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教培行业出现取缔代替监管的现象。对这一事件的认识关系到中国未来市场经济的走向,因此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它暴露出当下的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需要引起反思。

作者 | 朱海就

来源 |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评论

转自 | 华尔街俱乐部

教培整顿的后果(取缔代替监管的根源)(1)

如斯密早就意识到的,个体追求最大利益的行动如何产生“好”的结果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我们不能说厂商(如游戏或教培)追求最大利益,就会自动产生公共利益。这种公共利益的出现是建立在规则之上的。因此,那种“政府都不要管,一切都交给市场”的观点并不成立。我们既反对不恰当的监管,也反对不监管或放任自流。厂商有权利开发游戏,但必须受规则制约。这就如食品存在安全性问题一样,游戏产品也有这样的问题。因此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产生有助于公共利益的规则。这样的规则不是自动产生,而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对此下面会进行说明。监管的含义是执行这种规则。

无论是“好”的服务还是良好的秩序,都不是在真空下产生的,而是特定规则的产物。我们把有助于公共利益的规则视为“好”的规则。也正是“好”的规则的生成使“好”的服务有可能产生。而“好”的规则的生成需要程序。比如,什么意见能变成法规,谁的意见可以成为法规等等。这一产生规则的“程序”甚至比结果更重要。我们把产生“好”的规则的公共程序视为市场的一部分。

关于“好”的规则的产生,可以强调两点。首先是要“放开”,这是生成“好”的规则,也就是有助于公共利益的规则的前提。个体“天然”地具有发挥企业家才能的权利,如开发游戏,提供教育服务等。只有在发挥企业家才能的过程中,才能生成有助于公共利益的产品和规则。发挥企业家才能也包括表达意见,使意见有可能形成法规,使法规起到调节市场的作用。当前,教育领域的严格管制使教培行业出现所谓内卷现象,而在游戏领域是缺乏合适的监管而出现混乱,两者共同的特点是上述规则在这两个领域缺失。

其次是政府不能垄断规则的生成,而是服务于规则的生成。政府作为代理人,只能是上述规则的执行者,而不是建构者。政府的作用是努力使上述规则的生成具有可能性。因此,重要的不是提升“国家能力”,而是提升“民间能力”。民间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规则生成能力上,这才是国家能力的真正体现。

可见,在没有上述规则的情况下,确实会出现一些人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如在教培和游戏行业中,我们确实看到了这样的现象。但出现这种现象,不能归为市场本身的问题或资本的问题,而要从规则的生成上找原因。

我们要防止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由于不恰当的管制导致上述规则无法生成,使市场出现一些扭曲现象,但这种扭曲被说成是市场本身的失灵或资本的恶,并且这样的观点被普遍接受,并导致对市场的进一步管制甚至取缔。用“取缔”代替“监管”,这正是我们目前在教培行业中看到的。如教育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有规则可循,那么就不会出现这种状况。或者说,正是一开始没有规则的生成,才导致最终的封杀。采取这种手段对政府来说或许是“理性”的,因为正常的监管所需要的规则还没有生成,无处可寻。相反,如已经有规则,那么政府只需要执行规则就够了,不需要通过取缔的方式来处理。

不考虑规则的生成,而只是单纯追求结果(如经济发展或科技进步)的发展模式是不可取的。在缺失上述规则的状态下,至少在短期内也可能会产生统计数字上好看的结果,而这样的结果往往不是我们需要的,特别是它不意味着公平与公正。规则生成的问题比发展的问题更重要。经济发展应该被视为规则生成的过程,或者说规则的生成才是真正的发展。追求经济发展而不考虑规则生成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没有规则生成的发展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只追求结果,而不顾及规则生成的发展模式需要改变。市场应该被视为不断生成和修正规则的过程与手段。如没有这样的过程,那最终会导致计划经济,也就是对市场的取缔,这正是我们从近期的教培与游戏监管问题中得到的警示。

【思进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自行判断。转发的目的为传递信息,内容或者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具体投资建议、不作任何商业用途、更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并已明确注明作者和文章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转发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将立即删除!

,