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从2月27号,一直到前天,整整103天过去了。

内地院线的单日票房,终于再次破亿了。

你可以说是因为疫情在缓解,影院逐渐重开。但本质上我们都明白,时隔百天再破亿,原因无他,不过是:

淡出鸟的影院,终于上了一部,大多数观众都愿意买票去看的新片。

从这个角度,我对这部《侏罗纪世界3》的态度,还是基本正向的——想想吧,上一次在内地影院看制作精良、且非主旋律的视效大片,还是《007:无暇赴死》,而那已经是七个多月前的事情了。

所以,你若懒得看下面的影评,只想要一个答案:

降低预期,尽量选2D,有时间的,都去看看吧。

侏罗纪世界3回忆杀(看完侏罗纪世界3)(1)

说起来,我算是这个IP的铁粉。当年《侏罗纪公园》之于年幼的我,就是爱上电影启蒙般的存在。直到现在,它都是最标准、也最不过时的爆米花大片代表。

如果要按喜好,给这绵延30年、终于完结了的“侏罗纪六部曲”排个顺序:

《侏罗纪公园》>《侏罗纪公园2》≥《侏罗纪世界》>《侏罗纪世界3》>《侏罗纪世界2》≥《侏罗纪公园3》。

有趣的是,一前一后两个三部曲,质量有参差,但内在的叙事逻辑基本是一模一样的:

首部曲,本质上都是灾难片。一个意外崩盘、陷入危机的超级乐园,重点在主角如何逃出生天;

续集,不管拿什么类型包装,都进入正邪分明的人性对抗。好人试图拯救恐龙,坏人则意欲从中获取暴利,最终当然还是邪不压正。

这里面,唯一没按这个套路来的是《侏罗纪公园3》,但可惜的是,它选了一个更蹩脚的套路——一场再单纯不过的营救行动。既无新意,也无表达,更无格局。哪怕翼龙足够惊艳,在我这也只能是系列最差。

侏罗纪世界3回忆杀(看完侏罗纪世界3)(2)

《侏罗纪公园3》

至于这部最新的《侏罗纪世界3》,我的第一感受则是:

大家尽力了。

作为系列完结篇,老三部曲的三位主演回归,应该是个提前规划好的硬设定,且这回归要足够扎实,不能注水。

这情况就有点像我们无缘在大银幕看到的《蜘蛛侠:英雄无归》,即一切叙事都要为最重要的“情怀杀”让步,于是剧本难免显得顾此失彼,主次不清,同时全员沦为工具人(“猪逻辑世界”的吐槽非常准确了)。

编剧能做的,也仅仅是在这个既定框架中,生拉硬拽进一些刺激眼球的桥段,再强行给故事制造一些波折,让整个“情怀杀”不至于太过单薄赤裸。

得承认,其中一些情怀,确实戳到我了。

主线上的设定就不多说了(比如反派在《侏罗纪公园》就有出场),聊一些小的细节处理。稍表面的,比如镜头上对老版的致敬。

侏罗纪世界3回忆杀(看完侏罗纪世界3)(3)

更用心的,比如艾丽出发前,和小三角龙充满爱意的互动。熟悉《侏罗纪公园》的应该会想起来,她当时对那只生病三角龙的怜爱与照顾。

这种走心的情怀呼应,还是很见诚意的。

侏罗纪世界3回忆杀(看完侏罗纪世界3)(4)

情怀之外,一些主创能有所发挥的动作戏,也确实爽到我了。

中段的重头戏,马耳他追车和跑酷,因为有恐龙的加入,视觉上还是不乏新鲜感和冲击力。

侏罗纪世界3回忆杀(看完侏罗纪世界3)(5)

其他更细节的,诸如这样水上水下的静态对峙,也算抓人。

侏罗纪世界3回忆杀(看完侏罗纪世界3)(6)

但很多人看完电影,应该还是有一个感受:

抛开爽点和槽点,《侏罗纪世界3》这样的电影,看过就看过了,不会觉得吃亏上当,但也基本是阅后即忘

这也让我想起,去年那部《哥斯拉大战金刚》(你还记得它讲了啥吗)。

从怪兽到恐龙,这类巨兽电影,真的该见好就收了。

1.

虎头蛇尾,病根在哪儿?

