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汉学中的道家研究,起于明清时的传教士,因传教需要,进而对中国文化进行研究。

关于德语世界的《道德经》译本,最早可推至一八七零年时所发行的第一本德译本。尔后的百余年间,不断有学者们对《道德经》再进行翻译与诠释,目前已累积一百余种版本,并持续有新版本预告发行。在众多译本之中,最受德国汉学系使用的两种译本为:清传教士卫礼贤(Richard Wilhelm,1873- 1930)与爱尔兰科克大学的穆勒(Hans-Georg Möller,1964-)的两版译本。在迥异的中德两种文化下,德国学者是用什么样的角度翻译与诠释老子思想?

德国人研究《道德经》(德国人对道德经的理解和研究)(1)

回顾《道德经》在德国的研究,可发现德国汉学界的道家研究,已从神学式的比附,转向汉学式的研究。例如海德堡大学的瓦格纳(Rudolf G. Wagner,1941-)从语言学解老,柏林洪堡大学的常至静(Florian C. Reiter,1948-)以历史学解老,穆勒则是哲学的进路,参酌德国社会学,尝试结合中德思想理论,建立一套当代道家哲学。而伴随前后二次世界大战引起的两次德国道家风潮,则显示非学界人士所理解的道家,是更近于道教中的养生与风水。就本研究而言,将着重于学界中的诠释转向,力图从「道」、「德」之诠释,对德国的老学研究进行梳理。

德国人研究《道德经》(德国人对道德经的理解和研究)(2)

《道德经》在德语世界的传播,相较其他欧洲国家晚。起初亦未有德译版本,研究者们多为哲学家,因不谙中文,故须由其他语言,例如拉丁语、法语等进入文本,而其采取的研究进路,则着重于思想层面。可以说,早期《道德经》在德语世界的研究范畴,属于哲学研究领域,研究者对于《道德经》的评价重点,并未落在语言学的翻译策略上,而是注重思想上的传递。尔后,因第一代汉学家传教士们的努力,陆续出现几种德译版《道德经》,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汉学家翻译《道德经》,而德国道家研究,研究视角亦逐渐增加,例如本研究对象之一的汉学家穆勒,即是采「比较文化」之视角研究道家学说,融合德国社会学,企图建立一种新道家思想。

德国人研究《道德经》(德国人对道德经的理解和研究)(3)

而《道德经》外译历史已久,「道」字翻译在西方经典化,「Dao/Tao」已进入西方的文化体系,然而「德」字却非如此。以德译本视之,从初期的相当于拉丁文Virtus的Tucht(权力、力量),被带有基督教色彩的Tugend(美德)与Leben(生命)取代后,期间虽亦有其他译法,但皆非主流,道德义的诠释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直到现代才渐有另一Kraft(力量)兴起。关于德字之译介究竟如何从早期的美德或者生命,转变到现代汉学家多采用的力量,并非本文能够处理与探讨的议题。然而,可以确定的是,从道德义转向力量义的解读方式,显现出汉学家们在摆脱神学传统后,建构出一种与中文学界不尽相同、带有德国哲学背景的能量诠释。

德国人研究《道德经》(德国人对道德经的理解和研究)(4)

德国汉学界的老学研究可视为是一种涉及中西文化、甚至可能跨领域的跨文化研究,在面对这样一种跨文化研究时,必须持有两项原则:不盲从西方理论、不自恃母文化优越。两种不同的民族,自然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学术背景,亦造就出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哲学一词原本便是外来字,若强以西方构架为标准,只会陷入盲目认同。并且,若域外汉学家们将《道德经》理想化,对母文化研究者而言,应客观判断,而非借此发扬;当面临翻译或诠解上和中文学界相抵触时,也应放下母文化的优越感与偏见,视其为另一种老学诠释的可能性来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