担任各级官员时,都兢兢业业,尽职履责,他多次弹劾惩治权贵,令一些官员权贵对他既怕又恨。

历史上的包拯是真实的吗(历史上的包拯是个什么样的人)(4)

皇佑四年,包拯被封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在此任上,包拯曾经赂皇帝建议,北宋无战事时,可以把军队调任到内地,但没有得到朝廷的同意。后来他又建议:“解除河北驻守军队,把他们分布在黄河以南的兖、郸、齐、濮、曹、济各郡,如果有紧急情况,没有误时的忧虑。如果说驻守军队不能立刻削减,请求训练民兵,稍加供给干粮,每年的费用,还顶不上驻守军队一个月的开支,一个州的赋税,那么供给的人数就多了。”不久包拯被任命为高阳关路安抚使。同年七月,他又调任瀛州,后来改任扬州和庐州,再累加官职刑部郎中。嘉祐六年,包拯调任枢密使副使,因为曾任过天章阁待制,历史上包拯有“包待制”、“包龙图”的称呼。

历史上的包拯是真实的吗(历史上的包拯是个什么样的人)(5)

包拯之所以被后人传颂和尊崇,主要因包拯在北宋年间他廉洁奉公,不畏权势,敢于执法。包拯任监察御史和知谏院时,为严肃纲纪,包拯严厉惩处了一批贪官污吏。他弹劾贩卖私盐并牟取暴利的淮南转运按察使张可久,汾州知州任弁指使军士为自己制约1600匹驼毛缎子,以及宋仁宗亲近的太监阎士良监守自盗违法的事。

包拯在惩办贪污案件中,其中最有名的一个案件当属王逵榨取老百姓钱财的事,王逵历任转运使,他诈取老百姓钱物后,激起了民变,而王逵又派兵残酷镇压,杀了很多无辜的百姓。但由于王逵朝中有宰相陈执中、贾昌朝罩着,宋仁宗也赏识他,使王逵认为没人敢动他。包拯7次上书宋仁宗要求法办王逵,但都没有处罚王逵,包拯急眼了,他最后一次直接埋怨起宋仁宗:“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包拯敢言震动朝廷上下,当时大臣议论纷纷,都支持包拯做法,最后宋仁宗不得不罢免了王逵。

历史上的包拯是真实的吗(历史上的包拯是个什么样的人)(6)

另外,包拯对宰相宋庠、舒王女婿郭承祐及宋仁宗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等权贵也不畏惧,并对他们进行了弹劾,处罚制止了他们的违法行为。

民间形象

刚才简要介绍了包拯的生平中的一些史料,咱们再来回答包拯为什么脸长的黑,并且额头有月牙印记的事。其实包拯是纯正的汉人,脸并不黑。从他的经历可以看出,包拯是通过科举考试才成为宋朝官员,这一层经历看,包拯也是读书人出身,或许还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书生。毕竟包拯离我们千年了,他的形象没人能看到。不过史料中还是能找到包拯一些容貌记载。

历史上的包拯是真实的吗(历史上的包拯是个什么样的人)(7)

据史料记载包拯:“面目清秀,白脸长须”,可见这与民间形象大相径庭。合肥包公祠内还有刻有包拯消像的古石碑,在画像中包拯皮肤白净,威风凛凛,下垂大耳,满面和善,和蔼可亲,长相周正且英俊潇洒。

对于正史中记载的包拯形象,为什么到了民间,包拯又变成黑色面容呢?

这主要是民间传说和戏剧表演中,把包公包装成黑色形象,在老百姓眼中,铁面无私的人,就是脸黑不苟言笑。而白脸则塑造成奸臣贪官的形象,像曹操在戏剧中就是白脸,代表奸臣。而红脸则代表着忠臣形象,像关羽。

历史上的包拯是真实的吗(历史上的包拯是个什么样的人)(8)

对于戏剧中包公额头上的“月牙”,史料中并没有记载包拯有这一特征,只是民间为了塑造包正铁面无私,像阎王一样让人害怕,而且断案连神灵都佩服。因此,人们将包公进行“神化”,并在他额头上配上月牙,象征包拯是神仙下派的铁面无私的官员。比如东京汴梁就有“阎罗老包”之说。

由此可间,包拯的形象在民间被异化、神化了。

固化原因

即使正史中包拯的形象并不是黑色的脸,额头也没有月牙形,也没有去除人们心中对包拯的形象。因此,包拯的形象被固化,只要我们一提到包公就有一种“黑脸包公”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民间以及影视剧中出现包公黑色样子,并不是丑化,而是反映民间对包拯的敬仰。

历史上的包拯是真实的吗(历史上的包拯是个什么样的人)(9)

民众期待所有官员都要像包拯一样铁面无私,这是民间一种美好愿望。把包公塑造成黑脸凶恶的样子,也是千百年来民众的一种心理安慰。我国千年封建社会必然产生官员和权贵的巧取豪夺和腐败,因此民间用戏剧来演绎包公,正是一种对社会不公的宣泄和对官员期望。

传统文化的一种延续。我国古代经常把英雄人物当神来敬仰,像秦琼进入门神,民间希望他们能震邪驱邪。而把关羽请进庙堂并供奉,希望用关公威严来保佑美好的生活。虽然包公没有进入庙堂,但我国这种传统观念,也必然把包公当成“神灵”,认为他的铁面无私代表神灵,或许说代表“阎罗”。因此异化固化包拯的黑色的脸,恰恰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反映,也是民众对包拯的敬仰。

欢迎各位看官批评指正,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