一个最能佐证见好就收的理由是:

两个三部曲的口碑曲线,都是首部大爆,续集直线垮。

哪怕有斯皮尔伯格的滤镜,哪怕大家依然愿意为续集买票捧场,都不能否认,《侏罗纪公园》与《侏罗纪世界》的后四部续集,都与前作差距明显,甚至巨大。

在我看来,归根结底,虎头蛇尾的病根有两个,且都是巨兽电影这个类型的先天劣势。

第一,巨兽电影,往往缺乏足够的人物魅力

我们喜欢看大片,因为有视效,有想象力,但这一切的基础,还是人物魅力。

想想吧,过去的《星战》《夺宝奇兵》《虎胆龙威》,世纪初的《哈利·波特》《加勒比海盗》,后来的漫威宇宙,这些长存记忆的系列电影,最终被我们记住的,不就是那些性格鲜明、魅力爆棚的人物吗?

侏罗纪世界3回忆杀(看完侏罗纪世界3)(7)

都是斯皮尔伯格导演,

印第安纳·琼斯博士就要出彩得多

那么,从《侏罗纪公园》到《侏罗纪世界》,你有记住哪个主角吗?

当你说出“星爵”的时候,这个系列就已经失败了——有多少人记住了,这个名叫欧文·格什么迪的主角呢?

这就涉及到,巨兽电影的致命问题了。

恐龙也好,怪兽也罢,电影的卖点总要放在巨兽上,不管是首部的乐园灾难,还是续集的拯救行动,当恐龙始终占据那个叙事关键,电影注定拿不出太多篇幅来塑造和打磨人物,最终决定了,人物只能跟着恐龙转,也就建立不起丰满充实的个人魅力。

《侏罗纪世界》三部曲已经尽力了,比如设计了欧文与迅猛龙之间的情感羁绊,但说实话,这对于人物魅力的加成,依然有限。

侏罗纪世界3回忆杀(看完侏罗纪世界3)(8)

一方面,三部曲看完,欧文与克莱尔这对男女主,面目始终是模糊不清的,编剧有意没有让他们陷入诸如“圣母心”这样的道德争议,但同时也没能赋予人物足够的性格亮点;

另一方面,为了强行给人物刷点存在感,男女主又常常掉入夸张失真的套路窠臼。

这里的例子,简直不胜枚举。

比如多到视觉疲劳的“最后一秒逃生”,用一次是惊险,两次是刺激,三次真的就要打哈欠了;比如强悍到穿着高跟鞋与霸王龙赛跑、在屋顶与迅猛龙极限跑酷的女主。

本来就面目模糊,还狂加超人buff,别说与人物共情了,能记住他们都困难。

侏罗纪世界3回忆杀(看完侏罗纪世界3)(9)

至于第二点,就有点老生常谈了。

我在去年写《哥斯拉大战金刚》那篇里也提过(点此回看),巨兽电影的另一个致命软肋,即背后又当又立的人性驱动。

侏罗纪六部曲,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是对人类试图控制自然那份狂妄与贪婪的批判,这没毛病,人类在自然面前有多渺小,本就是可以被一直讲述的经典母题。

但反过来,和“怪兽宇宙”一样的问题,恐龙终究是没有主观能动性的野兽,于是电影总会回到那个避不开的叙事终点:

驯兽。

一边是批判人性之恶,一边又总要人类以俯视之姿“驯服”巨兽,这里边的拧巴,对娱乐和表达的双重伤害,就是侏罗纪系列在续作水准上难以维持的重要原因。

侏罗纪世界3回忆杀(看完侏罗纪世界3)(10)

2.

为什么《侏罗纪公园》无法超越?

上面基本把这个系列的病根说清楚了,可能还是有人会问一句:

那怎么《侏罗纪公园》就成了传世经典呢?

这里面当然有时代的加成,视效层面的开创性突破一定会赋予电影超出本体之外的光环,但在第N次重刷之后,我也更加肯定,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仅仅是“时势造英雄”那么简单粗暴。

原因其实特别简单,两点展开说。

第一, 还是人物。

没错,这个系列六部曲都谈不上什么人物魅力,但斯皮尔伯格这个娱乐大师,强就强在,下限保底的能力太稳了。

举个例子,《侏罗纪公园》在仅有的空间内,还是找到了塑造人物的办法。

比如,人物是有明显成长的。

男主阿伦,一出场就“恐吓”小孩,交谈中也表露出不想生孩子的态度。而随着故事展开,偏偏就安排他和两个孩子一道逃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看到阿伦的变化,尽管这变化对主线毫无影响,但对于塑造人物,以及由此让观众对人物产生亲切感,都是非常有效的。

侏罗纪世界3回忆杀(看完侏罗纪世界3)(11)

对比再看后三部曲,星爵这个男主有任何的成长变化吗?

想了又想,还真没有。

再比如,人物呈现出了极强的真实感与代入感。

两个首部曲,其实都是灾难片的模板。说白了就是,人类是完全弱势的一方,是不断逃命的一方。

从这个角度,也就要求人类角色真的把这种弱势和逃命表现出来。

简单的霸王龙追车,先是男二吓得碰了换挡杆导致车子起不了速,再是女主吓得疯狂大叫,这几个细节,就把银幕外观众的沉浸感拉满了。

侏罗纪世界3回忆杀(看完侏罗纪世界3)(12)

还是简单的你追我逃,女主吓到腿软的逃跑,身后拖着长长的电筒,包括关上门后完全失控的表情管理。

什么是人物的真实感与代入感,这个就是了。

侏罗纪世界3回忆杀(看完侏罗纪世界3)(13)

反过来,再看后三部曲,男主是驯龙高手,女主先是冷血高管,后来成为护龙使者,完美人设,毫无瑕疵,更谈何真实与代入。

当然,我也理解,这十年的观众,见多识广,口味早就被养刁了,逼得创作者朝更大、更强、更无敌的方向试探——无论人物还是恐龙——《侏罗纪世界》里不也说了,为了不断刺激观众,他们唯有造出“more teeth”的新恐龙。

但只能说,更大、更强、更无敌的后果,现在也看到了:

人物的失真与崩塌,带来的是一系列连锁反应,包括无限“卡通”化的动作戏,与逐渐麻木无感的观众。

这也引出了第二点,即娱乐与表达的平衡

侏罗纪世界3回忆杀(看完侏罗纪世界3)(14)

应该说,侏罗纪六部曲,唯一能看完还有所回味的,就是《侏罗纪公园》。

很大程度上,就是斯皮尔伯格做好了平衡之道。

娱乐上,双线并进,从逃亡到离岛,一路险象环生;表达上,对于是否应该复活恐龙,建造乐园,人类与自然相处的反思与忧虑,贯穿始终,直到结尾都没有冲淡这个表达。

包括那句被后来反复引用的金句:

生命,总会找到出路。

有这样的全局观和把控力,保证了观众从电影中收获的是全面的享受。

侏罗纪世界3回忆杀(看完侏罗纪世界3)(15)

再次对比后三部曲。

前两部,为了刺激观众,都搞出了所谓“人造恐龙”,第三部则搬出了地表食物链顶端的南方巨兽龙。

制造噱头没问题,但后三部曲错就错在,把这些大恐龙直接设计成了反派式的存在,不仅追着主角到处跑,最后还都惨死在霸王龙的“真·主角光环”上。

恐龙吃人,错在恐龙吗?

人造恐龙的残暴,错在“恐龙”,还是错在“人造”呢?

一味强调恐龙大战,把嗜血肉搏作为刺激观众的兴奋剂,最终营造出一种人类从原始残暴中解救逃生的快感,这是创作上绝对的跑偏,也是这个时代,娱乐碾压表达的清晰写照。

侏罗纪世界3回忆杀(看完侏罗纪世界3)(16)

结语

看完《侏罗纪世界3》,我在想一个问题:

未来的大片,该往哪个方向走呢?

或许另外两部无法在内地公映、且都在全球大卖的新片,会给出一些思考:

是主打奇观想象力,靠IP粉丝基数取胜的《奇异博士2》更有代表?

还是回归实拍传统,突出阿汤哥个人魅力的《壮志凌云2》更具说服力?

说真的,我不知道答案,但必须承认,我是有点倾向后者的。

因为我永远相信一点:

技术进步总有尽头,极致的人物魅力,才是大片的基石,是永远不过时的成功密码。

事实上,《战狼》系列的成功,归根结底,不也是吴京赋予了冷锋足够极致的人物魅力吗?

可惜,阿汤只有一个,吴京也只有一个。

珍惜他们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